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贵族不仅强调棺椁的制作,还要求有芳香防虫作用的樟木、松柏、桐木等材料,对墓葬也有一定的深度要求,无非是延缓或避免尸体腐败的过程。古人认为“金玉滋生寒”,用金玉埋尸可以使之不坏。《杨涵王孙传》中有“口含玉,不可化,洼为干蜡”之说,故有玉衣玉棺之说。
于今的防腐效果如何?楚王死在玉棺里,不过是一堆尸骨;刘胜夫妇玉衣自保,只剩几颗蛀牙;明神宗万历皇帝更是一丝不挂。细菌的分解是墓葬中尸体腐败的主要原因。细菌分为需氧菌和厌氧菌。抑制需氧菌的活动,除了灭菌,尸体必须密封,防止空气进入。在这方面,中国人在西汉时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葬礼前,死者要用香汤沐浴尸体,然后用酒擦洗。负责周王室祭祀仪式的官员肖宗伯有两种仆人,前者用郁金香草煮汤,用黑小米酿酒,后者用香汤和小米酒沐浴尸体。这样不仅让身体“香”起来,还具有一定的消毒作用。酒的喷洒更有利于密封建立缺氧条件后加速棺内的耗氧。用干净的内衣和被子紧紧捆绑尸体,也有助于隔绝空气,可以抑制尸体的早期腐败。汉代使用的棺材质量很高。棺材的壁、顶板和底板都是由整块材料制成的。棺材的内部和外部都进行了油漆,内部棺材的盖子用粘性油漆密封,使棺材具有良好的气密性。此外,中国古代还有用汞砷防腐的习俗。经过化学鉴定,马王堆女尸有两个明显特征:一是水银处理,二是浸泡。棺液的沉淀物(由外界水蒸气渗透形成)中含有大量硫化汞、乙醇、醋酸等成分,起到固定尸体细胞的作用,成为古尸不腐的关键因素。
封建贵族非常重视深埋,把厚土当成最好的庇护。他们的坟墓又深又大,而且不允许他们呼吸。在这样的环境下,墓穴可以有效地与外界空气隔绝,保持恒温,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让我们来看看封闭的陵墓在漫长的两千年中是如何变化的。安葬之初,墓室的环境允许腐败菌生长繁殖,但墓室中的氧气被随葬品中的鸟、鱼、肉、蛋等大量有机物氧化分解而迅速消耗,而且由于内棺和墓室是密封的,墓室中形成缺氧环境,抑制了需氧菌。此时只有厌氧菌在腐败过程中发挥了作用,但也无法普及,因为随尸体掩埋的蚕丝分解产生的蛋白质、脂肪和有机酸,使棺材内的环境逐渐转化为酸性,导致厌氧菌的不适应而最终死亡,从而使尸体腐败的过程最终停止。
建议你去博物馆鉴定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