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班级图书角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阅读条件,营造阅读氛围,使学生置身于浓浓的书香之中,从而产生阅读的欲望。图书角最好设在教室后面的角落,放置一个简易的书柜或书架,上面摆放一些芦笋、吊兰等绿色植物,墙上张贴一些关于书籍和阅读的名言警句,设计一个推荐优秀书籍和交流经验的专栏,定期张贴和更换精彩文章和学生的优秀书籍及阅读经验。书角的书要丰富多样,可读性强,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书源主要是师生捐赠,也可以是学生集资订阅购买,也可以是学校阅览室改的旧杂志。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去二手书摊买,便宜,选择面广。图书角的管理要规范,要选几个责任心强的同学当管理员,负责登记所有的书号,整理整齐。他们平时负责书籍的摆放和图书角的环境卫生,保证图书角的橱窗干净、清新、优雅,对学生有吸引力,让学生喜欢来这个角落,浏览优秀作品推荐栏和经验交流栏,或者随机抽出一本书来阅读。此外,还应设立借阅登记簿,以便学生可以随时自由借阅和归还。图书角的图书必须定期更新,保证图书的新鲜度和可读性,而课间交换图书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简单易操作,实现了资源的享受,提高了图书的使用价值。
第二,开设多种阅读课。
开设阅读课对于加强阅读指导,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学生之间阅读经验的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可以开设美国文学鉴赏课,经典推荐课,自由阅读课,阅读交流课等等。
美国文学欣赏课主要是让师生欣赏美国文学,最好每周一次。要奖励的文章应该是既有文采又有美感的报纸、杂志、散文或经典散文。文章可以在课前打印出来分发给学生,也可以由老师或学生在课堂上朗读,然后老师组织引导学生欣赏。美国文学欣赏不同于一般的现代文学阅读教学,其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美,避免面面俱到,特别注意学生自启蒙以来的自满情绪。美国文学的美在于语言、情感、意境、哲理和氛围。教师应在学生整体把握文章主旨后,组织学生在一两个方面畅所欲言,并在学生感受的基础上进行指导,总结鉴赏方法,升华思想认识,加强情感体验,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经典推荐课程主要是向学生推荐中外经典作品,每学期安排两到三节课推荐两到三部作品。除了课本上推荐的名著,还可以推荐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经典作品,引导学生阅读昂贵的书籍,促进学生的心灵成长。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理念中指出:“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我们绝不能局限于让学生看报纸杂志,也就是吃快餐。还要把学生引入经典阅读,就是把学生带到满汉全席的盛宴上让他们饱餐一顿。在经典推荐课上,通过引入故事梗概、讲述人物命运、欣赏精彩片段等方式,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欲望和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课后阅读整本书。在整本书的阅读中,学生的收获会非常广泛和丰富,他的人格会在大量的阅读中日臻完善,他的精神也会在大量的阅读中逐渐成长。
自由阅读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凭借个人兴趣,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自由而尽情地阅读。我们可以带学生去阅览室看书,也可以在课前让学生选书在课堂上看。在自由阅读课上,老师一定不要喋喋不休,最好什么也不要说,拿着一本书安静地阅读。就这样,没有噪音,没有干扰,没有问题,每个人都独自深深地沉浸在文本中,让心灵与文本对话,让思想与作者交流,充分享受不一样的情境,充分感受自由阅读的乐趣。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播放轻柔舒缓的轻音乐,营造轻松愉悦的心情,让自由阅读课成为一个特别愉快、令人向往的时刻。
阅读交流课重在交流和分享。交流的形式要多种多样,比如互相阅读对方的读书笔记和卡片,阅读自己的读书心得,或者向同学推荐美国文学的优秀作品;可以是组内的交流,组间的交流,班级范围的交流,甚至是班级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阅读信息,分享彼此的阅读经验,感受被别人关注的成就感,激发自己的阅读热情。
第三,加强过程指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他们只是追求一种满足感。不选书,他偏爱武侠、都市言情、青春偶像、漫画,对经典书籍、高级杂志不感兴趣;读书不求索,不思考,读书后一无所获。针对这种现象,教师有必要在整个阅读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指导。一方面要引导学生选择赏心悦目、富有启发性的好书好文,另一方面要教会学生制作读书卡片、制作文学手稿、做读书笔记,让学生养成读书写字的习惯,学会对阅读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学会在阅读中积累、品味、思考、感悟。做一个阅读卡片的标准卡片,让学生对自己读过的文章进行总结、整理和分类。指导学生做文学稿件,需要从报名、栏目设计、选材、排版、临摹、版面装饰、美化等方面给予指导。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要多花心思。我们知道,学生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和主题,从中积累几个单词,欣赏几个句子,评价一个人物,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甚至做模仿练习,这样阅读就会深层次,阅读的收获自然会大大增加。这里会用到学生平时在课堂上学到的鉴赏句子、评价人物、模仿句子、谈感受和收获的方法,也会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老师最好能帮学生设计一个基本的模型,这个模型应该涵盖以上内容,这样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就可以根据这个模型做读书笔记了。这种填空式的笔记方法相对固定,看似死板,但实际上有很大的自主性。我设计过这样的读书笔记模式,操作简单,特别受学生喜爱。模式如下:
标题:
作者:
来源:
阅读时间:
内容摘要:
单词积累:
好句子摘抄赏析:
模仿一个美丽的句子:
人物评价:
阅读理解:
通过做笔记,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即使阅读时不做笔记,也会按照这个思路去积累、去品味、去思考、去感受。
第四,多管齐下,不断激发和强化学生的阅读兴趣。
开展课外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效果不可能立竿见影,因此学生容易产生倦怠。这需要老师的监督和鼓励。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了解学生的阅读情况,以学生读书笔记写评语的形式给学生相应的评语,与学生交流,鼓励,是非常必要的。此外,开展丰富的竞赛活动,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调动其阅读热情,使其阅读兴趣得到激发并不断强化。如:读书笔记评优、优秀读书卡评优、文学稿件评优、作文比赛、阅读比赛等等。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阅读经验的交流,优秀读书笔记的展示,优秀读书卡片的展示,优秀文学手稿的展示,优秀写作练习的展示等等。在交流和分享中,学生自然会产生成就感、羡慕感和追赶感,进而产生并保持浓厚的阅读兴趣。此外,我们还可以组织学生创办班级日志、校刊,让学生在办刊、投稿的同时,体验到阅读带来的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快乐,进而更加愿意和喜爱阅读。总之,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激发、强化、保持学生对阅读的浓厚兴趣,让“我要读书”变成“我要读书”,一步步引领学生走向快乐的阅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