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人交谈,留有余地
人与人之间交往,说话要注意应留有余地。比如,在交谈中,总是少不了要赞美对方,应当注意自己的用词,赞美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对方感觉到你真的对他的钦佩,用空洞不切实际的溢美之词,反会使对方感到你缺乏诚意。若一名公关人员热情友好地接待了一位公众之后,得到了“你的接待真令人愉快,你的热情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的评价”,显然比“你是一位全世界最热情的人”的赞誉会入耳得多。所以称赞要适度,过分的讨好,谄媚则近于肉麻。特别是对上级领导,在社交场合更不宜毕恭毕敬说些奉承话。如果是对晚辈或地位比较低的人,不能轻视或是冷淡的口吻说话,虽然对方地位较低也应当尊重,说话总是要留些余地不能说得太绝。为了要使谈话更能畅谈,使双方的友谊更浓,可以适当地用一些幽默风趣的语言,或讲一些笑话。幽默的语言,既有趣可笑,又寓意深长。如能在谈话中适当加以运用,不仅能够活跃气氛,而且能够启人心智,吸引听众,更好地与他人沟通和交流。但凡事要有个限度,使用幽默语言,讲笑话也要因人而异,要分时间、地点、场合,要有分寸。比如有的人喜欢嘲笑他人的生理缺陷和短处,特别是对男女之间的话题更是津津乐道。其实,这不但不能表现自己的风趣和幽默,反而说明了自己的轻薄与无聊。要知道,优雅的举止风度是以友善和为他人着想这两项原则为基础。这种揭短的“幽默”伤人太深,不但不道德,于己也未必有益。所以,说话一定要注意要把握好分寸,把话说得留有余地。
当今社会中,日益繁杂难免会遇到困难不是你求别人,就是别人求你,所以无论求别人办事,答应为别人办事,还是拒绝他人,都要注意把话说得留有余地。此外,表扬人,批评人,调解事端,解决冲突,应付尴尬局面,调息不满情绪,乃至布置任务,汇报工作等,都应留有余地。
作为一个员工,把话讲尽了,等于不给自己留有余地,不但自撤下台阶梯,万一预测或建议错误,就白白地把自己留在半空中,不上不下,不知如何是好。最不好的是给老板一个坏印象。凡是话说得太满的人,一定表现出极端性格。凡是极端的人,等于基本上不愿妥协,损失掉灵活变通的机会。即使不在与上司相处上会有问题,上司也会连带地想到,这么一个职员与别的同事、客户交手,会有很多负面效应产生。
世事如棋,每局都是新的开始,局面是会瞬息万变的,不把这种情况预计在自己的说话与行动里头,在很多时候会令自己尴尬,也令对手为难,不可不防。能够学习在言语行动上处处多留余地,可以回转,可以变通,是现代商业环境内最需要具备的条件之一。
一位职员曾对老板说:“肯定这只牌子不会在我们的百货店内畅销,否则我辞职不干。”结果货如轮转,既为难了自己,也吓怕了老板。
建筑楼群,要给出一余地给绿树,给花草,给阳光,给空气。铺筑路面,每到一定的距离,便要留下一条名为缩水线的余地;以免路面发生膨胀而破裂。高速公路,每过一段里程,就要在路边留出一块余地,供有毛病的车辆应急停靠检修。狡兔三窟,留有余地逃生;得势不忘失势,留有后退的余地。强盛而不忘衰败,富有不忘破落。甚至人情世故,恩怨是非,都得留有余地。
当别人有困难需要求助你时,不可冷眼相待,也不要一口就答应了别人。最有效做法就是,应该了解清楚有关的情况以后再做决定,不要大包大揽,更不能违法乱纪,损公肥私,毁坏自己的形象。如果了解真实情况以后,有条件帮助,也不一定能帮成,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以免万一帮不成时,失了自己的面子,也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如果自己没有充分具备这些条件,就要坦诚相告,只要是有诚实的心情和符合事实的言词,别人也会对你有所谅解的,当然说时需要表示出自己的歉意。
小张有一家远房的亲戚,求他帮他们要回民工工资,可是,小张这人也真够爽快的,一口就答应了,还说:“这事包在我身上,保证给您要回来。”谁想遭到包工头克扣,结果小张还往上贴了许多钱。
同样,与人交谈,留有余地,就是说话没有绝对把握不要太肯定,这也是说话的一种圆滑。每个人都知道,松软、富于弹性的东西可以避免或减轻物体之间的碰撞或挤压。同样,在人际交往中也是这样的道理。交际如果带上了一定的“弹性”,就可以缓解彼此之间的矛盾,消除彼此间的误会,还给自己留下了慎重考虑,再作选择的余地,从而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人与人之间总是用语言交往的,有些特定语境使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不可把话说得太肯定,太绝对,而应该灵活多变,可上可下,可宽可窄,可进可退,这就需要在言语交际中带上一定的“弹性”。这样,有利于自己掌握交往的主动权。在交往中时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比如别人要你谈谈对某事的看法,而你却没有十足的把握,这时,你不防用一下不确定的语气来表达你的看法,为自己留下机动的余地。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如此表态有滴水不漏之功效。另外,也可以利用一些词语的宽泛性和模糊性使话语带上弹性,比如某男女相爱,别人问男方对女方有何印象时,男方如果性格内向过保守的话,试着可以这样说:“我对她总的印象是深刻的。”这里,“印象”一词语义宽泛而模糊,“深刻”也没有什么量的明确界限,这样便使自己的态度带上了“弹性”,为日后进一步交往留下了回旋的余地。在人际交往中,“弹性”策略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你需要不断学习“弹性”交往的技巧,只要掌握了“弹性”的技巧,你就可以在交际中游刃有余、来去自如。
无论你多么有才华,都请给自己一点余地,给别人一个台阶,有时为了一件毫无价值的小事,双方争执不下,此时只要有一人说话留有余地,就完全可以让他从退路上下来,谁也不受伤害,大家仍一如既往。做人如果太明察了就不会有朋友,一定要留有余地,适度才好。所以说,做事留有余地,一定是一个明智的人。
中山是一个小国。有一次,中山的国君宴请国内的文武百官到后堂商议国家大事。当时人多正巧一名大将没有位子坐了,于是,国君毫不在意地说:“由于人多没有坐位的蹲着便是。”这位大将心中在想:自己怎么说也是一名将军却让自己蹲着,他感觉到十分没面子,于是心中就结下了不解之仇。后来这位大将就到其它国王劝其主攻打中山国。中山很快被攻破,国王逃到了国外。当他逃走时,发现有两个人拿着戈跟在他的后面。便问:“你们来干什么?”两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得到您的鼓励与支持重新找到了生机,我们就是他的儿子。我们的父亲临死前嘱咐,不管中山以后发生什么事,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报效国王。”中山国君听后,感叹地说:“仇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我因为说了一句不该说的话而亡国,却由于一句鼓励的话而得到两位义士。”
人的自尊心胜过金钱。如果一个人失去金钱,尚可忍受。一旦自尊心受到伤害,他绝不会轻易的就这么过去了。很多时候,本是一句无心之话的,却使对方认为这是有意的伤害,甚至可能为自己树立一个敌人。言行的谨慎看来是很有必要的。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会遇见一些无法让步来照顾对方自尊心的事,又该怎么做呢?那也要给别人留一点余地,就像下围棋一样,“赢一目是赢,赢一百目也是赢”。只要能赢就行了,何必让人家满盘皆输?比如与人争辩,以严密的辩论将对方驳倒固然很好,但也没必要将对方批驳得体无完肤。这样做不但对自己毫无好处,甚至会自食其果,遭到对方的反击。
在韩非字的《说林?下篇》中有这么一句话:刻削之道,鼻莫如大,目莫如小;鼻大可小,小不可大也,大不可小也。举事亦然,为其不可复也,则事寡败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工艺木雕的要领,首先在于鼻子要大,眼睛要小,鼻子雕刻大了,还可以改小,如果一开始便把给刻小了,就没有办法补救了。同样的道理,初刻时眼睛要小,小了还可以加大。如果刚开始雕刻时,就把眼睛弄的很大,后面就无法缩小了。
批评人而要留有余地,便是给人留下改过自新的机会。表扬人而留有余地,便是给人留下继续进去的动力。弹琴唱歌,余音绕梁;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流水有回旋的余地,才会减少灾难;江河有涨落的余地,才不至泛滥成灾。
与人交谈,话里留下一点空白,不把话说死,给双方都留有余地回旋,求同存异,这样的交流富有弹性,符合人的理性,容易取得好的结果。否则,说话不留空间,把话说绝对了,容易把自己的后路堵死,反而容易弄僵。在这里,空白是润滑剂,是台阶。
3.说话注意场合
场合是衡量一个人说话分寸的试金石。这就好比一个正常的人发现自己在众人面前裤子拉链开了,就会潜意识地背过身去把拉链拉上一样。说话场合的分寸把握,也应该时时地融进正常人思维的潜意识中。另外,说话场合的把握涵盖着太多的玄机,甚至还有数不胜数的暗道机关,不像背过身拉裤子拉链那样单一。但是如果不注意场合分寸的把握,只图自己一时之快,或者骂骂咧咧,或者絮絮叨叨的话,其结果就会像当着众人的面拉裤子拉链一样容易出丑!
如果在别人家办喜事时,却说悲伤的话,这是最忌讳的;在人家悲痛时,你却逗这个小孩玩,逗那个小孩玩,说些逗乐的话,甚至哼哼民歌小调,别人就会说你这人太幼稚了。有一个同事爸爸去世了,亲属围在一起商量后事。他爸爸生前嘱咐土葬,但土葬有点不现实,于是大家议论纷纷,发表不同的看法。只听他的儿子说:“还是这么办吧,老头儿死了反正不是埋掉就是被烧掉。现在尸体放在家里,人来人往的,总不是个事,依我看来烧掉不就完了吗,又省钱又省事。”在场的人听了这番话十分恼火,可是骂不得打不得,那场合不是教训年轻人的场合。如果是一个会说话的年轻人,他会选择一些适合这种场合和气氛的话来说,他可以这么说:“爸爸走了,我心里很难过。现在,遗体放在屋里,得赶紧料理。爸爸生前有土葬的愿望,可土葬又不可能,我看还是赶紧安排火化好。我是晚辈,说给大家考虑,大主意还是请大家拿定。”如果如此说,就会显得他很懂事、很孝敬。凡事说话要注意场合,看是在什么场合,在选择说什么话,如果说话不慎还引起许多尴尬。
小时候大人们都在不停的训诫:出门在外,讲话一定要注意分寸!大人为什么不断强调这些呢?因为“出门在外”要面对许多不同的场合,在那些场合里说话不像在家里可以畅所欲言。在人际交往中,双方的交谈一旦进入主题,便很容易沿着惯性思维一路而去,从而忘却了“言出如箭,不可乱发;一入人耳,有力难拔”的古训。这正是那些谈话出现中途吵架或不欢而散的最主要原因。
某高等学校,有一位干了几十年的老教师退休了,为此,学校为他和另一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退休老同志一并举行了一个欢送会。与会同志和领导对他们的工作和为人进行了热情洋溢而又非常得体的肯定和赞扬,相比之下,对那位曾多次荣获过“先进”的老同志的美誉则尤多。当轮到两位受欢迎的退休老同志致答辞的时候,他们对大家的赞誉作了深情的感谢。一时间,会场里充满了一种令人动情的温馨气氛。作为答谢,话本该说到这里为止;然而,那位老教师却并没有停止,却由人们对另一位“先进”的赞扬中引起了感触,并作了颇为欠当的联想和发挥:“说到先进,很遗憾,我从来也没有得过一次……”话犹未竟,坐在他旁边的、平日与他相处得不很融洽的一位年轻教师突然抢了话头:“不,那是我们不好,不是你不配当先进,是怪我们没有提你的名。”话语中带着一种不肯饶人而又让人难堪的“刺”,冷不防,老教师的眼角眉梢被“刺”出了一股感伤的表情,一时间会场中出现了一种怏怏不悦的尴尬气氛。一位领导见势不对,马上接过话茬,想把气氛缓和一下。照理说,这时,他就不应该再提“先进”这个话题,或者谈论些其它。然而,他却反反复复劝慰那位退休老教师,叫他对“先进”的问题不要在意,说没有评过先进,并不等于不够先进,先进不仅在名义,更要看事实如此等等,一席话,等于是把本应避而不谈的话题作了重复和引申,使本已尴尬的局面显得更为尴尬。
说话应注意场合。不看场合,随心所欲,信口开河,想到什么说什么,这是“不会说话”的一种拙劣表现。人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地点、一定的条件下生活的,在不同的场合,面对着不同人,不同的事,从不同的目的出发,就应说不同的话,用不同的方式说话,这样才能收到最理想的言谈效果。
某一家大公司招聘女职工,求职者连绵不断,但是一直没有招到合适的女职工。有一天,张小姐前去应聘,她很快就被这家公司的经理相中。经理让其马上办理相关手续。意外的是张小姐在喜出望外之际问了一句实在不应该问的话:“我能否过完节再来上班?”结果,经理表示不再录用她。张小姐满心疑惑,要求给个说法,经理则躲了办公室里,不再出来。随后不久,张小姐的手机响了,传来刚才那位经理的声音,说她不该多说一句不该的话,并坦诚说:“我们公司永远不会录用在不恰当的场合说不恰当的话的员工。”这家公司的做法固然有矫枉过正之嫌,但留给张小姐的思考则是:在不恰当的场合,说一句不恰当的话,也会丢掉自己的饭碗!无论是说话还是问话,都要选择适当的场合也要把握好分寸。
说话不注意场合,不注意分寸,如果只是一味地随心所欲,口无遮拦,这种做法蠢笨的。这就是说场合与说话分寸的对应关系全在于理解。什么场合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话,这不是真理,但一定是道理。
某法院开庭审理一起盗窃案,被告人对作案时间交代不清。为了核实,审判长决定传被告之妻到庭作证。由于在当时过分的着急,审判长脱口而出说出了一句话:“把他老婆带上来!”
法庭顿时哗然,严肃的气氛被冲淡了。当时,审判长应该运用法庭用语,宣布“传证人某某到庭。”由于以日常用语取代了法庭用语,这也就是审判长没注意到自己所在的场合,因而就造成了说话的不得体。
常言道:“说得漂亮,不如说得恰当得体。”这里所指说话恰当得体,就是说你所说话要适应场合和对象。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人们所注意、所感兴趣的不一定是语言本身所表达的内容,而且是话语与其场合相结合的效应。
说话的时间、环境对于说话的含义有很大的影响。同样的语言表达方式在不同的环境中,就可以表达出不同的意思。如:“都九点了。”母亲对躺在床上的孩子说这句话,意思是:“你怎么还不起床”一个姑娘在公园门口对走来的小伙子说这句话,意思是:“你怎么来晚了”顾客对商店的守门人说这句话,意思是:“到开门时间了,该让我们进去了。”
明朝时期,朱元璋在坐了皇帝后,有一位乡下朋友赶来找他,对他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儿当关,多亏了菜将军。”
朱元璋听了欣喜若狂。回想起来,也隐约记得他的说话里像是包含了一些从前的事情,所以,就立刻封他做了大官。
另一位朋友听闻这个消息。他想:“同是那时候一块玩的人,他去了既然有官做,我去了当然也不会倒霉的吧?”于是,他也就去了。见到了朱元璋,他就毫无顾忌地说:“我主万岁。还记得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看牛,有一天,在芦花荡里,我们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满把的抓豆子吃,不小心连红草叶子也送进嘴里。叶子梗在喉咙口,苦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青菜叶子放在手上一拍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子里去了……“
朱元璋嫌他太不顾全体面,没有等他说完就连声大叫:“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
说话得体,是一门艺术,只有面对不同的语言环境随机应变,才能取得最佳的表达效果。“说话要注意场合”,这是提醒你注意说话时所处的时间、地点和周围的情况,不要违背、超越具体时境对你的限制。人际交往当中,说话要注意场合,这是一条不可违背的规律,更不可以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