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我国古代的历次重要战争,历史修书的时候一般以胜利一方的描述为准,如赤壁之战,司马光的通鉴几乎全完从孙刘联军的角度来叙述,后来的罗贯中又套用这种这种模式并将其艺术,以致人们心中的印象与历史真象相去甚远。从曹军的角度分析这场战争,并非小利有意抓人眼球,只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以求从不同角度接近真相。
一、战略目标。
**曹操发动这场赤壁之战是预谋已久,还是轻取荆州后做出的临时决策?**
我们谁也不是曹操肚子里的虫子,小利是条大鲸鱼,就更钻不进去了。但我倾向于前者。首先曹操为什么要打荆州,不就是为了下一步打孙权做准备吗?“不习武事”的刘表统治下的荆州,早已是群雄垂涎的一块肥肉,即便刘表不死,对曹操来说,这块垂手可得的肉。而迅速成长起来的江东孙家,才是曹操的一块心病。
这之前苦于北方袁绍还没有收拾停当,另一方面需要利用孙策共同对付袁术,当然也利用孙策扫清南方的割据军阀。而平二袁征乌桓之后,曹操有了吞并江南的实力和资本,于是开玄武湖训练水师,以待南征之用。
其次,曹操作用一个大战略家,不会打“无准备之仗”,更不会象某些“高手”说的那样,被荆州得手之轻易“冲昏了头脑”。我等小DD得了笔奖金或收了笔回扣一时忘了自己姓什么还有可能,久经战争考验,数次濒于死亡边缘的曹操不可性行事不理性的。
当然,刘备也是曹操的一块心病,但当时荆州已大定,制刘备是东征“副产品”。
二、战略步骤
**战,还是等?**
某些“高手”既然认为曹操已经被胜利冲错的头脑,当然会急功冒进,战机没有成熟就轻易出战,所以才造成赤壁之战的失败,他们认为正确的方法应如贾诩等谋士所说“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汉南,威名远著,军势既大;若乘旧楚之饶,以飨吏士,抚安百姓,使安土乐业,则可不劳众而江东稽服矣。”
但贾诩等做为“技术人员”不能理解曹操作为“决策人员”的意图,不能理解其“吞江浒之志”“一宇宙之气”。占领荆州,是消除自黄巾以来所有割据势力,统一全国的最好时机。如果修养军民巩固新地的话,是给孙权充分时间进行准备,给孙权、马腾、张鲁、刘璋等反对势力阴谋生变的机会,给汉朝廷内部反对者制造事端的机会。而一旦消灭刘备孙权之后,其它割剧势力既可传檄而定。
曹操不会不知道他所冒犯一项项“用兵之大忌”,但他别无选择,他所做的,是当时可能的最佳选择。
而贾诩的意见史书上的句话说得模糊不清。估计其实贾诩的本意是预测到这场战争胜负的不确定性,于是想让曹操放弃“战”的打算,而将平定孙权做为一个不限时的长远目标。但他无法直言进劝,于是暂时以这样说辞试图劝说曹操停止他统一中国的步伐,一旦大军停步不前,再说服曹回许昌就容易多了。
三、战术步署
**初一交败退江北是关键**
赤壁之战是通常的说法,其实应该称“乌林之战”,在赤壁发生的只是两军前锋的遭遇战。而“乌林之战”本身也应该成为一个战术单位而不战略单位。当时曹操的整体步署是全方位的攻势:曹操亲率主力沿汉水、长江东进,张辽、李典、乐进张合(?)等淮水一带侧应,消来了当时叛乱的陈兰、梅成。曹仁、宠满、徐晃等留守江陵、襄阳,或继续扫平荆州的剩余反对势力。
然而一场大火不仅打破了曹操的通盘计划,而且使他不得不彻底溃退,仅能保命。原因是什么呢?
曹操主队在赤壁遭遇战之利后,战败加上疾疫,不得不退向江北,进行休整。旧贴中有不少“高手”还有就“曹操为什么犯兵家之大忌将大营安置在江北的森林中”争论不休,实际上这个问题全无问的必要,曹操在赤壁江北的林沼中扎营完是被动的,不得已的。
当然,退驻江北后,优势仍然是偏向曹操一边的,“战胜之威”、“百万之师”、“邓塞之舟”,也正是这种优势的压迫下,吴军不得不采取放火偷袭的奇兵。当然,这是曹操的一个小小疏忽造成形势的逆转,这不能不让人感叹天意的存在,仿佛上天有意让中国百姓再受百年分裂之苦!
所以个人认为赤壁之战吴军取胜的关键在于:初一交战迫使曹军败退江北。其作用有三:1、粉碎曹军南岸登陆企图,初步保证了东吴的暂时安全;2、打破曹军的原来有水陆并进的步署,不仅使其陆军优势无法发挥,而且使其处于进退两难的地步;3、大规模屯驻林沼密闭环境使已经发生的疾疫迅速蔓延,而且也给放火制造了条伯。
不管面对隔河还是隔洋的强敌,拥有一支强大的海(水)军都是心不可少的。
四、损失
这是争议最大的部分。有“高手”认为:曹军赤壁主战场的军队没有那么多(至于到底有多少他们也说不清道不明);曹操损失的原刘表部的先锋,其大部队并未遭倒损失;曹操是烧船自退,所以损失更小。
首先,曹军的数量,整体上周瑜估计的二十三四万应该是对的,当时的分析毕竟比后世的分析更直观,更有可信度。但江陵襄樊需要守军,荆州中、北部还有部分地区未能平定,大部队调度到前线有一个过程,考虑到这些因素,估计遭遇火攻的军力在十万至二十万之间。
曹操损失是只有荆州军吗?持这种观点的“高手”显然没有起码的逻辑思维能力:如果曹操的先头部队全南方土生土长的荆军,为什么还会“不习水战”、“不习水土已发疾疫”呢?这些高手为了证明曹军的不堪一击时,曾大谈疾疫以至夸张到欧洲黑死病的程序,而谈及曹军人员构成时却突然把疾疫忘得一干二净,显然是不合道理的,被某种感情控制下的思维。其次,以“狐疑之师”为前锋,也不是曹操这样的军事家所为,青徐军与荆州军协同作战、互相监督才是正理。
最后说到烧船自退。曹操致孙权书信中说自己“烧船自退”是不可信的,是讳败行为。当然,曹操不会象我们一般人那样,仅是为了面子而说假话,政治家任何行为都有政治目的:言自退可以表明自己的实力,给孙权以震慑,又可以挑拨吴君臣关系,使孙权不信任周程等前方将士。
其实证明曹军非烧船自退的办法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如真是烧船自退,为何早不退晚不退,偏偏要在东南风极盛的时候烧船自退呢?这岂不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后人总觉得曹操败于一场火不可思议,恰到好处的东南风不可思议。而当时的人未必有这种感触:几年前吴军同样是一个隆冬季节借助风力西攻黄祖,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而曹操不是战略错误而是战术错误。
水上战争中使用火攻,不仅在中国古代战争中很常见,在西方研代甚至近代海战也极常见。只有象罗贯中那样的战争盲,才会在对火攻大惊小怪。
所以总体看来曹操的损失是极大的。我们老祖宗没有量化的习惯,用了“死者过半”这么一个感性色彩的词汇形容曹军的败状。且观战后曹操多年没有发动大规模军事行动,直到建安十九年,六年以后才攻汉中,以致错失益州,也同样可看出曹军恢复实力的缓慢。
为什么这些“高手”们故意淡化曹操的失败,同时过份夸大其犯的错误。原因我左思右想终于明白:这是为了贬低周瑜的需要。想想看,周瑜打败的不过是一个自我膨胀得失去了判断力的曹操,一群病的象豆腐一样的士兵,最后还没把曹操怎么样。周瑜的形象不是要大打折扣了?
我虽不是周瑜的FANS,但经过分析越来越清晰地看出赤壁之战是势均力敌的,英雄对英雄的战役。某些高手因为忌恨周瑜,便以感情驱使,不能理性的分析问题,对“死者过半”,“丧旗乱辙,仅而获免,收迹远遁”等史实视而不见,不禁使人对其“高手”的身份产生怀疑。甚至有人还说赤壁之战是“小规模战争”,这种“天才”的创新论断难免贻笑大方了。国为忌恨而不敢,或不愿正视历史,与因为喜爱而不敢,或不愿正视历史,都不是正确的治史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