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学积极服务全国抗战大局,高举文化抗战大旗,坚守文化堡垒,不断向战场输送人才和技术。大学可以保持中国的文化自信,而军队在战场上的胜利使这种文化自信成为现实的精神因素。
着眼未来,学校为抗战胜利后的新中国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级文化技术人才,其中包括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的功勋科学家。
“两弹一星”的研发成功,不仅增强了中国的国防和军事实力,而且有力捍卫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重要基石。百年屈辱背后的动力之一,就是高校和科研院所与军事领域的融合发展。
扩展数据:
实施文化国防教育,积极推动国防与民用技术融合发展,是现代大学面临的新课题。新形势下,高校应与时俱进,肩负起责任和使命,积极服务于军民融合发展。
1.首先要树立文化国防的大教育理念,大力普及和广泛传播高校与国防互为需要的国防教育理念,倡导成立国防社团,促进高等教育系统与国防系统的互动融合。积极普及文化安全意识,为国防和民用技术的融合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
2.其次,积极探索国防科技与民用科技融合的新形式、新途径。例如,努力将为地方发展服务的技术研发转化为军民两用的技术创新,使先进技术既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又能增强军事实力。
3.第三,与军事单位* * *建立实用人才培养、信息技术研发、组织管理创新、军民技术转化等各层次协同创新平台,助力军事领域现代化信息化,促进国防经济、社会经济、军事技术和民用技术协调发展,走科技强军之路。
人民网-实现强军梦大学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