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笑话小品 - 全国高考卷1和卷二的知识难度具体有什么区别?

全国高考卷1和卷二的知识难度具体有什么区别?

英语一个有听力,一个没有听力。语文第一题一个是挑错别字,一个是找拼写错误。

全国高考试卷分为全国试卷和各省市单独命题试卷。因为我们国家大,地区之间教育水平也有差异,还有一些课改实验区,所以现在全国高考的卷子比较多。就全国卷来说,最多是2005年出了四套,2006年出了三套,2007年出了两套。全国卷侧重不同地区,第一张试卷适用于东中部部分省份;试卷二适用于中国西部部分省份。两套卷的难度基本相同,计算两套卷的整体难度略低于一套卷。

近年来,中国高考命题在全国卷中的走势是“稳中求变”。总的来说,高考命题的发展有两个特点:

第一,注重实用性。命题更注重汉语的工具性和言语操作的实用性,具有鲜明的语用特征。

二是强调“推理与想象”的考查。这就要求考生有更强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有更强的概括、分析、综合、归纳、理解、评价、推断和想象能力。

以下是对各部分内容和形式的简要分析:

第一部分:语言基础知识

1.题型完整,相对稳定。三年来,我考察了“成语”、“病句”、“连贯”三个考点,可谓言简意赅,条理清晰。“常用”和“常用”这两个关键词扣在成语的使用上,无论如何纠正错别字或病句。

2.内容符合当下,符合社会生活,符合人文关怀。语料大多来源于现实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现实。以2007年全国卷一为例,考查了军旅生活、自愿选择、家乡变迁、食用碘盐、人际交往、生态保护、专利申请、生命科学等知识,大力加强人文内涵和审美教育。

(二)第二节:社会科学小阅读。

1.在选材上,取材广泛,往往从科学文献的素材中选取前沿的科技研究成果和生活相关的内容(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新兴学科和最新科技知识对人类生存的益处);社科理事会关注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同时关注社会进步的内容,提高文化素养与和谐。

2.在难度的控制上,相对稳定。总字数多在1000字左右,但由于选材注重与考生目前的阅读情况对接,所以文章一般比较容易。

3.在考点上,注重筛选辨别能力,突出有效信息的快速提取;重视考查、理解、分析能力;重视考察整合归纳能力。重点是理解重要单词和句子的意思,“分析综合”能力侧重于整合信息、概括内容要点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命题中设置干扰项的规律基本定型,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要求相对集中。

(三)第三节:文言文阅读。

近三年的全国卷文言文阅读题都是以史传为主,与浅易密切相关。具体特点如下:

1.要慎重,要继承传统。考试的侧重点大致相同,从题量、分数、考点甚至标准都体现了一种连续性。比如关键词都是来自教材基本内容中的关键词,可以从教材转移到试卷中。

2.坚持很容易,殊途同归。切实贯彻大纲,把握“浅易文言文”的尺度和原则

第四部分:古典诗歌欣赏

1.《唐宋诗词》唱主角。毕竟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没有唐诗宋词的中国文学是苍白而虚幻的。2007年,虽然受到“独立”和“新课标”的推动,但高考诗歌鉴赏并没有出现“突变”的趋势。唐诗宋词仍占主导地位,但材料稳定,略有变化。

2.无论是文学大师的作品,还是平民作家的作品,都有参选。文学巨匠符合重要性、名气、代表性、典范性的要求。比如苏轼,2007年高考诗歌鉴赏,成为“出镜率”最高的作家,全国卷、上海卷、重庆卷都有他的身影;王安石的作品在湖南和四川进行了测试。但更应该关注的是“不熟悉的作者写的熟悉的诗”。

3.考试重点明确,重点突出。三年来诗歌鉴赏的题目非常规范,严格围绕“语言艺术”、“思想感情”、“表达技巧”。

(5)第五节:阅读文学作品。

1.偏爱散文,关注社会,注重文化品位。从题材来看,多为生活感悟类散文,文化内涵丰富,历史积淀深厚;从作家作品来看,多为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以当代文坛有较大影响的著名作家新作为主。从所选散文的风格来看,大多是语言清新优美、感情朴实的抒情散文,特别是那些具有忧患意识、悲悯情怀、关注民生和社会进步发展的散文。

2.题目设置规律:命题遵循基本的阅读规律,即从语义理解到相关信息的识别和筛选,再到相关信息的加工。这是一般的阅读规律,命题规律,解题规律。命题尽可能考虑一般阅读和思考的顺序,尽可能反映从语义到综合分析的过程,形成由浅入深的顺序,形成梯度。同时,命题的角度是有重点的,全面的。

3.命题以能力和素养为第一位,以知识和基础为最重要的方向。看2007年的考题,都是测试阅读一篇文章应该具备的基本理解和鉴赏能力,一般学生可以根据原文信息和高中生应该具备的阅读积累来回答。对考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也比较集中,如归纳、概括、演绎、因果、联想、想象等。都要求语言的表达和文字能力,力求区分语言表达简洁准确、形象生动、特色鲜明的特点。

4.注重鉴赏能力的考查。无论是全国试卷还是单独命题的省市试卷,都增加了对文学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鉴赏能力,也对文章的思想性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进行了评价。从题干表述来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作者的意图是什么”、“结合本文”等,你对这种说法的理解往往侧重于对鉴赏和评价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比较全面,更能体现考查文学作品阅读的特点。

㈥第六节:语言表达

高考“语言表达”部分一般是整个试卷组合中最有活力的部分。从近三年的试题来看,这种活力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有很多种。病句改错,模仿写句子,压缩总结,讲解评论等。

2.贴近现实,贴近生活。这里的“现实”和“生活”是针对中学生的视野,既尊重学生的心理和成长,又反映时代特征,反映当前的社会现实;让学生开阔视野,更加关注生活民生和国家民族。

(7)第7节:组成

纵观近三年,高考作文题目的材料有三种形式:

第一,有人物有情节的短篇很多,素材多来自媒体上的新文章。(现实材料,包括生活事实)

二是格言和寓言。一般再加工后更简洁,更有针对性。(格言、寓言材料、用文字推理、事物)

三、贴近现实生活的几种说法或调查数据,素材来源于媒体报道或综合加工。(理论材料,讲解道理)

比如2007年的漫画,指出家庭、学校、社会对孩子太过呵护,不给孩子体验和实践,剥夺学生的创新体验,不允许他们感受尝试、体验甚至失败。从写作内容来看,2007年的作文题首先具有创新性,其次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有更多的话可说,不同的考生也容易发挥自己的长处;从命题形式上看,采用卡通人物的形式增加了看图和审题的难度,一定程度上阻止了学生留在楼里答题,也就是阻止了学生准备一篇作文拿到考场上改。这个问题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对衡量一个学生作文的真实水平大有裨益。

2008年作文题目首次选取时政新闻内容,以“5.12”汶川地震后全国抗震救灾情况为立意导向,是一次特殊的尝试。所涉及的材料是新的、广泛的和连续的。这种材料不仅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而且最大程度地体现了“文章时有组合”的特点,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其次,引导学生写真事、抒真情、说真心话,是一次难得的教育机会。让学生永远不会哑口无言,无情无义。简而言之,这就是我们近年来看到的,带给学生选择最多的一个作文题目,也是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最具差异化的作文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