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里总有一个故事要讲,哪怕是无头的,不可理喻的。故事总是由作者编造的。如何杜撰——比如选择什么题材,从什么角度写,重点写什么,表达什么思想感情,如何处理主题,也就是如何布局,如何塑造人物等等。,只能从整部小说来理解,而不能从一个故事来理解。这个故事又用文字表达了。表达的技巧只取决于文本本身,不能从故事中寻求。要全面理解一部小说,必须从以上几个方面来分析。
1
小说里经常有一个故事。某人在何时何地遇到(或没遇到)某事,做了(或没做)某事——人物、背景、情节组成故事。故事是小说的骨架或基本组成部分,也是所有小说的“最大公约数”。如果故事情节吸引人,人物动人,就能抓住读者的兴趣和他们的心,让他们放不下,急于知道事情如何发展,人物如何收场。很多人看小说的时候只是看了一个故事——或者只读了一个故事。
《傲慢与偏见》的故事讲述了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一个小镇上一个乡绅的几个女儿的爱情和婚姻。主要讲的是二女儿伊丽莎白因为年轻绅士达西的傲慢,对他有很深的偏见,然后如何消除偏见,和达西相爱并成家立业。
这个故事平淡无奇,没有惊心动魄的场面。情节无外乎琐碎,比如邻居之间的交流,茶会,宴会,舞会,或驾车游览名胜古迹,或在伦敦逗留,或走亲访友等等。,都是乡镇休闲阶层的日常生活。没有值得崇拜的英雄或榜样,只有我们每天遇到的人。有的更聪明更优雅,有的愚蠢庸俗,除了闲散阶层的先生、太太、小姐,什么都没有。一个非洲男孩读了这本书,心想:
“这些英国女士和我有什么关系?”我们不禁要问,19世纪外国资产阶级的爱情小说在今天能有什么价值?
但我们不能仅凭故事来评判这部小说。
江洋:《傲慢与偏见》有什么好的?
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第一次相遇——骄傲的达西先生看着没有舞伴的丽萃说:“她还可以,但不足以打动我。”
2
故事只是小说中可以概括的主要情节,故事并没有讲作者的心思。但作者不可能纯粹客观地反映现实,也不可能在作品中完全隐藏自己。他的思想会像寓意一样在作品中处处流露。
写什么样的故事,选择什么样的题材。《傲慢与偏见》是现实主义小说,不是传奇小说。这两个是不同的类型。现实主义小说继承书信、日记、传记、历史等真实记录,以写实为主。传奇小说继承了史诗和中世纪的传说,写出了惊人的东西。世上无奇不有,只要合情合理,没必要天天习以为常。斯科特(w?司各特写的是传奇小说,奥斯汀写的是现实主义小说。奥斯汀自己说,除非他的生活是处于危急关头,否则他写不出传奇小说。我怕写不完一章就失声大笑。为什么?在另一部小说《诺桑觉寺》中,她故意模仿一个恐怖的浪漫故事(哥特式
浪漫)
调侃调侃的心情。由此可见,她在笑那个惊人的故事时,摆脱不了老故事,人物也难免夸张不准确。她在家里的信里说,小说里的完美女主角很恶心,忍不住调皮。在她指导侄女写作的信中,她反复强调人物要写得自然,避免想象力的扭曲和错觉。她喜欢把故事背景设在一个有三四个大家庭的小镇上。奥斯汀不是一个封闭的老姑娘。她读书看报,熟悉当代著名作品,与见过世面的人有许多亲戚和交往,对世界大事和城市生活并非一无所知。然而,她的小说几乎都是以三四口之家的村镇为背景。似乎她和《傲慢与偏见》里的伊丽莎白意见一致。乡镇的人和大城市的人一样可以被观察和研究;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都是有趣的题材,尤其是后者。虽然地方小,人也不多,但是每个人的脸色变化都很大,看不到的方面会层出不穷。奥斯汀显然有意选择普通题材创作现实主义小说。
江洋:《傲慢与偏见》有什么好的?
在达西姨妈家——此时的达西已经爱上了伊丽莎白,只是他自己并不知道。这时,他在伊丽莎白心中的形象是可怕的。
三
《傲慢与偏见》通常被称为爱情小说。事实上,小说关注的是青年男女选择配偶和结婚。从奥斯汀的小说中可以看出,她从未脱离婚姻,写的是爱情。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却没有结婚的条件和诚意,或者玩弄一个女人,是不负责任的。女人在没有看到男方求婚诚意的情况下表露爱意,是不雅的,甚至有损她的尊严;虽然私心爱上人,但必须深深克制。恋爱是为了结婚,结婚是为了结婚,所以要考虑双方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门户不太灵活,但经济基础不容忽视。因为乡绅的孩子养活不了自己,工作也有限。长子继承家产,其他儿子当牧师、军官、律师都比长子低。如果你做生意,你会在你自己的阶层内陷入另一个阶层。老姑娘没有自己的财产,只好依靠别人;如果你是女老师,你会掉到班里的边缘或者更远。好的婚姻不仅能解决一个人的终身问题,还能带来全家生活富足。为了婚姻,每个家庭都挣扎着向上爬,唯恐跌倒。这是生存竞争的重要关头。男女自己和老少两个家庭,全力以赴。虽然只有三四个大乡镇,但矛盾足够复杂,竞争足够激烈,世态人情真的很美。《傲慢与偏见》从爱情和婚姻的角度描述了这种社会状况。
奥斯汀认为没有爱情的婚姻是无法忍受的苦恼。她的小说里很多情侣都是因为婚前不了解而导致的。结婚不能不考虑对方的性格,包括外貌,举止,谈吐,以及内在的才华和德行。虽然外貌很明显,但也需要对方的眼光以貌取人来判断性格。至于品德,就看他的行为了。这得从多方面来判断。偶尔一件事是不够的,还得从日常生活看日常行为。认识人不容易,认识自己也不容易。在激烈的生存竞争中,人与人之间的误解和争执更是不可避免。《傲慢与偏见》中,如何制造和消除女主角的偏见,就是要从人物的表面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性格、修养和心理状态。可以说奥斯汀的小说都是从爱情和婚姻的角度来看世界和人情,把人物的内心表现为世界和人情。
江洋:《傲慢与偏见》有什么好的?
达西的第一次忏悔-
达西的表白让伊丽莎白非常吃惊,他话语中的傲慢彻底激怒了她。伊丽莎白说:“如果世界上所有的男人都死了,我也不会嫁给你!”
四
《傲慢与偏见》开篇第一句:“家境富裕的单身汉肯定想娶个老婆,这是公认的必然原则。”然后他说:“这个道理深入人心。这样的人一旦到了地方,邻近的家庭就无视他自己的意愿,把他当作他们其中一个女儿应得的丈夫。”奥斯汀冷冷地看着这个世界,指出了这两句话,然后引出了一大群可笑的人物和一系列可笑的情节。评论家们经常把奥斯汀的小说比作描绘世界和人类感情的喜剧。
礼仪的),因为都是漫画小说。
虽然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喜剧只是为了娱乐,但柏拉图认为它是有教育意义的,有启发性的。这和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和英国的莎士比亚引用的西塞罗的观点“喜剧应该是生活的一面镜子……”是一样的。菲尔丁在他自称的“喜剧小说”中也用来说明他的小说的作用。这些话已经成为喜剧的常用语。所谓“镜子”,无非就是反映生活。人们普遍认为,当镜子展示丑陋的人和丑陋的事物时,它可以作为一种警告。
但是《傲慢与偏见》警告了什么呢?能不能用几句挖苦讽刺甚至几下鞭笞的话来对付愚蠢的柯林斯牧师,贝奈特太太,凯塞林太太等等。,去连根拔起那愚蠢的钝根?奥斯汀似乎没有这个意向。不是牧师,或者乡绅的妻子,或者夫人,或者人为的制度或者恶习造成的荒谬,而是这些愚蠢的人。她不是随便抓几个傻逼来取笑的,聪明人也没逃过她的嘲笑。像伊丽莎白那样聪明的女孩直到故事结束才感到惭愧。如此狂妄的达西,害怕被人嘲笑,言行力求得体,却是在故事的结尾才意识到自己的不当。奥斯汀对她取笑的人物没有仇恨、愤怒或不屑。她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充分理解和体谅他们。她的微笑不是批评,不是鞭笞,也不是含泪的同情,而是迅速的理解,有时竟然是看着读者微笑。举个例子。
在第十一章中,伊丽莎白讽刺地说,达西是不能被戏弄的。达西认为,如果一个人盲目追求笑话,即使是最聪明、最优秀的人——甚至是他们最聪明、最优秀的行为——也可以被描述为笑话。
伊丽莎白说,“当然有人这样做。希望我不是那种人。我相信睿智和善良,我从不取笑;愚蠢,荒唐,任性,无理取闹,说实话,我觉得真的很逗乐。只要当时的场合允许我笑,我看到就笑了。不过,那种东西很可能是你没有的。”
“谁会。不过,我一辈子都小心翼翼,不犯那种让我捧腹大笑的错误。”
“比如虚荣和骄傲。”
“是的,虚荣心确实是个问题;骄傲,真正聪明的人会有分寸感。”
伊丽莎白,不要看别处,窃笑。
伊丽莎白当面讽刺达西,当场抓住了他的骄傲和虚荣,当场笑了。但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作者也在内心暗笑。伊丽莎白对达西有偏见,难道不是因为达西伤害了她的虚荣心吗?她讽刺达西的自鸣得意,不正是表现了她的骄傲和无知吗?读者理解作者的微笑,是乔治·梅雷迪斯(George
Meredith)所谓“脑袋里冒出来的理性微笑”。
笑包含了严肃和不笑的另一面。刘易斯在他的论文《简·奥斯汀简论》中指出,坚持原则和严肃是奥斯汀艺术的精髓。心里有一个美好合理的标准。看到丑陋不合理的东西,对比之下会忍不住笑。心中没有这样一个准则,就看不到美丑、理性与非理性的对比一目了然。奥斯汀经常在微笑的背面写上不微笑的另一面。比如《傲慢与偏见》中傻逼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被拒绝后,他转身向伊丽莎白的好朋友夏洛特求婚并被答应,这又是一个大笑话。贝奈特太太想当然地认为,富家少爷雷斌看中了大女儿简,得意忘形,到处吹牛;出乎意料的是,当雷斌离开后,我没有听到他的任何消息。这又是一个笑话。伊丽莎白很失望,她的好朋友夏绿蒂愿意嫁给柯林斯这样一个奴隶般的傻瓜。她听了达西的一个表妹的话,断定彬格莱听信了达西的话,认为她家里穷,于是放弃了向妹妹吉英求婚的初衷。对于这两件事,她在和简谈话的时候,很生气地说:“我真的不喜欢很多人,更不看重;经历越多,对世界越不满。一个人的性格是无法预测的。他外表好看,头脑好,不靠谱。我一直是这么想的,现在感觉好多了。“简劝她不要抱怨那么多,这破坏了她愉快的心情:每个人的情况不同,性情也不同;夏洛特家里有很多姐妹。她是一个谨慎的人。就财产而言,这段婚姻是好的。也许她有点尊重柯林斯。伊丽莎白认为这是不可能的,除非夏洛特是个白痴。她不相信自私就意味着谨慎,盲目走上危险的道路就意味着幸福有保障。她不能为了保护一个朋友而放弃原则和正义。简责怪姐姐的极端言论,为雷斌辩护,说他不是忘恩负义,有活力的年轻人必然表现不好;女人出于虚荣心,看到别人对她倾倒,就认为自己有兴趣。伊丽莎白说,男人要守规矩,不能随便对女人动心。尽管雷斌并没有做错什么,尽管他没有做坏事或让别人难堪的意思,但他还是会做错事,对不起别人。没脑子,无视别人的感受,乱下决心,我们做了坏事。
两姐妹各有各的看法。按照以下,姐姐的原则是好的,姐姐的包容是对的。从这种严肃的话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奥斯汀明辨是非、体察人情(common
感觉到了).她喜欢读塞缪尔的作品。
约翰逊博士的作品,我很佩服他,叫《我可爱的约翰逊博士》。她深受约翰逊的影响,继承了他面对现实的智慧。评论家称她为约翰逊博士的精神女儿。奥斯汀对她生活的世界不抱幻想,但她更愿意面对现实,而不是小说中美化现实的幻想。她生性开朗幽默。当她看到这个世界的愚蠢,看到这个世界的不平,她没有悲愤地哭泣,而是带着理解和宽容的微笑。奥斯汀用理性去理解,把世界当成了喜剧。
这样理解世界,并不是对不愉快不满意的事情一笑置之。笑声不是和解;笑声不和谐。内在的是非善恶标准是坚定的,它拒绝即兴发挥。当它被外界现实碰撞或摩擦时,会发出闪电般的笑声。奥斯汀并不正面对人说教,只是用她灵动的聚光灯去照亮世界上可笑的人和事,让聪明的读者自己去探索什么是不可笑的,什么是善和智慧的。乔治·梅雷迪思认为喜剧笑声应该发人深省。奥斯汀启发的微笑是一个发人深省的微笑。
江洋:《傲慢与偏见》有什么好的?
说明信——表示沮丧的达西连夜赶写了一封长信,解释了一些误会。通过这封信,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印象开始改变。
五
《傲慢与偏见》和戏剧一样,有着严格的布局。小说中没有不必要的人物(不重要的人物是不可或缺的陪衬,在这个意义上是必要的),也没有不必要的情节。事物紧密相连,互为因果。读者不仅急于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还会情不自禁地思考过去,探究原因,从而猜测未来。小说如果有布局,就会简洁圆润,不会散漫。但是现实生活中没有布局。小说的布局限制了人物的自由行动和事物的自然发展。作者在自己世界观的指导下,不免主观地定下了定局。把人物放入某种命运中;即使看似合理,也总有人为的痕迹——作者在冒充创造世界的神。
但《傲慢与偏见》的布局非常自然,读者不会认为一系列因果情节是在创造一个预定的结局,只看到人物的自然动作。当然,作者介入是为了安排一个定局,但安排得很轻,不着痕迹。比如故事中的傻牧师柯林斯,不仅是一个可笑的人物,也是布局的关键。他的恩人是达西的姨妈凯塞林夫人,他娶了伊丽莎白的好朋友夏洛蒂。伊丽莎白去拜访朋友,又和达西见面,这是很自然的事。布局中的另一个关键人物是伊丽莎白的姨妈,她结婚前住在达西庄园附近的小镇上。她很自然地故地重游,带伊丽莎白进入达西的庄园观光。这些私人关系似乎没有经过作者的安排就自然存在了。总图的转折点往往是发现隐藏已久的秘密;这里只发现了一点点误会,也让故事看起来很自然,没有人为的安排。奥斯汀的所有小说——包括她未出版的早期作品《淑女》
Susan)有版面,版面没有透露作者策划的痕迹。是因为小城镇的套路好安排吗?这很耐人寻味。
奥斯汀和侦探小说的作者一样,把故事限定在一个很小的区域和很少的人身上。每个人的一言一行和内心的任何波动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细节不是偶然的。奥斯汀指导她的侄女写作,要求每件事都要解释清楚,这显然是她自己的创作方法。这就把整个故事提炼得警醒生动,一切都有道理。小小的表情,不经意的言论,都加深了我们对人和事的理解。研究奥斯汀的查普曼(R.W.Chapman)说,奥斯汀的《爱玛》也可以说是一部侦探小说。事实上,在奥斯汀的小说中,侦探或推理的成分很重。例如,在《傲慢与偏见》中,达西遇到了他的簿记员的儿子韦翰。达西满脸通红,韦翰却面如死灰。为什么?为什么雷斌突然离开了?韦翰欺骗了丽迪雅,跟她私奔了,他为什么还要娶她呢?伊丽莎白和简就像夏洛克·福尔摩斯和华生一样,经常一起揣摩这个人和那个人的意图,以及这件事的底细。因为在社交活动中,没有人会“轻抛我的全部真心”,只说“三分”;三点声明,未必是吹牛或故弄玄虚。要知道真相和真心,就要靠摸索和揣测——摸索和揣测的是人心,追求的是一个可以相爱一生的伴侣,而不是一个杀人犯。故事虽然平淡,但每个细节都令人关注。
奥斯汀只说她喜欢把故事设定在一个有三四个大家庭的小镇,但她没有给出任何理由。但是从作品中可以看出设置在村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