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初中的时候,我就读过丰子恺先生的《吃瓜子》。当时看完,没什么感觉。唯一的感觉是文本简单明了,没有华丽的装饰和晦涩的句子。几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打开《吃瓜子》这篇文章时,我的感觉又不一样了。在字里行间,我似乎看到了一些内在的东西,一些我以前不知道的东西...
《吃瓜子》一文开头就提出,中国每个人都有三个博士资格:筷子博士、吹纸博士、瓜子博士。但是为什么是这三个而不是其他的?我猜大概是“熟能生巧”:多用,多吃,自然熟练。既然他是这方面的专家,叫他“博士”当然不为过!“拿筷子的博士”和“吹煤纸的博士”毫无疑问:一日三餐都要用筷子;生火做饭,自然也少不了。但对“吃瓜子博士”这一项有一些质疑:首先,当时的中国社会并不太平,战争随时可能爆发。怎么才能有这样的闲情雅致去吃瓜子呢?其次,中国经济不景气,大部分人的温饱问题没有解决。怎样才能吃得起瓜子?还是说中国人天生就是“乐观主义者”,即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依然可以翘着二郎腿,一边聊天一边看剧,一边嗑瓜子,这样就能吃个“博士”了?!
中国人“吃瓜子”的历史一定很长。虽然目前无法考证,但只要知道“嗑瓜子”和“我戒嗑瓜子戒嗑瓜子”这两个技巧,就可以知道嗑瓜子是从祖先那里遗传下来的。这大概也是中国的瓜子行业能够长盛不衰的原因吧!
这样一种“百吃不厌,吃不饱,需要去壳”的美食,魅力十足,就连“我”也常常为不吃而深感羞愧。直到一艘去横滨的船,我终于在日本人面前挽回了一点自尊!看到同舟共济的日本人的拙劣表现,“我”不禁沾沾自喜。这让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1945二战末期,日本作为战败国,不得不遣返居住在中国东北的日本人。在大连码头等船的时候,一个日本女老师还在教五六个坐在行李箱里的日本小朋友学习课文!当中国人沉迷于吃瓜子,花费大量时间在“格、佩、德”的声音中时,日本人却在和时间赛跑。所以不清楚为什么这么一个地狭人稠,资源匮乏的小国,能成为世界第二大国。由此也可以知道为什么瓜子博士是中国人,而不是日本人或者美国人!
中国人爱吃瓜子,无异于浪费宝贵的时间。当逝去的时光像瓜子一样饱满时,人的一生就会在“格培”“得”的声音中彻底灰飞烟灭。而整个中国的未来取决于吃瓜子的人有一天会不会醒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