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纳森·斯威夫特。
【作者简介】
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 ~ 1745)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贫困家庭,由叔叔抚养长大。1686、1692和1701年分别获得都柏林三一学院学士学位、牛津大学硕士学位和三一学院神学博士学位。在这里,他曾是坦普尔爵士的私人秘书,是英格兰教会的牧师,也是乡村牧师。从1710到1714,他是保守党检查团的主编。托利党下台后,他回到爱尔兰,成为都柏林圣帕特里克大教堂的副主教。斯威夫特以大量的政治评论和讽刺诗抨击地主士绅和英国的殖民政策,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他的讽刺小说影响更深更广,所以高尔基称他为世界上“伟大的文学创造者之一”。
《格列佛游记》是一本精彩的书。它不是一本简单的儿童读物,而是一部充满讽刺和批判的文学杰作。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一生中读过不下六遍。他说,“如果让我开一个书目,列出六本即使其他书都毁了也要保留的书,我一定会包括《格列佛游记》。”在这本书里,斯威夫特的叙事技巧和讽刺天赋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作品的主人公里梅尔·格列佛是一名英国外科医生,后来晋升为上尉;他受过良好的教育,为自己的祖国感到自豪,似乎在专业和政治上知识渊博。但他本质上是一个平庸的人,斯威夫特充分利用了主人公的这一局限,达到了最充分的讽刺效果。全书共四卷,每一卷格列佛都要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特殊情况。
第一卷讲的是格列佛在小人国的经历。格列佛和小人国的大小比例是十二比一。那里的居民只有六英寸高,格列佛就像一座“巨山”。起初,他被小人绑了起来,但后来,因为他表现温顺,答应接受某些条件,小人国国王同意恢复他的自由。此时,这个国家正被另一个小人国(Blaive Scu)入侵。格列佛渡过海峡,俘虏了敌人舰队的大部分船只,迫使敌人派出使节讲和。虽然格列佛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他被几件事得罪了,于是国王决定弄瞎他,把他饿死。格列佛得到消息,逃到邻国,修了一条船,起航回国。
第二卷描述了格列佛在成人国家的经历。在这一卷中,格列佛再次出海时遇到了风暴,船被吹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这片土地叫做布罗卜丁奈格。那里的居民像铁塔一样高。格列佛到了这里,突然从“巨人之山”变成了侏儒。在一个大国,他好像变成了小人国(小人国)的人,比例反过来,变成了一比十二。格列佛在大国农民面前大如鼹鼠,被农民拿回家当玩物。为了赚钱,农夫把他带到镇上,让他耍把戏给人看。后来被女王收买,得以与大不列颠国王相处。渐渐地,格列佛的乡愁越来越浓。他和国王在边境巡逻时装病,去海边呼吸新鲜空气。当他钻进小木箱在岸边睡觉时,一只鹰把它叼走了。后来,木箱落入海中,被过往船只发现。里面的格列佛获救,最后回到了英国。
第三卷是关于飞往一个岛国。这一卷比较松散,流传较广,重点介绍了格列佛的莱皮塔尔(飞鸟岛)之旅,以及巴尔尼巴比、拉格奈格、格里塔锥和日本的游记。
第四卷描述了格列佛在国(《惠之国》)的所见所闻。这是有史以来最有争议的部分。在那里,格列佛被贤明理性的智慧所放逐,回到了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如今却恨之入骨,愤怒而无奈地与一帮“野胡”共度余生。
在这些虚构的国家里可以找到当时英国社会的痕迹。作品反映了18世纪上半叶英国社会的种种矛盾,对英国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比如小人国的高跟鞋代表当时的辉格党,低跟鞋代表托利党。关于是从大端还是小端打破鸡蛋的争论,反映了宗教战争。主人公格列佛勤劳、勇敢、机智、善良。作品想象力丰富,构思奇特,勾勒出一个五彩缤纷的神奇世界。幻想与现实的有机统一是这部作品的最大特点。第一版在一周内售罄,并立即被翻译成法语和荷兰语。18结尾,出现了改编的小册子。伦敦的塔巴特出版社在1805第一次出版了特别的儿童版,有三张彩色的铜板插图。到目前为止,儿童版一般只涉及格利佛在小人国和成人国的冒险经历。《格列佛游记》对英国和世界儿童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其富有想象力的技巧和离奇的描写在英国儿童文学史上具有开拓意义。
《格列佛游记》用“大国”和“小国”(国名)讽刺了18世纪英国的资本主义统治,颇具喜剧性。
《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第一次旅行,发现小人国用(跳绳比赛)来选拔官员。她第四次旅行,来到(惠治国)。
格列佛游记的主要内容
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是英国启蒙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的创始人,18世纪最杰出的政治评论家和讽刺小说家。他的父亲是在爱尔兰定居的英国人,在他出生前七个月去世。斯威夫特由叔叔带大,就读于都柏林著名的三一学院(以天主教三一学院命名)。那时候,在教堂里当牧师是穷孩子最安全的出路;但斯威夫特讨厌神学和那些复杂的哲学课程,他的兴趣在于历史和文学。拿着“特许文凭”表明自己无法深造(其实他后来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只好在母亲的远房亲戚坦普尔爵士家里做私人秘书,处境无异于“识字的奴隶”。很快,他就用富有洞察力和讽刺性的文章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他的一篇揭露政府腐败的政论文章,直接促成了英法的停战,甚至有人称之为“迅速和约”。虽然他后来成为了首相的心腹和女王演讲稿的起草人,成为了别人奉承的对象,但他依然以贫穷为荣。
斯威夫特没有正式头衔,为报纸审稿也没有报酬。哈里首相给了他写文章的奖金,但他生气了,退回来,声明自己不是被雇佣的文人。由于担心他的声望和讽刺文章的影响,女王和她的权贵最终将他驱逐出伦敦。他到都柏林后,积极参与爱尔兰人民争取自由和独立的斗争,先后发表了极具战斗性的文学理论,迫使英国的殖民政策受到牵制。斯韦达特深受爱尔兰人民的喜爱,当他因匿名作品被当局逮捕时,人们保护了他。当他最后一次访问英国回来时,人们敲钟生火,在仪仗队的簇拥下回到他的公寓。斯威夫特晚景凄凉,亲人去世,头晕耳聋。每当他醒着的时候,他仍然写作,直到他78岁去世。
在斯威夫特的传世佳作中,《格列佛游记》(1726)流传最广,最受全世界读者的喜爱。该书借里梅尔·格列佛船长之口,讲述了周游四国的奇特经历。但仔细了解,却处处揭示了英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体现了作者的理想。
格列佛起初认为小人国一点也不像英国,但实际上小人国是英国的写照。透过那看似荒谬的逻辑,我们可以看到,国王只比臣民高一个钉子,却狂妄地以宇宙统治者自居,用自己无常的情绪决定人民的命运。当官不需要德才兼备。只要跳得高,就能得高官厚禄。
小人国两党的区别以高跟鞋的高度为标志,暗指英国托利党(保守党前身)和辉格党(后发展为自由党)的政治。吃鸡蛋时,是从大头还是从小头敲开,指的是天主教和新教(也称清教,即加尔文教)关于教会仪式的无厘头之争。为了这个小小的争端,竟然导致了小人国的内战,甚至波及周边国家。由于警察系统和不实指控,格列佛不得不逃离小人国。
大国的人在体力和智力上都超越了那些“小人”;一个理想的、有教养的君主政体在成人国家实行。国王聪明正直,他总是关心他的臣民。法律也是自由和福利的保障。
在大不列颠国王的要求下,格列佛向他介绍了英国的社会和制度,他的赞美在国王的追问下破绽百出。国王痛斥英国的腐败、侵略战争和法律不公,指出原因在于人民的卑鄙和自私。
飞岛国的科学家脱离人民、脱离实际,搞不相干的“科学研究”,特别是针对陆地居民。他们甚至会采取残酷的手段:稍有反抗,就飞到岛上去遮挡阳光,或者降落在他们的土地上,把居民碾成粉末。这里揭示的是英国对爱尔兰的殖民统治。
格列佛还去了一个魔术师之国,在那里追溯古罗马的政治,对比英国的制度。至此,他的思想已经从支持君主制转变为支持* * *和。但是,他只歌颂了“自然状态”下的男权社会。
如果说这种观点还属于“浪漫主义的倒退”,那么格列佛对智马之国的描述,指出了文明社会对人类的腐蚀,表明了只有生活在自然状态下的人才是纯洁高尚的。这个观点后来被法国的卢梭发扬光大,成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开端。
马志的居民分为两类,一类是看起来像野兽的雅虎,另一类是聪明且会说话的马志。“雅虎”代表了人类的贪婪和腐败,而马志生活在一个原始而善良的社会。不言而喻,人类如果走下坡路,就和动物没什么区别了。多可悲啊!
斯威夫特生活在一个培根开创的实验科学和牛顿奠定的经典力学方兴未艾的时代。他所描述的小人国和成人国虽然是虚构的,但其居民的身高分别是正常人类的十二分之一和十二倍。那里所有的建筑和器具都有数学比例的准确性,书的结构均匀明显,符合理性思维的要求。
斯威夫特是在古典主义熏陶下长大的作家。他的写作功底深厚,表现手法新颖。虽然有一层翻译,但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年轻朋友学习和借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