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黄冈师范学院政法学院,湖北黄冈438000)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我们要充分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适应当代社会,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然而,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却十分薄弱。大学生感恩意识的缺失,近年来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感恩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要把感恩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帮助他们学会知行、知恩、感恩、报恩、善良,引导他们做家里的好孩子、学生、社会的好公民、单位的好员工,为父母争光、为母校争光、为祖国争光、为。
关键词:感恩教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
一、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弘扬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一个人的基本品德,也是全人类的精神美德。中华民族是最懂得感恩的民族,我们的文化中有无数的记载,如“忠孝”、“望云思亲”、“下笔救父”、“穿彩衣扶亲”、“哭笋”、“打虎救父”、“笼中回母”、“鹿奶侍亲”(《郭二十四孝图》)。汉代以来流传的《孝经》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孝文化,在中国家庭道德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留下了感人的诗句“惟寸长草有几许情,赏三缕春光”(孟郊《游子》);广为流传的是“恩欲报,怨欲忘;“报喜不报忧”这句经典的话(《弟子规》)体现了古人对“报喜不报忧”的认可和推崇。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人生哲学,是一个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关系的正确认识。感恩也是一种责任。它不仅是一种情感,也是人生境界的反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此君也;“以怨报德,忘恩负义”,此小人也。感恩是一种人生境界,一种精神面貌,一种工作作风,一种生活态度。只有用感恩的心来回报别人的帮助,我们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
2.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让学生懂得感谢帮助过自己的人,进而主动帮助他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的具体表现,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基础教育阶段,家长和老师都重视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美德教育成为相当薄弱的环节。学会感恩生活和所有帮助过你的人,进而增强大学生对自己、对父母、对社会的责任感,进一步促进人与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当前,大学生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受诸多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缺乏感恩意识,忘记了曾经帮助过、照亮过、爱护过自己的人,甚至伤害过自己的人,急需补上“感恩”这一课。
3.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大学生作为高知识群体,不仅要成为社会的知识精英,更要成为社会的道德精英。马克思认为:“一个人活着不仅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别人,因为有某种复杂的感情。”。其中一种感觉是善良。因为善良,所以不能只为自己着想。“善良是人与人之间的良好纽带,也是国家与国家、地区与地区、家庭与家庭、人与人之间的纽带,从而支撑起一个社会。所以,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心存感激。”感恩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道德价值取向,是道德价值的源泉,是家庭和社会和谐的基础。因此,“感恩教育”也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培养现代公民的关键环节。因此,有必要进行感恩教育。通过感恩教育,让大学生以“学会感恩,学会回报”为荣。以“忘恩负义”为耻,帮助他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做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表率。
二,大学生感恩缺失的主要表现
1.失去了父母的养育之恩。
孝是一个人道德的基础。但是,有些大学生不能理解、孝敬和回报父母。有些人不感激父母,与父母发生矛盾时会自杀甚至杀死父母。据浙江省老龄办统计,从1996到2001年底,全省各级人民法院共受理涉老案件1.1万余件,其中赡养案件7000余件,占64%。亲生儿子虐待父母18年,父母不忍心愤怒报警。438+07年4月65日,山东乳山市徐佳镇某村一老妇人向乳山市公安机关报案,称18年儿子虐待她,要求与父母脱离关系,甚至殴打父母。4月17日,徐趁父母不在家,从父母家拿了一些东西。在路上,徐遇到了他的母亲,她母亲对他说了几句话。许当街辱骂并殴打他。他妈受不了徐的辱骂,终于在18后走进了派出所。此外,一些大学生不尊重父母,不遵从父母的要求,盲目去偶像化,迷恋电子游戏,导致父母自杀。据报道,今年上半年,甘肃兰州信阳一户人家的女儿idolize被追了十几年。她的父母也和她一起来到香港。到了香港,她父亲在香港跳海自杀。在这样的情况下,三个人来了,两个人回家了。她一路恬不知耻地接受媒体采访,接受媒体采访也不以为耻。东南大学曾经对全校100多名大学生做过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每周与父母通话的次数,他们谈论的话题,写信的频率,以及他们是否记得父母的生日。统计显示,82%的学生通过电话联系父母,主要动机是要钱。只有8%的学生保持与父母沟通的习惯,只有8%的学生每周与父母联系一次,只有9%的学生每年能记住父母的生日,74%的学生承认有时会对父亲撒谎。“一个越来越无视父母的大学生,如何感恩他人乃至整个社会?”还有大学毕业生没有工作,成了“老人”,伤了父母的心。
2.老师的教学风度被冲淡了。
为了学生成人,学校老师辛苦了。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仍有一些大学生不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反而对老师用心良苦的教导表示厌恶和厌烦。他们不仅不尊重老师的工作,有些人还侮辱老师。据报道,无锡一名年轻女教师于5月18日被捅数刀后被割喉致死,随后警方查明凶手竟是该教师的学生。不久,网上曝出北京海淀艺术职业学校学生辱骂头发花白的辛先生。6月9日,涪陵职教中心教师何小荣对学生们如此愤怒.....不到一个月内连续发生三起影响巨大的虐师事件,迫使我们教育人反思当今教师的生存状态。调查显示,许多患有疾病或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把老师作为仇恨的对象,一旦受到外界侵犯,就会采取报复行为。我完全忘记了老师的教导。有些大学生把自己的成功完全归因于个人因素,无法对学校老师的工作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一些大学生恶意拖欠学费。毕业后,他们无法用实际行动为母校争光,忘记了“今天我为母校骄傲。我的母校明天会为我骄傲。
3.社会的善良被忽视了。
人是群居动物。每个人都生活在别人的关怀中,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前行。而个别大学生冷漠、自私、世故,在处理人际关系时社会责任感减弱,举报意识减弱。2006年4月2日,《新民晚报》报道:“忘恩负义,让人心寒”。十多年来,某区青少年保护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已经帮助3000多名贫困家庭的孤儿和儿童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资助,其中大部分人已经大学毕业。这些接受者中很少有人想到要对帮助过他们的人说声谢谢。有些人不仅不对帮助过他的人表示任何感谢,还无理要求别人无偿帮助。比如2006年6月5438+2月1,羊城晚报报道了孙俪资助多年的张海清,因其考上大学后要求过高而停止资助,于是张海清写信给记者,用侮辱性语言攻击孙俪。2007年8月中旬,在襄樊市总工会和市女企业家协会联合举办的一次助学活动中,主办方宣布取消5名贫困大学生继续接受资助的资格。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一年多没有主动给赞助商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更没有说过一句感谢的话。湖北襄樊五名受助大学生的冷漠,让资助人渐渐心寒。
三、大学生缺乏感恩的主要原因。
1,家庭教育存在误区。
我们国家的大多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喜欢包办一切,但是他们无私的付出,不求回报。很多父母把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和抱负寄托在孩子身上,试图用孩子没有享受到的物质条件来补偿他们。只要孩子听话,就愿意省吃俭用。家庭教育已经成为溺爱和希望孩子成功的工具。父母不仅为孩子创造了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还为孩子提供了一个众星捧月的生活氛围。只要孩子过得好,父母愿意再辛苦再累,也完全没有回报,这就使得父母与孩子之间本应是双向互动的情感,变成了父母对孩子无私关爱的“单边行动”。在强烈的龙女愿望需要通过游戏来实现的背景下,父母对孩子最大的希望就是学习成绩优异。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似乎就可以“用一个帅哥掩盖所有的丑陋”。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更多的是在物质层面,很少涉及精神领域,尤其是缺乏对孩子感恩意识的培养和教育。父母的过度溺爱使许多孩子对长辈的爱麻木了;孩子太依赖父母,这让他们失去了独立生活的能力。现在很多孩子不理解父母的辛苦,挥霍父母的血汗钱,形成排外自大的坏习惯。父母的溺爱,让他们成为不懂得欣赏、不想欣赏、不会感动的“冷漠一代”。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父母不仅要教育孩子接受爱,还要教育孩子懂得回馈和回报爱。从小培养孩子有一颗“感恩”的心,是家庭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它不仅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健康的心态,更是社会进步和现代文明的体现。正是父母无原则的溺爱,“造就”了一群以自我为中心,独立意识差的孩子,他们盲目地接受爱,却不知道如何给予。对此,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谭振亚教授指出:“要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首先要让他们对父母心存感激,这是最原始、最本能的情感,然后‘老人、老人’会把这种情感延伸到身边的人,延伸到整个社会。”谭振亚强调:对于现在的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不单纯是对父母养育的回报,更是一种责任、自立、自尊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加强儿童感恩教育刻不容缓。
2.学校教育有片面的倾向。
学校教育已经成为深造和就业的工具。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更加注重升学率和就业率,教学成绩成为学校唯一的追求,甚至支配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育人变得更加无足轻重,感恩教育难以实质性地进入高等教育的教学范畴。一些高校过于注重教育的功利性,忽视了教育的育人功能。学生自私自利,缺乏修养,情感淡漠,这与高校德育落实不到位,尤其是忽视感恩教育有关。感恩教育本应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中学和大学却普遍被忽视甚至遗忘,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极为不利。既然中学感恩教育没有落实,高校德育就要补上这一课。高等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成人”为出发点,让学生“先成长后成才”,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接班人,这是高校德育的重点,也是必须加强感恩教育的重要原因。一些学校领导和老师认为“德育是软指标,智育是硬指标”,存在“说重要,做次要,忙没必要”的现象。在升学和就业的指挥棒下,很多学校把文化作为唯一,德育成了空洞的口号,造成了孩子情感教育的漏洞。高校把学历和职称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衡量标准。德育教师不仅数量少,而且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部分大学生进入了情感咨询的沙漠。
3.社会教育存在偏差。
社会教育成为欲望和功利的工具。如今,随着社会上各种负面影响的增多,社会风气的恶化,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回报,给人生起步阶段的大学生带来了诸多负面影响。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全社会要掀起感恩教育的热潮,倡导和弘扬感恩文化,营造良好的感恩氛围,让人们在感恩的氛围中走向和谐。只有大家处处感恩,处处感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才会更近,世界才会多一些阳光,少一些冷漠,我们对年轻一代的教育才会更有成效。中国人传统的育儿观念导致大学生独立意识差。在西方国家,家境富裕和贫困的孩子到了18岁都羞于向父母要钱,而我们的学校和社会却没有给大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养活自己,这就使得大学生想当然的向父母伸手,没有办法感恩。现在社会上有些人不知荣辱,不分美丑,不孝父母,不讲城信,对大学生有负面影响。
四、增强大学生感恩意识的主要方法
(一)利用环境进行宣传教育。
利用环境进行宣传教育,让校园充满深深的感恩。一是高校要善于结合传统节日和重大活动,开展有特色、有吸引力的主题教育活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台播出感恩的诗词、散文,播音员要讲感恩的故事,播感恩的歌。悬挂和张贴以感恩为主题的标语牌和横幅;在宣传栏张贴以感恩为主题的诗歌、散文、故事等材料;发布以感恩为主题的墙报、校报,引导大学生认识和热爱学校。二是高校要通过发现和树立感恩榜样,用先进人物的优秀品德和模范行为感染和影响大学生。可以开展“大学生道德模范”、“大学生精神文明建设模范”等评选活动,引导大学生把学会感恩作为转变人生观、价值观的核心内容。处在这样的校园环境中,大学生总会感受到感恩的熏陶,感受到校园环境所传递的浓郁的情感氛围和感恩之情。
(2)举办各种教育活动。
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从感谢身边的人和事开始,感谢父母的养育和教导,感谢老师的导航和培养,感谢社会的关心和引导。第一,高校要善于创设一定的教育场景,激发大学生强烈的感恩情感。比如,参观烈士陵园、孤儿院、养老院,走访贫困户,学生党员誓师大会、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奖学金助学金颁奖大会,给寒假入住的贫困大学生拜年等。通过开展这些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内而外、由点及面的活动,进一步教育大学生感恩他人、感恩社会、感恩所有为其健康成长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二是高校要组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大力弘扬感恩文化。针对青年大学生缺乏阅历和社会经验的特点,组织他们深入生活、实践和群众,通过社会调查、勤工俭学、义务劳动等方式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比如,很多高校开展“算一笔感恩账”、“写一封感谢信”、“举办一次感恩演讲”、“做一次感恩作业”。在不同时期,全校每月组织以“感恩”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关爱活动等。院系和班级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举办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每个班级每学期都要举行以“感恩教育”为主题的班会或生活会。
(3)主体渗透感恩教育。
各科也可以结合学科特点,在课堂上开展感恩教育。一是高校要抓住“两课”教学的主渠道,开展感恩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使教育教学内容更加贴近生活。比如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上,可以结合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感恩教育,让大家认识到感恩作为一种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大学生全面成长不可或缺的知识组成部分。因此,感恩意识的培养应成为高校公民基本道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基于基本的道德规范,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感恩教育。组织《大学语文》课程现场命题作文竞赛;音乐课教唱《世界上只有妈妈好》《妈妈的吻》《感恩的心》,让感恩的歌在学生心中响起;组织学生对社会调查班的学生和家长进行家庭教育问卷调查,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在心理学课上开展题为“拥抱家庭”的心理教育活动;要求学生在政治课上写一篇“家庭收支”的调查报告;综合实践班组织学生为父母和老师制作“爱心卡片”。这使得德育与学科教学的相互渗透更加有效。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全员参与、循序渐进、科学合理的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中不忘感恩,在成长进步中记得报恩,教育学生如何知恩、知恩、施善,成为传承中华文化、记得报恩的新时代人才,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校园氛围。第二,高校要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组织学生观看“道德标兵先进事迹报告会”,举办感恩知识讲座、校友论坛、辩论赛等。,帮助大学生明确什么是感恩,为什么要感恩,如何感恩。第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大学生感恩意识。通过各种图片展、漫画比赛、摄影比赛、征文比赛、模拟审判等。,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相对稳定的道德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