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笑话小品 - 我的老师冯日乾的散文

我的老师冯日乾的散文

首先,我必须坦率地向读者坦白,我的老师冯日乾绝对不是那种一眼就能记住的人。干了一辈子革命工作,只会埋头“做事”,却永远学不会“来事”。粗略来说,《文汇报》是由一幅肖像漫画勾勒出来的。这位老师并不是极其聪明,但他的头发在头上,过早地展示了一幅惨淡的画面。大概是因为思考不需要嘴唇吧,小胡子挺旺的。为了避免扩散,经常会细致的剃掉。头抬起来了,但是后背好像不能直。老师走路,经常散步,但是不累。

我第一次看到老师的名字,是在二十多年前。那时候我在中学,正是做梦的年纪。因为热爱缪斯,老师被点名,我时不时有回忆。真正的结识和相处,是在他门下学习之后。那时候老师已经过了天命,看起来有点老了。他教我们《文选与写作》。

老师的教学可谓天衣无缝。听他讲课,总觉得他不是在讲课,而是明明站在讲台上。老师说话自由自然,往往让我们放松自然。那时候他好像很少在黑板上写字,但是几乎所有写在黑板上的东西都是必须的。有专家评价:冯要么不写(板书),但如果写了,就是画龙点睛;冯要么不说话,但如果说了,就没有歧义了。老师治学严谨,口碑很好。

日语老师是一个对任何事情都很认真的人。有时候会让他感觉很好,更多的时候,会让他陷入自大守寡的被动地位。老师先做了几年学校的“副职”,然后去市里做了教研室的“头”,很快就自动离职了。他后来说:“我觉得没有教学和研究,大多是行政事务。还不如回到教室如鱼得水。”我觉得老师肯定不是因为不配当“官”才选择走开的,而是首先因为他不会演戏,其次是他不应该当“官”。礼貌扫地更难保持清高,老师渴望独立,不愿意做“旁观者”。他曾用“做一个心比天高,不甘平庸的匠人”,命薄如纸。评论一个人不开心的生活,一定有一种特别的味道。而“佛在我心,我不敢言悔”(冯日干散文集《风雨中的玫瑰》后记)可以看作是他在苦恼和失意之后,在悲愤中使自己的品位提高,人格增值的一种冷淡和超脱。

我热爱教学和文学,对作文和生活的统一更感兴趣。老师储存了人类的良知和正义,养育了我的正直、虚假和邪恶,这些都与他格格不入。他崇尚悠闲真实的生活,似乎对现代文明的喧嚣与狂热有着天然的敌意。置身于五彩缤纷的世界,他看起来像一个极度冷酷的“渔夫”,深深扎根于脚下的土地,用他的洞察力审视和捕捉自己对社会和人生的真实感受。

老师取了笔名钟璐。鹿行者,北中山(家乡的山)的一只鹿。他说我老家有句话叫蠢如鹿。他以做傻子为乐,他的崇高意境不在于名字本身,而在于知人知己的觉悟和自知。外部世界瞬息万变。当年一起“入山”的哥们,已经一个个被醉拳打死,如今一个个翻跟头“离土”而飞,而冯日乾这个傻子,似乎也只有坚守三尺讲台了。然而,他毕竟没有蠢到脱离现实的地步。他要生存,他要发展,他有自己的事业和追求,他要接受现实和命运给予的种种艰难困苦,包括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求助的尴尬。在一篇关于姜瑞峰下跪的随笔中,他说:“可惜除了膝盖,你还有脊梁,支撑着你的腰,让你想下跪的时候感到无比的痛苦。”在小品《哭泣的李慧雯》中,他是一个勤奋、善良、同时又固执的普通教师,倾吐着自己揪心的悲伤。前不久,他在散文《遇见于成龙》中,揭示了那些被打了一辈子、超负荷工作的所谓“快牛”,以及那些不把秋天告诉别人的所谓成功者的深层内心世界,让我看了之后更贴近老师的心。我感受到了他已经深入骨髓的“平民情结”。我甚至觉得,他胸中跳动的,是一颗苦涩的心。

我常常祈求老师的纯粹仁慈。如果他能稍微“聪明”一点,跳出“教门”,大概也不是什么“天方夜谭”。但是,老师是无辜的。作为一个“蠢人”,让他活得问心无愧,让那些“聪明”的人不敢小觑的,也许不在于他的职业和写作本身,而在于他“穷而不僵,不落青天”的悲剧英雄,以及他一直写作所带着的那种崇高正直的精神。哪怕是维持这种气,也是一辈子的“青皮”、“穷书生”。

我离开老师快十年了。我常常想起他上课时眼镜后面那双睿智而火热的眼睛,想起他冬天独自走在荒凉的校园路上时的思考,想起校园角落里那座被风雨打得伤痕累累的遥远的“四合院”(我们以前叫它冯巩住的地方,那是学校优待几个资深老师的地方),想起夜晚孤灯下老师们“爬格子”的“四合院”。我甚至这样认为。今生能遇见他,是我的福分。

我早就想给老师写点什么了。因为胸中的浮躁,总是静不下来。几年前,我把自己的稿子寄给他,很快就收到了老师的回复。信上说,“你说你跟着感觉走。但是你有敏锐的感觉,所以你抓住了人的特点,写得有点气质。文章中的一些话让我有负罪感,但你给予的理解感动了我——也许我们在性格上有共同点。”老师的接纳和相互理解让我很感动。我也知道,我常常对自己的性格感到厌倦,我常常局限于自己的生活。如果能和老师一起走出某种“怪圈”,不要活得太执着太抽象,也许会少一些迷茫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