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笑话小品 - 卡通的来源及发展

卡通的来源及发展

卡通的故事开始于十七世纪阿塔纳斯珂雪(AthanasiusKircher)发明的“魔术幻灯”,这个人是个耶稣会的教士。到了十七世纪末,由钟和斯桑(JohannesZahn)扩大装置,把许多玻璃画片放在旋转盘上,出现在墙上的是一种运动的幻觉。

中国唐朝发明的皮影戏,是一种由幕后照射光源的影子戏,和魔术幻灯系列发明从幕前投射光源的方法、技术虽然有别,却反映出东西方不同国度,对操纵光影相同的痴迷。皮影戏在十七世纪,被引介到欧洲巡回演出,也曾经风靡了不少观众,其影像的清晰度和精致感,亦不亚于同时期的魔术幻灯。

1824年彼得罗杰(PeterRoget)出版的一本谈眼球构造的小书《移动物体的视觉暂留现象》(PersistenceofVisionwithRegardtoMovingObjects)。书中提出了视觉暂留现象理论,加速了卡通和影视的发展进程。

1877年。巴黎的光学家兼画家爱米尔·雷诺根据“视觉暂留”的原理制成一种新的玩具活动视镜,1878年在巴黎世界博览会获奖。1879年雷诺绘制了《喂小鸡》,《游泳女郎》,《猴子音乐家》等二十多个动画小节目。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原始卡通片。

1888年,爱米尔雷诺制成了“光学影碟机”,并拍摄了世界上第一部卡通片《一杯可口的啤酒》,1892年10月,雷诺将这些片子在巴黎格雷万蜡像馆公工演出,获得成功。雷诺以他非凡的创造,成为世界卡通片的创始人。

卡通制片厂兴起

在美国,由于布雷克顿和温瑟麦凯的成功,卡通制片厂也如同卡通角色般的逐渐兴起。1913年,第一间卡通公司在纽约设立,拉乌巴瑞(RaoulBarre)为他的卡通片钉子(pegs),发展了第一套固定绘画的系统。

早期有许多卡通是由流行连环漫画搬上萤幕,譬如《马特和杰夫》、《疯狂的猫》,原本就是观众喜爱的人物,现在动了起来,宛如真人,更增添其魅力。

1915年易尔赫德发现了赛璐璐胶片,取代了以往的卡通纸,画家不用每一格的背景都重画,将人物单独画在赛璐璐上而把衬底背景垫在下面相叠拍摄,建立了卡通片的基本拍摄方法。

这一年,在巴瑞公司工作的麦克斯佛莱雪(MaxFleischer)发明了“转描机”(Rotoscope),可将真人电影中的动作,一五一十地转描在赛璐璐片或纸上。他在1916年到1929年创作的《墨水瓶人》(OutoftheInkwell)和《小丑可可》(KokotheClown),也就是利用转描机和卡通技巧大显身手的成绩。

广为流传的菲力猫

1919年,菲力猫在派特苏利文(PatSuliivan)公司的奥图梅斯麦(OttoMessmer)的孕育下在《猫的闹剧》(FelineFollies)中首次登台。菲力猫受欢迎的程度足可和后来的狄斯奈公司的卡通人物媲美,特别是在知识份子的观众群中也广为流传。

菲力猫的影片包含了很多表现卡通特性的视觉趣味,梅斯麦沿袭了麦凯创造葛蒂的诀窍,赋予菲力猫独特的个性,以及一种无法复制的移动力式,并设计了好几款的表情和姿势,使得菲力猫在众多卡通角色中脱颖而出,成为美国连续十年内最受欢迎的卡通明星。菲力猫也是首只成为商品的卡通角色,菲力猫玩具、菲力猫唱片、菲力猫贴纸,满目琳琅的商品,一个以儿童为对象的新市场,一套有创意的电影销售模式,也因此建立起来。

同步声音的发明

同步声音的发明带绐欧洲和美国的卡通发展显著的区别。在美国声音主要用来改进角色的特征和个性。而在欧洲,声音却是用来做为实验的原始素材,影片中的音乐、动作的影像和音效之间的关系被探索到极致。如奥斯卡费辛杰以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HungarianDances,1931)为主旋律表现的抽象动态图案,和音乐中的特定元素产生同步对位的效果。

美国卡通的“黄金时代”

当欧洲的卡通往前卫的方向发展时,一个完全不同的运动却在美国崛起了。从早期卡通在性格塑造和技巧的实验开花结果,而进入所谓的美国卡通的“黄金时代”。

无疑的最著名的卡通片厂是沃尔特迪斯尼(WaltDisney)的片厂。迪斯尼片厂崛起成为国际知名的卡通卡通中心,同时也意谓着它即将成为未来许多年轻有潜能艺术家的摇篮。

1920年代末以来,迪斯尼片厂就开始致力于发展大众化的卡通卡通。由于天时地利人和,卡通艺术家有充足的时间、足够的空间做绘画训练、题材讨论、大众娱乐电影分析,大量的付出,成效和影响举世公认,现代卡通所使用的每一项技术,大多是当时那里发明出来或想出来的。

迪斯尼出品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他精密周详的前制作业,特别是故事版的企划。迪斯尼的短片大约七到十分钟,情节紧张,而且画面细腻,远超过竞争对手的产品。自1928年推出以米老鼠为主角的卡通卡通《汽船威利》(SteamboatWillie)——也是第一部音画同步的有声卡通,获得成功后;1932年推出第一部综艺彩色体卡通《花与树》(FlowersandTree),也是第一部获得奥斯卡卡通短片奖的影片;1927年的《老磨坊》(TheOldMill),则是首度用多层式摄影机营造视觉深度的影片。这一年制作的《白雪公主》(SnowWhiteandtheSevenDwarfs),除了是第一部彩色卡通长篇剧情片外(注八),她的卖埠也令迪斯尼的经营方针由短片转至制作长片。跟着1940年的《木偶奇遇记》(Pino-cchio)与《幻想曲》(Fantasia)则被视为迪斯尼最优秀的长片。当时,狄斯奈影片的标准成为其他片厂衡量卡通影片出品的标准,但是,其他片厂生产的卡通人物很少像迪斯尼公司出品的米老鼠、Minnie、Pluto、Goofy、和唐老鸭(DonaldDuck),那样国际扬名。

迪斯奈片场以艺术的号召为最初成立的目标,但随着片场制度的建立,初期的研究和发展阶段,这个曾经是充满企图和挑战的片厂变得定型化,逐渐走向以观众观众品味为主的趣味写实风格。到了1950年代初期,更因此发生了几起内部的艺术家叛离事件,最著名的是约翰胡布理(JohnHubley)离开,并成立稍后甚具影响力的“美国联合制片公司”(UPA,UnitedProductionsofAmerica)。

另一方面,迪斯尼片厂本身也面临了激烈的竞争。为了因应新兴的卡通市场,许多卡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好莱坞遂成为卡通工业的中心。如1930年成立的凡伯伦制片厂(VanBeurenStudio),也网罗了一批忧秀的年轻卡通家,如比尔利托约翰(BillLittlejohn)、约瑟巴贝拉(JosephBarbera),和杰克然德(JackZander),该公司于1937年推出的一对猫鼠《汤姆和杰利》(TomandJerry),也大获成功。此外,华纳制片公司(WanerStudio)则在1934年成立卡通部,迎合大众需要以产生喜剧卡通为主,在里昂雪利辛格(LeonSchlesinger)主导下,以恰克琼斯(ChuckJones)、泰克斯艾佛利(TexAvery)、鲍伯克莱皮特(BobClampett)和亚伯雷夫托夫(AbeLevitov)负责艺术创作,而推出的《快乐旋律》(MerrieMelodies)、《疯狂曲调》(LooneyTunes)、《猪豆子》(PorkyandBeans)、《达菲鸭》(DaffyDuck)、《邦尼兔》(BugsBunny)系列作品等。

此时,卡通变成一项专门的职业,直到今天,随着科技的发展,走得越来越有活力和深远。卡通家或许貌不出众,甚至害羞内向,一旦拿起笔来就成了创造之神,随着他们的想像刻划出精彩的角色和场景,而卡通艺术的精髓,往往就在于操纵笔下人物的功力。

“二战”带来的卡通“中兴”

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了欧洲动画业一次“中兴”的机会。由于大战的影响,原本连成一片的世界卡通市场被分割成了若干块,客观上刺激了各国卡通业的独立发展。同时,因为许多国家的政府都把动画片作为战争动员和宣传的重要手段,所以开始出现了以政府投资来扶植本国动画业发展的局面。

在战时的英国,新成立的“哈拉斯和巴契乐”动画公司受英国当局的委托,前后***制作了七十多部支援战争的动画宣传短片。这些短片在英国各地的影院和剧场里放映,对鼓舞英国人民的斗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类似的“战争动画”,也曾经出现在美国、日本这样的参战国家里。战后,虽然不必再将动画片作为战争动员的手段,但是它依然是一种重要的宣传媒介,因而受到政府和民间机构的广泛重视。动画片作为一种媒介被运用在公众关系、企业广告、文化教育,乃至政治竞选等方方面面。这使得欧洲的动画业找到了新的支点。

与西欧国家相比,东欧和前苏联的动画业稍显滞后,但却有着属于自己的风格和体系。亚历山大·巴斯克金、布拉姆帕格姊妹等都是前苏联动画界的杰出代表。其中,布拉姆帕格姊妹在1925年完成《中国烽火》(ChineseonFire),更是为中国观众所熟知。虽然有的西方评论家认为俄国的动画片过于刻板,但是从总体上看,前苏联的动画家还是从本国的丰富文化遗产中发掘了大量优秀的素材,拍摄出了不少优秀的动画作品。

二次战后,日本卡通正式如火如荼的展开,从手冢治虫的漫画发展出来的日本风味的卡通卡通,再到宫崎骏的崛起,日本卡通,从个人独立制作路线,到卡通工业的建立,不仅是在本国市场受欢迎,在全世界都造成了一股旋风。

商业盈利模式的巩固

这一时期,美国卡通业发展的另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商业盈利模式的巩固。美国漫画业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就已经初步形成了“漫画作者→出版商→分销网(含专卖店)→读者”的商业运作模式。在战后,这个运作模式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变动,所不同的是,销售网络的规模和对读者群的覆盖面有了明显的扩大。而一些原本不大介入漫画销售的普通书店也开始涉足漫画的经销。除了漫画期刊和图书出版以外,对于漫画周边产品的开发和知识产权的再开发(形象授权)也正在成为美国漫画业新的利润增长点。

到了二十世纪末,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兴起,动画片的生产和制作面临新的革命。迪斯尼公司再次充当了新技术的弄潮儿,推出一系列大制作的动画巨片,包括取材于安徒生童话的《小美人鱼》(1990)、根据阿拉伯古典名著改编的《一千零一夜故事》(1992)、根据莎翁名著改编的《狮子王》(1994)、反映早期北美殖民生活的《风中奇缘》(1995),以及第一部全部采用数字技术制作的动画片《玩具总动员》等等。

这些动画大片的推出不但体现了迪斯尼驾驭新技术的能力,而且还引发了“剧场传统”的回归,人们不再守着家里的电视机而是买票到影院里去观看动画片。这是电视取代电影成为最重要的动画媒体之后从没有过的现象。另一方面,以“梦工厂”为代表的业界新锐也在与迪斯尼的竞争中逐渐崛起,不断为世界各国的卡通迷们奉上精美的“动画大餐”。

百花齐放的卡通产业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非欧美国家的卡通业也正在获得长足的发展,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以中、韩、日三国为代表的东亚卡通业的崛起。

在中国,“中国学派”的出现,把民族文化与动画艺术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部部美轮美奂的动画精品,在世界上为中国卡通界赢得了尊重与赞誉。

韩国的卡通艺术基础相对薄弱,但是通过与日本卡通界的交流与合作,也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风格和影响。日本卡通业在经历着半个世纪的高速发展之后,不但确立了独具特色的卡通风格,而且还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成为日本文化娱乐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的逐步推进,日本卡通也正在以新的姿态走向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