后现代主义虽然主要流行于文学界、艺术界和文学理论界,但影响很大。按照学术界的共识,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后现代品种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而在80年代后半期,后现代主义与之前存在的中国现代主义交织在一起,悄然出现。当时人们对后现代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区别还没有形成清晰明确的认识,大多将其与现代主义混为一谈。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后现代主义进一步渗透到大众传媒和日常文艺消费中,激起了公众的“喧哗”。由于后现代主义的非中心意识和多元价值取向,由此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是,艺术价值的判断标准不明确或完全模糊,美术的存在受到了消费者的挑战,导致高技术操作下的复制艺术,甚至是没有深度的拼凑艺术。平面化。扩散、拼贴、碎片化成为后现代艺术的特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漫画书《论语》、大话西游记、拿它开玩笑、“搞笑”的诺贝尔奖、鲁迅小说中人物的“交配”、王朔对“流氓文学”和“无知无畏”的文学批评。尤其是孔子及其思想,在古典社会被奉为“千古名师”的“圣人”,只有少数精英有权解读;到了现代社会,被推翻为“孔老二”、“孔家店”,更多的“准精英”开始批判。于是,在后现代的今天,景成了“漫画”的众矢之的。这种现象来自于现代艺术家杜尚给蒙娜丽莎加了胡子,把小便池作为艺术品搬到了展览上,但它已经不再具有杜尚的“先锋”和“前卫”意义,取而代之的是流行时尚调侃的意义。
作为一种社会思潮,陈俊辉的结构注意理论有其内在的合理性和缺陷。通过对结构主义的哲学思考,透视其诗学原则、图腾观和“基本模式”,我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揭示结构主义的两面性。
结构主义;主题转移到中心;暗喻
结构主义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取代存在主义并在战后法国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思潮,在欧美国家引起轰动。它在俄国“形式主义”和“布拉格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取得了重要进展。本世纪以来,文学的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结构主义是实现这一革命性变革的重要力量,它在艺术、文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等人文学科领域发生了深远的变革。而结构主义在将文学研究的重心转移到作品本身时,忽视甚至排斥了作者和社会环境在文学研究中的作用,以语言模式建立起文学研究的普遍模式,甚至作为研究一切的普遍模式。这是它存在的问题。由于结构主义流派众多,其理论分析风格也各不相同,因此本文选取四个层面对结构主义进行具体分析,即哲学思维、诗学原则、图腾观和“基本模式”,从而揭示结构主义的内在本质。
第一,关于结构主义的哲学思考
结构主义认为,如果一个真理只对一个主体有价值,对其他主体没有价值,那就是一种偏见。在其看来,“要建立科学价值观,就必须摧毁‘我’,代之以‘你’,这就是‘主题转移’”[1]。这种观点与萨特的存在主义和胡塞尔的现象学相反:存在主义有两种基本观点。一种是基于人的存在,个体主观意识既创造主体又创造客体,赋予客观世界意义和价值;二是“存在先于本质”和“自由选择”:生命的开始除了他自己的本质之外一无所有,后期的本质完全由人自己的自由选择和行动决定,强调个体的自由和创造性。现象学的基本观点是“先验自我”唯我论,通过现象学的方法可以追溯到“自我”。“自我是世界的本源,世界是自我建构的对象,自我创造不是自我”[2]。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核心是“主体中心”,而结构主义强调个体的制约,个体也受到其他个体的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