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将领虽然手握重权,但绝不会为了私生活而滥用职权,王树声就是典型代表。
1971年,王树生在军营门口被哨兵拦下,但他没有发火。而是积极配合排队填表的要求。
那么,王树声究竟为什么会被哨兵拦下?后来,事情是怎么解决的?
1971年65438+10月28日,也就是大年初二,北京某部队门前已经出现了熙熙攘攘的人群。
这些人无一例外都是年轻军人的父母。因为部队没有假期,他们只能来看望孩子,实现短暂的团聚。
人群中,一位穿着棉衣的老人很引人注目。
我看到他头发花白,脸上布满皱纹。他至少有六七十岁了,但眼神坚定,姿势端正。他看起来不像一个普通的老人。
原来,这位老人就是开国大将王树声。
当时他正担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央委员,在解放军内小有名气。
但目前这支部队的哨兵从未见过王树生,只把他当成一个普通的军人家属。
于是,当王树声想进门时,哨兵伸出右手拦住了他,严肃地说:“同志,请排队填表”。
听到这话,王树声先是一怔,然后把手伸进了口袋,打算拿出他的军人证。
但犹豫片刻后,他终究没有拿出证件,二话没说,径直走到队伍的最后,和众人一起等待。
此行,王树声是来看望女儿王吉池的。
王吉池当时才16岁,但王树声从小教育她,女孩子不能惯坏,早早就把她送到部队锻炼。
接下来的一年,王吉池在部队扎了根,再也没有回家,于是王树声打算春节抽空见见她。
但是那天人太多,王树声因为不想暴露自己将军的身份,只能在队伍后面默默等待。
王吉池接到电话时,已经过去了三个小时。
看到父亲冻得鼻子通红,脚步不稳,王吉池忍不住哭了。
她疑惑地问父亲,为什么不向哨兵表明自己的身份,让他们通融一下。
然而,王树声什么也没说。他静静地看着女儿,从包里拿出一些食物,然后询问她的近况。
听到女儿在部队表现不错,王树生笑了。
但他一再强调,一定不能死抱着太子党的身份不放,一定要稳扎稳打,服从命令。
看到年迈的父亲还是那么“古板”,王吉池又气又笑,心里却涌起一股暖流。
此时传达室的门卫板着脸盯着来来往往的亲戚,他们在部队呆久了,早就习惯了。
但恐怕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个不起眼的父亲竟然是开国大将王树声。
到了探视时间,他们甚至不耐烦地催促王树生,但王树生并没有生气,只是按照规定和女儿道别。
然而临别之际,王树声的举动让王吉池再次泪流满面。
这还得从王树声的一生说起。
1905,王树生出生在湖北省麻城市的一个农村家庭,但他酷爱读书。
作为同龄人中少有的考上麻城大学的年轻人,20岁毕业时,王树声被聘为老师,在家乡的一所私立学校任教。
在此期间,他接触了大量进步刊物,并逐渐迷上了马列主义。
于是,当工农革命军1926开赴麻城时,王树声响应号召,毅然加入了中国* * *生产党。
当时北伐之初,王树声也想上前线,加入北伐,但在组织的安排下,他留在了家乡。
要知道,麻城是当时湖北受地主保守派影响最严重的地方之一,革命面临重重阻碍,甚至随时有生命危险。
但王树生不怕困难,毅然接受了组织交给的任务。
此后两年,他扎根麻城,积极动员农民,开展反帝爱国运动,打击士绅、地主等势力。
在他的指挥下,农民自卫军虽然人数不多,武器装备也比不上正规军,但屡战屡胜。
1927年6月,连破乡绅武装数万,歼灭敌军3000余人,大大挫败了地主乡绅卷土重来的企图。
在他的努力下,地方旧势力逐渐被消灭,有了这些成绩,他也顺利地当上了麻城县委委员。
值得一提的是,在麻城领导革命的过程中,王树声练就了一手好枪法。
黄麻起义时,他开枪打死了敌人的“师父”,所以红四方面军后来称他为“神枪手”。
长征途中,王树声带领部队来到一座寺庙,屋顶上的三块青瓦已经被砌起。
于是他对士兵们说:“信不信由你,我能把这些瓦片打下来。”话音未落,王树声已经连开三枪,三块瓦片掉在地上。
从此,王树声神枪手的名声越传越广。
当然,要想在部队取得成功,光靠枪法是不够的。真正让王树声出名的是他灵活的指挥艺术。
在土地革命时期,他采用了“包围点帮”的战术,也就是说,先包围一个敌人,吸引敌人增援,然后集中火力,逐个击破。
先后打赢了黄安战役、第四次反“围剿”和图们江战役等许多重大战役。
歼灭敌军数万人,为红军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王树声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938年任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他在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刻咬紧牙关,建立了冀东抗日革命根据地。此后,他到处打游击。
1940年转战太行军区,与刘伯承合作,极大地促进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解放战争开始后,王树声先后参加并指挥了中原突围、挺进大别山等著名战役。
特别是在大别山,王树声消灭国军残余1.5万余人,为中国的解放扫清了许多障碍。
说了这么多,你也应该能看出来,王树声在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都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在1955被授予爵位的时候,他也自然获得了将军军衔。
双喜临门的是,王树声今年刚满50岁,不仅获得了重要荣誉,还生下了第一个女儿。
这对于一个做了一辈子武官的老将军来说,甚至比将军军衔更有价值。因此,王树声特意给女儿取名为王吉池。
言下之意是,人到中年还要爱女儿,真的有点晚了。
从这个名字不难看出,王树声对这个来之不易的女儿自然是宠爱有加,女儿长大后他也一直亲切地叫着她的宝贝名字王思茅。
但是,宠物归宠物,王树声却一直对王吉池的教导很严格。
他的教育方式主要是以身作则。所以王吉池从小就看到了父亲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无私精神。
作为新中国的将军,王树声受到了国家的优待,但他从来没有接受过这样的待遇。
国家给他分配了新房子,他婉言拒绝,一家人就这么挤在小屋里。
国家提出给他提供一辆私家车,他却说单位的车下班就够了,不想为私事占用国家资源。
甚至他也不想利用手中的权力去买菜,只是让家人按照政府规定去买,就像其他北京市民一样。
这些小事给王吉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她也学到了很多东西,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理想,于是在15岁的时候,她参军了,成为了解放军的一员。
一年后,王树声没有让女儿回家休息。
直到1971春节,王树生的妻子和三个儿子都回了老家,只剩下他一个人在北京。
看着家里冷冰冰的房子,66岁的王树生感到孤独,于是联系了女儿,打算见见她,聚聚。
但王吉池请假回家的表达未被批准。无奈之下,王树声只好亲自去女儿的部队。
于是就有了开头提到的那一幕。面对哨兵的阻拦,王树声不想动用手中的权力,也不想惊动部队的其他领导。
于是我隐藏了身份,和大家一起排队填表。
然而,就连王吉池也不知道,父亲已经患了胃癌,身体非常虚弱。三个小时的排队对他来说非常痛苦。
看到这一幕,王吉池心疼得眼泪都下来了。
后来王基池亲自和父亲道出了这段珍贵的回忆,大家听了都很感动。
然而,这只是他日常生活的一个缩影。严于律己,不搞特殊的原则早就写进了他的家规。
刚才我们提到,王树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继续在军队担任重要职务。
1950起,历任湖北省军区司令员、总装备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
因为他地位高,老家的一些亲戚也想方设法找他帮忙安排工作。然而,无论谁来,王树声都拒绝了。
面对亲人的请求,他直言不讳地说:“党和人民赋予我的权力,不是为了私利。有困难可以自力更生,也可以向当地政府求助。原谅我没帮上忙。”
当然,王树声虽然态度强硬,但在亲人山穷水尽的时候也会伸出援手。
然而,他们没有利用他们的权力帮助他们走后门,而是通过他们自己的口袋来帮助他们。
更难能可贵的是,王树生对待残疾儿子王鲁光同样无私。
王树声的长子王鲁光,出生于解放战争时期。他从小就很懂事,后来进入科研领域,成为军工行业的顶尖人才。
但毕业后,王鲁光因公受伤,导致双腿瘫痪。从那以后,他就一直生活在轮椅上。
为此,他主动推掉了早就定下的婚约,直到1972才和别的女人结婚。
对于儿子的婚礼,王树声一再强调要遵循从简的原则。
以至于王鲁光把一个室外的石头茶几搬进屋里,盖上桌布,两边放了两把旧椅子。
后来王树声的警卫员实在看不下去了,就自作主张把单位休息室的两把金丝绒椅子和一个大理石茶几暂时放在新房里,等婚礼结束后再搬回来。
然而,王树声看到后怒不可遏。他平日总是和蔼可亲,很少对卫兵发脾气。“你想要什么?”
门卫大惊失色,然后小声嘀咕了一句,“只是借的,应该没事的。”
没想到,王树声听了之后更加生气,二话没说就命令警卫把东西都搬回去。
后来他反复强调,“你给我送回来,公家的东西不能动!”。
由此可见,王树声的做人原则不是说说而已,而是始终恪守,就连自己的家人也不例外。
正因为他不爱物质,不求享乐,所以他把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国家和军队中。
即使在1974因胃癌晚期去世前,王树生还在工作岗位上苦苦挣扎。
从麻城出生的少年英雄,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的常胜将军,再到* * *和中国中央委员。
王树声用他的一生书写了一个不朽的传奇。值得一提的是,晚年由于工作繁忙,没有时间抽身回老家,所以他在去世前特意留下遗嘱,让妻子将他的一半骨灰送到麻城安葬。
也许,只有在他闹鬼的家乡,他才能得到片刻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