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戏曲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丑角的化妆根据人物身份、年龄、性格、行为的差异和不同,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脸谱。如腰形粉脸、圆形粉脸、枣石粉脸、郑粉脸、元宝粉脸、丑老脸、丑破脸、破脸、擦脸、象形脸等。
最典型的就是难看的方巾,脸中央用白粉勾勒——一张“豆腐块”白粉脸。所以观众一看到这个“豆腐块”就知道这个演员是个小丑。
中国古代戏曲中丑角的起源:
唐玄宗
在大明宫,有一个地方叫梨园。因为唐玄宗对艺术的痴迷,这里逐渐发展成为皇家艺术中心。唐玄宗喜欢小丑,经常在梨园里装扮成普通人。
无论如何,一国之君扮小丑,有损唐朝帝国形象。为了掩饰皇帝的尊贵,专门设计了一块白玉挂在他的脸上,这就是中国戏曲史上小丑脸谱的由来。
武大郎
据说这个版权是武大郎的。原来,宋武在景阳冈斩杀白刃的时候,被阳谷县的人骑着马游街示众。全市男女老少都走上街头,一睹打虎的英姿。矮子武大郎在人群中什么也看不见,灵机一动,爬到一家豆腐店的木架子上,踮起脚尖,伸着脖子往前看。
从此以后,冒充武大郎的时候,会在鼻梁之间画一个白点,以示武大郎的形象。之后,推而广之,所有小丑都用白鼻子当脸。所以小丑脸(小丑脸)也叫“豆腐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