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笑话小品 - 回忆鲁迅先生

回忆鲁迅先生

鲁迅的旧诗——

少年时读鲁迅,喜欢他的【朝花夕拾】、【悼亡】、【孤独的人】、【在饭馆里】等旧诗。

悼念杨全(1933)

还有没有旧日豪情,花开花落两个原因?你什么时候为江南雨流泪,为思敏哭泣?

习惯在漫漫长夜中度过春天(1931年)

在春天漫长的夜晚,年轻女子的太阳穴上有丝绸是一种习俗。梦里依稀为母亲落泪,城头上王者旗变。

忍看同行成新鬼,怒寻小诗。没地方写,月光如水。

自嘲(1932)

你想从天蓬的交付中得到什么,却不敢翻身相见。破帽遮闹市,漏舟载酒。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在小楼里成统一,不分冬夏春秋。

回答问题(1932)

无情未必是真正的英雄。小早川怜子怎么能不做丈夫呢?你知不知道那些闹的人回头看都比屠小?

万家馍面美好来(1934)

没有蒿,你怎敢歌唱哀恸?我的心灵是广阔的,甚至是宽广的,我在寂静的地方听着雷声。

这些诗的写作背景。

发问者:我觉得我是个江湖初学者。

最佳答案

鲁迅的诗

鲁迅在文学领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至今仍为文学史家所称道。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源远流长的诗歌创作传统也在鲁迅身上自觉不自觉地展现出来。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他留下的几十首诗,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他对传统诗歌内在特征的把握是超人的。在他的诗中,人们可以找到屈原、杜甫等人的影子。而鲁迅却远远超越了古代诗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以现代的思维逻辑和价值规律极大地拓展了诗歌的内涵。鲁迅无意成为后人,但他真的是一个与众不同的歌手。他对民族命运的关注、对人民劣根性的批判、对人民的热爱和自我奉献的精神使他的诗歌表现出独立的自我人格。而他渊博的文化知识和宽广的精神视野,又让他充满了透彻深刻的艺术品位。这些都构成了他诗歌世界中独特的审美情趣,其艺术价值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

鲁迅一生创作了70多首诗歌,包括新诗、民歌、打油诗、近体诗等。这些诗有的最早记录在哥哥周作人的日记里,有的被朋友保存,有的写在杂感和小说之间。鲁迅很少保留自己的手稿。他写诗是为了表达自己一时的性情,但他并没有专心于诗歌的创作。这并不意味着鲁迅不重视诗歌艺术。相反,他一生都在倡导和支持中国新诗的更新和发展。虽然他的艺术才华并不主要表现在这方面,但从他的诗歌创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诗歌从晚清到辛亥革命,从五四到“左联”时期的变迁,以及中国社会生活的图景。从现存的所有诗歌中,我仍能发现鲁迅非凡的诗人人格。他把中国现代诗歌旧的情感方式和老套的风格从民族遗产的纸堆中解放出来,开辟了新的境界。他对现代诗歌精神内涵现代化的贡献是巨大而深远的。

鲁迅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诗篇,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诗歌理论建设的宝贵经验。1908年鲁迅发表著名论文《摩罗诗论》。这可以说是他诗学理论的一个宣言。在这里,他不仅展示了他的审美观,也展示了他的理想价值。这是他后期文学美学思想的重要逻辑起点。鲁迅把诗歌作为成人实现自我意识的途径,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育人、育人的教育方式。诗歌是理想之火的载体,是生活的产物。一个民族是否有希望,可以从其代表诗人看出来。

真正的诗歌从来都不是没有个性的自唱。如果一个诗人沉溺于封建旧道德的自私境界,他的一生就完了。所以,他看不起那些皇室文人。“从我们俗人的角度来看,诗是表达自己的热情,就完事了;但我也愿意有一个* * *的和弦,所以再多,我也只是有;姚先生皱眉也没有用。”鲁迅对中国新诗中叛逆情绪的欣赏,充满了对人们健全理性的期待。因为他知道“世界上所有伟大的作品都可以打开生命之门”,而慷慨的悲叹和寻求改革的声音是保守派所无法理解的。一个善良、美丽、朝气蓬勃的诗人,可谓精神世界的真正勇士。当一些人对埃罗琴科的诗不屑一顾时,鲁迅为他们辩护,说诗人有“一颗天真但纯洁的心”。我合上书后,深深感激人类中这样一个人和书,因为他的作品是“用血泪写成的”。将自由意志和美好情操化为诗歌的灵魂,是鲁迅美学思想的重要核心。鲁迅始终认为,“文学艺术是民族精神的明灯,也是引导民族精神前进的明灯。”诗歌是一种创造,是精神欲望的满足。尽可能地表现人的潜力是诗人的职责之一。在这里,鲁迅把德国浪漫主义诗学精神作为一种使命。德国浪漫主义诗学理论是一种对人类“第一次自我批判”的文化思潮,蔑视传统理性和现代社会技术。操作对人的异化主张把人的自我从非人格化的监狱中拯救出来。浪漫主义哲学家和诗人一直把诗与生活的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纯粹精神的张扬作为重要的美学原则。鲁迅对尼采等人的重视,以及对德国哲学传统的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和认同,表明他在精神气质上与尼采前后的浪漫主义传统有着密切的联系。尼采的超人独居生活,充满孤独和冒险意识的诗意哲学,是对人类潜能的伟大发现。对鲁迅来说,他对人的生命力的赞美,对世俗精神的超越,都是亲切的。因此,在鲁迅早期的精神人格中,有着强烈的德国浪漫主义哲学人格,追求个体生命的意志。他对尼采、叔本华等人的推崇,以及在德国浪漫主义诗学影响下对西欧诗人尤其是英国后裔的喜爱,使他在审美倾向和观念上表现出尼采式的人格。这种性格一直影响着他的一生。他后来的文学创作都留下了早期个人主义的影子。

鲁迅后来的文学实践一直保持着这种个性。他在创作中深刻地展示了个体生命的内在张力,他对诗人的评价也是基于此。随着个人生活经历的丰富和中国社会的动荡变化,他一方面强化了自己个性化的诗学哲学,另一方面又将"摩罗"精神与现实主义精神在认识论领域进行了深度融合。他充满活力的作品不仅口才深刻,而且充满了尼采的诗意。所以他的作品是思想家和诗人的产物,他非常重视诗人在作品中出现的思想性和现实性的东西。多年来,他一直注重在青年作家中引导诗人的人格。在评价白芒的诗歌时,他被诗人的殉道精神和清纯气质深深打动。他写道,“这座‘婴儿塔’的诞生,并不是为了和现在的一般诗人竞争,而是有着不同的意义。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呼啸之箭,是冬天的萌芽,是行军的第一步,是对前人爱的总纲,是对汪达尔人的仇恨的丰碑。一切所谓成熟凝练的作品,恬静幽静的,不用比较。因为这首诗属于另一个世界。”鲁迅很少如此高度赞扬他同时代人的诗歌。在鲁迅看来,重要的不是诗歌本身的形式,而是它所呈现的人的精神价值。诗集《婴儿塔》以其纯净的灵魂和叛逆的心境,构成了中国诗坛的一朵奇葩。诗人只有真正投身于民族解放和历史的进程,才会显示出自己存在的意义。任何诗人,如果不深深植根于民族和历史的土壤,不把自己的感情放在崇高的人类事业的洪流中,无论他的作品多么艺术,都不可能成为时代的吹鼓手。鲁迅对此深信不疑。

可见,鲁迅对诗歌和诗人本人的看法是独特的,其中隐含着他精神世界的深刻因素。他不仅在美学思想上高举自己的精神人格,而且在创作实践中自觉不自觉地表现出一种全新的艺术风格。在鲁迅的诗性气质和诗歌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引人入胜的东西。

鲁迅是诗歌的业余爱好者,但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鲁迅的诗歌恰当而精彩地表达了他的自我意识、他的价值观、他的思想趣味和他的幽默风格,所有这些都在诗歌中得到了生动的再现。青年时代立志报国的《自题小画像》这首诗,可以说是青年鲁迅的人生誓言。“我寄语冷星,我以血荐轩辕”,境界之高,用意之深,为后人所景仰。但在《自嘲》中,“冷眼看千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出了名的爱恨分明。在这些诗里,我们看不到唱花赏月的宁静,也看不到逃避现实的自我歌唱。在这里,有一种献身于人类事业的激情和感情。面对“风白林黑,雾里花满天”的残破景色,鲁迅的责任感是很强的。他既表现了屈原除污的性格,又表现了拜伦、雪莱、裴多菲等“摩罗”诗人的气魄。在他的诗歌中,鲁迅扩展了感性个体的生命欲望,以此来攻击现存的观念。这种攻击不是以一种对观念和思想的肤浅解读来呈现,而是以一种深刻的自我体验来闪现。鲁迅始终高举“立人”和改造国民性的大旗,置身于社会变革的潮流之中。他鄙视传统文人的个性,主张人的个性意志的张扬。鲁迅在作品中不断实现自己的价值理想,他用怀疑和否定的眼光看待客体世界。既然他选择了“我以血荐宣娟”这条路,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他前进的步伐。就像《野草路人》中描述的“路人”,义无反顾地沿着没有路的地方走下去,这才是探索者的价值。无论是在“何基一个人流浪”的时期,还是在“怒刀”的年代,他都没有改变自己的价值规律。把人们从冬眠中唤醒,改造人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走向,一直是他的重要主题。他的众多诗歌都表现出这种光明磊落的感觉。从他的吟诵和抒发情怀中,诞生了一种崇高而澎湃的境界。诗人的冲动,诗人的向往,在这种境界里披上了庄严的色彩。

只把鲁迅的诗说成是“金刚怒目”的特征,显然是不全面的。他其实是一个很有人情味的人。他的仁爱精神,他恪守朋友道德义务的品格,他无私的热情,都非常感人。这一切在他的诗歌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回一封客人的信,与父爱遥相呼应,让人看到鲁迅世界温柔的一面;《悼念丁俊》悲愤的风格,涌动着鲁迅对进步知识分子的热爱。在《送曾田回国》、《送人两礼》、《阻止郁达夫迁杭》、《送欧也俊随兰回国》等赠友人的诗词中,对友人的关怀和爱护之情溢于言表。如《阻止郁达夫迁杭》:

钱王休假还在,吴湘随波逐流找不到了。

和而不同,怨而生檩,山香遍高岑。

岳将军坟前无人,梅鹤林中无人。

仿佛全家远行,风雨满堂歌。

诗平和委婉,在高意象密度的趣味中生动地勾勒出对朋友的忠告和忠告。鲁迅与人是平等的,他从来不反对人与人之间的主从关系。在对敌人毫不宽容的同时,我们特别照顾我们的朋友和天真的年轻人。在他写给朋友的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充满人性和正义感的心理过程。他对郁达夫温和而严肃的态度,表现了鲁迅平易近人的一面。

鲁迅一生交游甚广,与徐守尚、冯雷锋、瞿秋白等人的交往至今仍是文坛佳话。尤其是对年轻人的热切关注,在他的诗歌中尤为突出。在《纪念遗忘》中,他写下了千古绝唱,融合了他无私的父爱精神:

当我在春天度过漫漫长夜时,我的妻子在她年轻的太阳穴上抹上丝绸。

梦里依稀为母亲落泪,城头上王者旗变。

忍看同行成新鬼,怒寻小诗。

没地方写,月光如水。

全诗凝重、阴郁、肃穆,感情冰冷、高傲、愤懑,充满了对年轻烈士的哀思。鲁迅人格中的“冷”与“热”的特点在这里很典型。凄凉悲凉的境遇过后,我们能强烈感受到他那滚滚摇曳的激情。这种真挚的感情在他的诗中随处可见。鲁迅一向重视年轻人在社会中的作用。无论是早期相信进化论,还是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美学,都对中国的青年事业寄予厚望。只要我们回顾一下他对青年版画家的支持,对贫困流浪文艺青年的慷慨援助,对受迫害学生的包庇行动,就会发现鲁迅是一个献身于正义和友谊的人。“小早川怜子如何不丈夫”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他对下一代的爱。尊重人,爱护人,关心人,把人当成人而不是物,是鲁迅一直坚持的人道主义原则。在他的几首悼亡诗中,他生动地刻画了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精神形象。鲁迅诗歌感人的一面,恰恰表现在这种抒情的咏中。

在叛逆文人的世界里,他们学会了一种反抗绝望的性格,同时也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全新人格。他的诗没有退隐尘世,没有逃避自然山川的空灵之作,也没有沉浸在唱花赏月的温馨之中。除了爱同类,他主要向人们展示了一个与空虚和黑暗作斗争的勇士的形象。在鲁迅的地方,没有退路,只有勇往直前,没有别的选择。

所以,鲁迅的诗往往表达了一种对新秩序的期待。就像他把世界理解为一个过程一样,他一直对人和社会抱有希望。这种希望不是来自于对先验理性规律的崇拜,而是来自于人创造自己的坚定信念。人可以在自己的选择中成为自己的主人。只要他们独立创作,就有希望。“希望是这个没关系,没关系。这就像地面上的道路一样。事实上,地面上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变成路了。”鲁迅意识到时间的不可逆性,旧的会过去,新的会到来。在进化的路上,所有永恒的教导都不存在。《人与时间》写道:

一个人说未来会比现在更好。

一个人说,现在远不如以前了。

一个人说,什么?

时间,你们都后悔我的礼物。

从前。好吧,你自己回去吧。

在未来。好吧,跟我来。

这是什么意思,

我什么也不会对你说。

在自然规律面前,人是渺小的;但只有用时间创造新生活的人,才会有生命的价值。这首艺术形式还很粗糙的新诗,或许有很多可以批判的地方,但鲁迅深刻体味人类历史进程的经历,拓展了他的心理时空。因此,他超越了传统的静态时空观念,将连续性的思想引入到他的诗歌中。“求新艺人,只学朱墨为春山”,开创另一个世界的新境界,将会给艺人带来新的生命。生活在进步,艺术也在进步,“新艺术家”实际上是文学创新和进步的标志。鲁迅认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这一变化过程。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候,他依然相信光明会到来:“听野鸡的时候,好像星星都要死了。”这种感觉充满了一种对生活的期待。在寂静的夜里,诗人激动地望着远方,倾听着,斜斜的北斗下,正预示着黎明。这是最凄凉难过的时刻,也是最有希望的时刻。万籁俱寂,鲁迅仿佛感受到了流动的光之声。一切都在逝去,逝去,改变才是永恒。人存在的过程就是不断告别旧我的过程。于是,他在“寒土”中看到了含苞待放的“春花”;在令人窒息的“寂静之地”,我听到了隆隆的“雷声”。这个精神寓言在鲁迅的诗歌中产生了特殊的效果,把鲁迅的诗歌境界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个睿智而有先知先觉的鲁迅,一个在绝望中为创造新的精神秩序而奋斗和奋斗的鲁迅。鲁迅,在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一种突如其来的热情。从这激动人心的旋律中,我们能体会到一个斗士的快乐吗?

(3)

正如我们在《小说与杂感》中看到鲁迅迷茫、愤怒、悲壮的艺术画面一样,在他的诗歌世界里,人们也感受到一种苍凉、苍劲、浑厚的审美精神。鲁迅的诗歌之所以具有迷人的魅力,最主要的原因应该说是他非凡的才华和人格力量。宋代苏辙在评论孟子、司马迁时曾说:“文人之气之形不可学,而气可育。孟子说‘我善养我的浩然之气’。今天,他的文章慷慨博大,填补了天地之间的空白。称之为小和大。太史公遍游天下,遍游天下名山大川,与颜、豪俊交游,所以散文疏而颇奇。这个二儿子,怎么能把写作当成这样的杂文来品味呢?其气全于其貌,而视其言,而视其文,而不自知。”气质、修养、节操对作家的成就影响很大。苏辙的“奇”正是在这方面。鲁迅的诗,充满了活力和变化,出类拔萃,独树一帜,成为奇观。充满了苏辙描述的那种“陌生感”。他的审美人格在这种魅力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的来说,鲁迅的诗朝气蓬勃,感情真挚,水平很高,颇有豪气。这里有有志灵魂的独白,也有为民哀悼的叹息。既有玩世不恭的戏谑,也有真诚间接的倾诉。然而,鲁迅并不像古代诗人那样成功。他一方面不满传统诗人所谓的“美丽政治”理想,另一方面又反对盲目隐居山林的野趣。在鲁迅那里,自我超越、自我选择、自我奋斗一直伴随着。他不向往仙境,却痴迷于现实生活。他不是依恋未来,而是关注未来。读他的诗,人们会被强烈的使命感和批判意识所震撼。像《自题画像》中的宣示性警示,《习惯长夜》中的悲怆情怀,《无题》(《万家墨眠》)中的优越感和自卑感,都是感人至深的。“自嘲”这首诗中的开放思想和傲慢自大现在已经成为永恒的绝唱:

你想从树冠上得到什么?敢于翻身,敢于遇见。

破帽遮闹市,漏舟载酒。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在小楼里成统一,不分冬夏春秋。

这是鲁迅对自己最真实的描述。诗全在于境,境生于意。客观的素描与意象的写意交织在一起,表现了作者在情感与环境的转换中感兴趣的名句。在这里,音容笑貌充满了情感,肃杀阴郁中射出敬畏的气息。天赋、勇气、知识、实力融为一体。没有远大的眼光和洒脱的气质,是写不出来的。叶燮说:“文章是永恒的,是严酷的,是无畏的。怎么能天长地久呢?”朱也说过,一个真正的诗人,“德足以忘,必出高智清净之地,不学而可学。”鲁迅的勇气和人格修养是举世公认的。

在中国现代社会最黑暗的日子里,他始终保持着探索者的可贵情怀。正是他良好的浩然正气,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激烈和庄严的风格。

远大志向和开阔境界是鲁迅诗歌的重要特征。鲁迅很小的时候就下定决心要报效国家,帮助世界。在日本留学时,他经常“去俱乐部、书店、聚会和讲座”。陈天华的《回头看》,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的《驳康有为革命书》,都深深地激励了他。在他的青年时代,那些“被人呵斥,抱书独行,无泪可挥,大风灭烛”的慷慨激昂的情怀,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的诗歌。所以字里行间,我们常常能看到他对四野的着迷,对四面八方都有自由的精神。一幅自题画像可谓诗人人格的旗帜,其眼界、气魄、风格皆是

灵台无计可逃神箭,风雨暗如磐石。

祝寒星茎不检,以血荐轩辕。

这首诗非同凡响,变化多端。境界广大,以怒取人。先是体会到了人生凄凉的悲哀,然后说说自己。由表及里的爱,意为由平到深。前两句充满怨恨和悲伤,后两句突兀,如海峡沉没的突然跃起,冷冷的景象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释怀、吞日月的人生境界。刘禹锡说:“环境生于象外。”自题肖像的境界是诗人在与世界对话中认识的升华,是自我人格的坦率表达。诗人并不拘泥于对现象世界的静态审视,而是在自己与对象的比较和交流中把握生命的本质和自己的精神方向。这种胸襟和气势是多么的旷达和大胆啊!

在鲁迅的诗歌中,我们也可以领略到他感性思维的过程。鲁迅有时用诗歌中的意象来模糊地烘托他的心情。诗人用直觉和情感将他在客观世界中的感受外化。比如《送O.E .君到兰家》,无题(《洋子多钩多刺》),《两首诗》,送人两礼,无题(《一吻清收》),《秋夜情》等。不像是自嘲和自号俑。通过客观实体的外在形式,情感被铸造在其中。一方面显示了作者精湛的艺术修养,另一方面体现了他形象思维的一个特点。他的敏感和深度使他善于找到一种独特的方式,在幻觉中准确地展现精神世界的神秘。比如《湘陵阁》这首诗,是对湘陵湘水两岸气氛的描写,以景、种的悲壮意境点缀:

以前闻湘江水蓝如染,现在闻湘江胭脂痕。

香菱妆照湘水,眸光如明月。

在高丘寂寞的深夜,方泉无春。

鼓毕,瑶色人不闻,太平像满秋门。

这里既有萧瑟的风景,也有传奇的幻境;有对比有对照,全诗冷冽,沁人心脾。直观的形象充满了理解,讽刺的句子充满了思考。诗人似乎在将自己的思想还原为感悟,诗的背后承载着作者对现实的精辟看法。这种表达方式经常出现在他的作品中,这种通过感知来表达思想的方式使整首诗充满了一种隐喻的特征。鲁迅通过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非常冷静,手法娴熟,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诗人的瞬间感受是在长期观察基础上的一种提升和转化,与诗人思想的潜在因素密不可分。可见鲁迅深刻理解了中国古典诗歌的精髓。在极限中创造丰富的意象世界,给他的诗歌带来了巨大的张力。他的思想在这种感觉和印象的交织中拓展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

如果用“热情”和“冷淡”这两个概念来比较鲁迅的诗,显然他的作品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他一方面是桀骜不驯个性的张扬,另一方面是对黑暗世界的冷酷自我体验。人们不仅能感知到抵抗绝望的心理状态,还能发现他内心无法排泄的悲惨境遇。在鲁迅的诗中,“寒夜”、“怨恨”、“忧郁”、“冷云”、“寂寞”等词经常出现。尤其是对黑暗的描写并不少见。在他的地方重复这些沉闷的领域是很有象征意义的。鲁迅曾承认自己内心是苦涩的,但他决心在这个痛苦的世界里闯祸,以自我抗争来显示人的价值。他是如此习惯于寻找被冷空气包围的客观实体。在没有光和爱的环境中寻找人类存在的意义。中国的社会,中国的文化真的很重,让人几乎无法得到喘息的机会。“如岩夜压楼,剪柳春风导九秋。瑶瑟尘埃清怨,可怜无女荣。”这句悲伤的话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其实是鲁迅自我心境的外化。“烟水俗物,荒村渔翁。半夜醉,无处寻富”(《无题》)。《苍凉》中这个孤独的人物,可能就是作者本人的化身。在类似的诗歌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孤独和死亡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生命悲剧命运的把握。然而,鲁迅并不是在夸大一种恐怖的感觉,而是用清醒的目光表明他对绝望的现实的态度。超越现实苦难,在自我体验中寻求生命的本质,是鲁迅对待悲剧的现实态度。他对社会和个人的看法,充满了悲伤,闪耀着最深的人文主义光泽。从他的抱怨和独白中,我们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多么的忧郁和痛苦。

但鲁迅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诗人。他没有那么淡淡的苦涩,也从不把自己放在个人感情的狭隘世界里。在他的思想和诗歌深处,一直涌动着一股冲破迷茫和沉寂的悲伤。根据哀悼杨全的愤怒声音,它显示了作者耿介的气质:

还有没有旧日豪情,花开花落两个原因?

你什么时候为江南雨流泪,为思敏哭泣?

而《一出关于脑炎的戏》,用词之硬,语气之强,非一般人所能及:

你敢抢飞蛾的眉毛,但还是违背了女人的心。

现在骂人不一样了,没有什么比得上大臣的脑子了。

在这类诗中,他反对含蓄蕴藉的手法,而是在愤怒中放飞野性的精神,很豪迈豁达但这种豁达没有李白的宽广,也没有苏轼的多变。鲁迅的诗里没有乌托邦式的自慰,也没有空灵的乌托邦色彩。他把自己的热情、信念和一切都放在了展示自己的潜力上。在这里,他不仅拒绝接受超现实的宗教先验观念,而且拒绝中国传统绅士的隐逸梦想。在这类诗歌中,鲁迅高举了自己的人格,认识到了生命的价值。其体格之高,气质之纯,气魄之大,日后必被人倾倒。读鲁迅的诗,就像感受一个孤独而傲慢的人,站在大漠里,看飞沙走石,开心时笑,难过时喊,生气时骂,说话率直,不拘一格。读着这些冰冷而又惊心动魄的文字,我们不禁赞叹他迷人的精神人格。

幽默而不媚俗,是鲁迅诗歌的又一特色。他的很多打油诗、民谣都有“演戏”的意思。他看不到中国古代诗人的迂腐怀旧和歌颂古代圣贤的书生气。鲁迅机敏而幽默。他善于生动地抓住对象,用辛辣讽刺的手法,活生生地剥去一个君子的虚假状态。但是对于普通人的疾病,他们却毫不留情。在《我的失恋》中,鲁迅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失恋诗进行了有力的讽刺,并以戏谑的口吻生动地衬托出自己的思想。《好事之歌》、《市民之歌》、《南京民歌》等诗词中的嘲讽语气让人忍俊不禁。作者用简笔画的方式画了一组丑图。《杂用教授》对知识分子弱点的漫画式描写,让人想起鲁迅在《杂感》中惯用的手法。在《杂感》中,他描写了多种类型的“社会相”意象。其中对“走狗”、“奴隶”、“流氓”的鞭挞尤为深刻。这种喜忧参半的幽默文笔也被作者转移到诗中,形成了幽默的风格。这些诗虽然缺乏意境和传统诗词的风雅,但人们还是能在这种大手笔的嬉笑怒骂中领略到独特的审美精神。鲁迅有时不太讲究诗的形式,说话随意,毫无顾忌。他对千篇一律的诗风和过多典故的自我展示嗤之以鼻。所以他常常亵渎旧的写诗方式,或借古讽今,或用旧诗原话换新意。例如,唐代诗人崔豪对《黄鹤楼》的改编《上吊的大学生》,以及《学生》和《玉佛》中对古诗口语化的尝试都令人震惊。中国传统诗人的贵族式自恋,在鲁迅的诗里被扬弃了。即使在他年轻时充满感伤情怀的诗歌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他标新立异的精神。人们可以感受到鲁迅诗歌中对世俗的蔑视是非常强烈的。他不仅无情地撕破了官僚政客的外衣,还把世俗人的劣根性暴露在阳光下。所谓“托尼文章,魏晋风骨”,是对鲁迅文学人格最贴切的描述。

浏览鲁迅的诗歌,我们会觉得,在诗歌的世界里,鲁迅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精神话题。它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