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笑话小品 - 作文和阅读都不是很好,怎么提高?

作文和阅读都不是很好,怎么提高?

1.视听结合感知理解提高阅读效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借助一篇又一篇的课文,教给学生用词用词、造句、逐段、记叙、讨论、解释等知识。长期以来,由于阅读方法比较单一,缺乏生动直观的形象,学生只能用眼睛看单词,用耳朵听解释,依靠想象来理解课文内容。不仅是阅读速度慢,而且他们的理解也很模糊,更不用说理解并掌握了。对于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如果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可以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感性认识,为理解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1)利用录音激发兴趣,培养整体感知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学习的原始动力,它能使一个人有稳定的求知和研究事物的倾向。传统教学方式所使用的传递教学信息的手段,已经逐渐让生活在科技高度发达、教学条件大大改善的今天的学生感到不满,甚至厌烦。视听媒体的应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直观、生动、逼真的画面和愉悦的音响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而恰恰是这些陌生的信息能给学生新的陌生感;正是这种新的、不寻常的刺激,往往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读”来感知文本,理解内容,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环节。所谓感知,就是事物通过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直接反映在意识中。整体感知就是先对文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和印象。格式塔心理学认为,整体先于部分,决定了部分的性质和意义。在解释一篇课文之前,学生应该首先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样老师才能解释学习目标。整体感知的另一个意义是对文本情感基调和文字的整体把握。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学生能与作者产生明确的感情,他们的学习注意力就会特别集中。同样,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很难把握词汇的含义。就一篇课文而言,感知能力是通过听和读来培养的。一个感性能力强的人,不经过思维过程,就能迅速理解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和韵味。传统教学方法中的“阅读”主要包括教师的示范阅读、学生的默读、朗读等形式。所有的课文都是这样,学生几年不变自然会觉得无聊。对于教材中一些叙事性、抒情性的散文,如果用随教材配发的课文进行朗读和录音,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我们知道,播音员的声音流畅和谐,表情优美,主持人的语气急迫而悠扬。然而,每个人的天赋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每个老师都有播音员的声音和主持人的语气,但是在教学中使用录音媒体可以扬长避短。另一方面,学生对自己没听过或很少听过的专家、名人的读书录音有很大兴趣,注意力会更集中。以录音为示范,在伴奏和演唱因条件限制难以表达的情况下使用录音,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帮助学生掌握规范的声调,使学生懂得如何提高声乐练习,从而达到教学所要求的意境。录音手段的使用也有助于教师集中精力启发和指导教学。比如在讲授《胡艾莲理论》的时候,让学生听教学录音去感受,让学生明白朱自清先生在黑暗势力的压力下依然保持着他的高尚品质。但由于世界观的局限,他不愿随波逐流,不能投身革命斗争。他只能抑郁犹豫,想摆脱沉重又不可能的复杂感情,对学习这篇文章的语言特点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2)利用形象突破难点,培养分析思维能力只是理解的开始,理解才是目的。理解是在感知基础上的理解和深化。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课文是描写和介绍事物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以及事物的性格和特点的。它们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文本中反映出来的一些客观的东西,老师自己甚至都没有见过。仅靠课本和教学参考资料的文字介绍和简单的插图,学生很难理解。为了突破这一难点,如果教师善于利用视听媒体来解决,就会为理解课文和学习语言表达知识铺平道路。在阅读教学中,如何突出和突破一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实践证明,视听媒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它能把比较复杂难懂的内容变成直观、简单、易懂的感性材料,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以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绿》为例,阅读这篇课文,梅雨潭、梅雨瀑、梅雨亭的位置关系是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梅雨亭面对瀑布,坐在亭子旁,不用抬头就能看到这一切。”亭下深处是梅雨池。亭子立在岩石突出的一角,上下都是空的,就像一只苍鹰展翅在天空中翱翔。三面有山,像半环,人在井底。“这段话很清楚地介绍了三者的位置关系,但是学生看完之后仍然没有清晰的印象,尽管老师解释了。于是,当另一节课进行到这一阶段时,我先在央视《中国风》栏目播放了介绍温州仙岩梅雨潭景区的视频,让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视频图像后,说出其中的位置关系。学生的表达虽然没有课文生动,但也能讲得很清楚,很快解决了难点,大大节省了教师讲解和启发的教学时间。学生学得轻松愉快,印象深刻。第二,图文对照,集思广益,培养“读书要努力”“写作要放松”的写作能力,明确阅读与写作的密切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由表及里的吸收,是语言的学习。写作是阅读的目的,是由表及里的表达,是语言的运用。

运用语言的能力必须建立在学习语言的基础上,必须通过阅读的内化和吸收来完成。在语文教学中运用视听媒体,不仅可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电教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是知识和信息的载体,也是调节教学的有效手段。视听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恰当运用,主要是帮助学生收集、储存、分析和运用写作材料和方法,输出和反馈练习的信息,从而强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效果。(一)借助图像进行课前指导,培养学生收集和储存写作材料的能力。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在作文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针对材料的作文,学生在老师提出写作要求后,尽管反复提示、启发、指导,仍然不知道从哪里写起,往往会感到“无所适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写作必须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征,包括生活中积累的材料和在具体活动中通过观察获得的材料。“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前多方面、多角度、多方向地观察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获取写作素材。由于学生平时不做“有心人”,对客观事物和社会生活的印象模糊、杂乱,自然很难写出作文题目。在写任何东西之前,让学生走出教室,实地观察,是极其不现实的。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在课前借助投影(或幻灯)、视频(或电影)对学生进行引导。比如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风景、山水的短文,题目、写作要求以及相关的暗示性文字都可以通过投影快速体现出来。这样,老师根据投射的字幕依次讲解,既节省了板书的时间,又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播放自然景观视频供学生观察和书写(可以关闭影片中的配乐和解说声音,只给学生展示直观完整的画面),引导学生逐一观察,对要表达的客观事物形成完整深刻的印象。有了生动可感的写作素材,学生写作文就更容易了。初稿完成后,老师回放观察视频,打开配乐和解说声,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与影片中的解说进行对比,找出观察写作中的疏漏和对客观事物理解的不足,然后进行补充修改。由此写出来的作文质量往往远高于学生用传统作文指导方法自由写出来的。如果要求学生写记叙文、说理、抒情,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或者用投影来反映作文材料(文字、图片等)。),或者用视频展现原貌(整体、局部、细节等。),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和社会生活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如果根据漫画写说明文、议论文,可以用复印机把报刊杂志上刊登的反映现实生活的漫画复制在一张投影胶片上进行投影。一幅不引人注目的漫画突然放大,映在屏幕上,可以给学生一个清晰直观的感知,成倍增加文笔的新鲜感。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图片,联系社会生活进行启发性分析,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二)借助图像进行课后评价,是培养学生分析和运用写作材料能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评价是学生作文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指导和帮助学生分析和运用写作材料,从而不断提高作文质量。传统的作文教学方法是:学生写,教师评。结果老师精疲力尽,学生收效甚微。如何把老师从批改作文的负担中解放出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让学生主动评价和修改作文”是多年作文教学改革和探索形成的共识。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改、小组互改、师生综合批改等批改作文的方法和措施相继出现。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有限,操作程序复杂,很难达到预期目标。可以说,如果不改变“纸上谈兵”的方式,无论采用什么方法,教师都很难放松。相对来说,想办法培养学生的修改能力比替他们做更麻烦。鉴于此,我们将作文评价的方式从纸质转变为视听媒体,作文评价的方式从针对个人转变为面向集体,师生转变,集思广益。具体做法是:学生写完第一遍作文后,教师浏览,根据训练重点和作文要求,选择几篇反映性问题的好、中、差作文,用复印机复印在投影胶片上(或用复印机减少复印的功能做成幻灯片),投影到屏幕上。集中全班注意力,老师的指针指向哪里,或者老师的示范,或者老师对作者的评价变化,或者学生的“接力”变化等等,方式灵活。虽然都是口头评论,但是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思维能力和流畅的口头表达能力。无论是肯定作文的成功,还是纠正有代表性的错误,都可以把视听和集体效益结合起来。同时老师可以节省大量的批改时间,可谓事半功倍。如果在写作前用视频(或电影)为学生提供观察和写作素材,也可以在写作后的作文评价中使用电教多媒体,用视频展示观察内容和写作素材;利用投影提示写作要求和学习练习,引导学生对比、点评、修改图文。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交替使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调动多种感官协作活动。学生分析和运用写作材料的能力将不断增强,作文教学质量将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