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幽默笑话 - 蒙古人用筷子吗?

蒙古人用筷子吗?

问题一:现在的蒙古族人用筷子吃饭吗 元代之前在宋金两国郸间就有大量的旅蒙商人运输米面茶叶,当时处于漠南的蒙古人就已经有了食用大米和使用筷子的习惯了。。。

问题二:蒙古人吃饭从不用筷子吗? 传统的蒙古人饮食里没有米面之类,主要是牛羊肉类,用随身小刀片着吃,喝马奶酒,吃酸 *** 等等,的确不需要筷子。

筷子一开始也不是吃饭用的,先秦时期,很长时间里筷子也只是用来取菜的,盯用,不入口的

问题三:关于蒙族舞蹈中筷子的介绍 蒙古族舞蹈中筷子舞的由来和发展

蒙古族舞蹈多姿多彩,

其中筷子舞蹈的表演形式非常独特,

文章

当中我提到了蒙古族筷子舞蹈的形成与民族气质、

韵味之美,

还借作

《战魂》

比较仔细的叙述了道具筷子在舞蹈的表演过程中产生的变

化和起到的作用,

同时,

也分析了蒙古族筷子舞在当今社会的发展与

继承。

一、蒙古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背景

蒙古族兴起于中国北方草原,

是历史悠久的强大民族。

他们生活

在辽阔的大草原,

自古以来一直过着游牧的生活,

草原的辽阔造就了

蒙古族人民性格的豁达开朗,

而长期的游牧生活造就了他们的性格格

外地粗犷、豪放、勇敢,草原广阔、人烟稀少、居住分散,所以使得

蒙古族人民格外的热情好客。

蒙古族的人民能歌善舞,

所以蒙古族有

着“歌乡”和“善舞”的美称。

蒙古族民间舞蹈则是节奏明快、

动作

刚劲有力、感情奔放。女性舞蹈欢快优美

;

男性舞蹈则彪悍刚劲,并

以抖肩、

揉臂各种马步呈现其特色,

充分表现了马背民族的雄姿。

《筷

子舞》

是蒙古族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之一,

这种舞充分代表了蒙古族

舞蹈的风格表现形式。其蒙古族舞蹈的形象特征,可用。天之骄子”

一词予以概括,

它包含着民族性格的豪放与自信,

展示着动态形象的

古拙与朴质。这种精神在今日的蒙古草原、蒙古人民、蒙古舞蹈中依

然洋溢着勃勃生机。

二、筷子的形成与民族气质

(

)

筷子鼻的由来

中舞网

中舞网

《筷子舞》

发源于鄂尔多斯的高原,因舞者手执筷子敲击歌舞而

得名。主要流传在伊克昭盟的鄂托克旗、乌审旗一带。它的主要动律

一肩的部位和韵律,

这门艺术与蒙古草原生活的自然环境、

生产方式

和生活习惯有着非常密切地联系也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舞蹈形

式之一,

它来源于牧民的生活,

牧民们放牧之余长吆喝着欢聚在一起,

说拉弹唱,

进行自我娱乐。

表演者两手各握一把筷子,

手持筷子细头

;

击打筷子的粗头,动作由双手胸前交叉去打筷子,也可击打双肩,双

手腹前交叉击打筷子等等。慢舞时沉稳、深沉

;

快舞则是飘洒矫健。

当舞者的感情到 *** 时,

就情不自禁地离开座位,

舞到较为宽敞的位

置,放大了动作的幅度,显示出矫健的舞姿。鲜明的节奏和欢快的幽

默感,

伴随着悦耳的歌声和敲击声,

欢乐的人们情不自禁地摇晃着身

体,悠然自得地用筷子敲击自己身体起舞,通宵达旦。尽欢而散。在

表演形式上,也由原来的单人表演发展成为双人舞、男女群舞、广场

性集体舞,而且,过去只有男子表演,现在也有女子登上了舞台。筷

子舞的表演形式直接客观反映蒙古族的精神面貌。它的表现形式独

特。

以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的工具,

筷子来加工成为舞蹈的道具。

总之,

真正的魅力在于他们的胸怀,

能包容草原的情怀,

有这种胸怀和情怀,

难道不能舞出心灵与心灵碰撞的舞蹈来吗

?

(

)

筷子舞的韵味之美

所谓韵味,

就是指舞蹈演员在表演舞蹈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

又能被观众感受到的内在的含蓄之美。我们在这里所说的韵味之美,

就是蒙古族《筷子舞》区别于其他民族舞蹈的独特风格和味道。它是

中舞网

中舞网

舞蹈的灵魂,

它是民族风格的核心与本质,

透视蒙古族舞蹈个性最突

出、最显著的属性。韵味来源韵律,韵律是形成风格、味道的舞蹈动

作的运行规律,

即在舞蹈表演中经常可以的那种欲左先右、

欲放先收,

以及动与静、上与下、高与低、长与短等多种动律。

《筷子舞》则采

用了饶圆与扭倾的韵律等等,这种多韵味的集中、统一、谐调、连贯

地使用,

让筷子舞表现的栩栩如风。

往往会使舞蹈形象更富有内在的

含蓄美,在舞蹈表......>>

问题四:蒙古人的习俗 1 服饰 蒙古族男女衣着款式相似,都穿长袍,长袍右开襟,不开权,袖长而窄,高领,袍子的袖口、领子、袍边都缝有图饰。由于季节的不同,袍子的选料也不一样,天气暖和时,王公贵族 喜欢用绸缎等上等衣料缝制长袍,穷人们则穿粗布缝制的袍子;寒冷季节用羊皮制作长 袍,也用羊毛、驼绒制作棉袍。另外,男人们也有穿光板皮衣裤的。讲究的男子穿长袍时都 扎腰带,并且在腰带右侧佩挂一把别致的蒙古小刀,腰带左侧挂烟荷包及打火用具,显得英健而晓勇。蒙古族妇女的袍子多为红、绿、蓝等鲜艳的颜色。长袍的领口、袖口、胸襟、下摆均有搭配刺绣。卫拉特蒙古已婚妇女不束腰带,因此,称已婚妇女为不束开,即不束腰带的人,她们穿的袍子有特尔利克,其式样是长袍的前面有襟、腰围有折子;还有一种策格德格,其式样是前面开衩,无袖,似同长坎肩。 蒙古族妇女爱好装饰,喜欢留长辫,姑娘时梳两根,也有的梳十几根,都喜欢在发辫上 用绸缎绢做成长穗,也有挂附金圈、银圈、铜片、碧玉、珊瑚的。有钱人非常讲究首饰,佩戴珠宝、金银制作的耳环和手镯、戒指、项链。 2 饮食 蒙古人传统的食物分为三种,第一种是肉制品(红食),第二种是奶制品(白食),第三种是以奶为原料的饮品。蒙古人的饮食是有讲究的,饮食分为两个季节,夏季和冬季。夏季为4月至10月,主要食物是奶制品。这一时期,肉吃得相对少些。主要原因就是冬季需要吃肉增加脂肪,抵抗寒冷。经过几个月的积累后,到了夏季需要用奶制品进行消化和吸收,这对健康十分有益。蒙古小孩丹小就吃奶制品,但是禁止过量吃肉,否则对身体健康不利。因此在古代,蒙古人很少有人得肝、胆和肠胃病的。 蒙古人很早就知道如何科学膳食,如何自我保健。在蒙古有一句谚语:早餐要自己一个人吃,午餐要和朋友分着吃,晚餐要给敌人吃。其意思与中国的“早饭吃饱,午饭吃好,晚饭吃少”有异曲同工之处。独特的饮食文化,造就了蒙古人强悍的体格。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蒙古人的饮食结构、饮食器具和饮食模式受西方的影响,已经发生了变化。受传统饮食文化影响较深的牧区,虽然还保存着一些古老的饮食文化,但可能是受苏联和西方的影响,现在蒙餐西吃成为新的饮食模式。而在城市,人们的饮食模式完全西化了。蒙古首都乌兰巴托有许多的大饭店、小饭馆,其餐饮环境、饮食餐具和上菜程序完全参照欧洲的标准。用餐环境讲究,餐具全部是刀叉和盘子。小饭馆虽然有奶茶,做的是蒙餐,但是蒙餐的结构、模式和餐具与西餐没什么两样。普通百姓家也是一样,饭桌上除了常出现色拉、汤、套餐外,还有面包、奶油、黄油、果酱等预备着

问题五:蒙古族习俗 蒙古族风俗

春节:

蒙古民族最重要的节日要算过年,一般进入腊月十五,人们就着手作过年的准备工作。调马、清扫蒙古包,购置奶桶、毡子、锅盆等用具。腊月二十三过小年,这一天,全家人或亲友聚在一起饮食娱乐送火神。过去蒙古民族对火格外崇敬,以为火神可以赐予幸福与财富,把三天叫“火日”,三十天叫“火月”,三百六十天叫“火年”。小年正是送火神的日子。

从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是过大年最欢乐的几天。大年三十夜幕降临后,人们便聚集在最年长者家中,开始除夕“乃日”(宴会),全家老小席地围坐在桌旁,桌上摆满一盘一盘香喷喷的肉食,奶食以及糖果、香烟、美酒等,全家人尽情享受“守岁”。除夕宴会上应备办“三锅”一锅是奶茶锅;二锅是羊背锅;三锅是肉汤饭食锅。宴会中最少唱三首歌。

午夜,开始饮酒进餐,这时儿女们要给父母和长辈敬酒祝愿。这一顿饭要吃好喝好,酒肉剩得越多越好,象征新一年里酒肉不尽,吃穿不愁。唯用黄油、红糖、白面混合烙出的大圆饼,也叫新年饼,每人只许吃一口,意思是全家永不分离,永久团圆,永远过甜甜蜜蜜的快乐生活。

初一,开始拜年,首先要祭天。家里留一两位老年人或妇女,其余人身着节日盛装,手提银壶奶茶,端着奶食品,来到用雪堆成的敖包上,将供品撒进点燃的火堆里,然后叩头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接着是家庭内部拜年。晚辈向长辈问安叩拜,老人手捧哈达,壮年人用小幅绸子、青年人则用色泽鲜艳的长条绸子叩拜,长辈赐给子孙食物和钱。

家庭内部拜年结束后,人们首先到最年长者家中,进门时依年龄大小而先后进,拜完年后至少献两首颂词,三支歌,对出色的歌手,户主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诵祝词,歌手待诵词完后将哈达揣进怀里,接过奶食盘让其他歌手品尝。

正月十五,各寺院最为活跃,旧时大喇嘛头顶法帽,坐台念经。有的寺庙喇嘛还头顶假面具,身穿彩服,扮为天王、菩萨、牛头马面诸像,在坛上跳舞。开始时两个天王先跳,接着所有菩萨都出来合舞,一时鼓乐,喇叭号角齐鸣,颇为热闹。寺院附近的人,这天一大早起来,排着长长的队等待活佛摩头顶,活佛坐在台上,先是闭目诵经,之后以缠红布的木棒向周围人群扔去,被击中者大喜,兴奋异常。

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您好或阿末日、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平常待客,在喝奶茶之后,慷慨大方的主人总是把香甜的黄油、奶皮、醇香的奶酒、酥脆的油炸果子和炒米、奶茶、奶酪以及独具草原风味的“手扒肉”一一摆在客人面前,请客人痛饮饱餐。主人若对客人表示特别敬意,常把奶壶、酒壶托在哈达上端出来。蒙古民族把酒看作各食品的精华,敬酒是表示对客人的欢迎和尊敬,有时还唱一些表示欢迎和友好的歌曲来劝酒,客人接杯畅饮,主人就格外高兴。遇到宴会请特别尊贵的客人或祭典,常摆整羊席。蒙古族叫它“乌查”,也有叫“秀斯,”,“布乎利”的。蒙古族人对客人的食宿常不取酬谢,无所计较,并认为对客人的招待小气吝啬是看不起人家的表示。当客人告别的时候,常常是举家相送,指明去路,并一再说“白乙日太!”白乙日太乌查热亚(希望我们愉快地再见),“阿木日、赛音、雅巴!”(祝您一路平安)。

蒙古族的礼节,大体上有献哈达,递鼻烟壶或请安等。

献哈达:哈达是藏语音译。常在迎送、馈赠、敬神、拜年以及喜庆时使用,以表示敬意祝贺。这种礼节由来已久。据《马柯?波罗游记》中所写, 蒙古族“过年过节时都互相用金银玉石做的礼......>>

问题六:蒙古族的生活习惯 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蒙古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蒙古包是蒙古族的传统住房,其特点是易于装拆搬迁。一座蒙古包只需两峰骆驼一辆牛车就可运走,两三个小时就可搭盖起来。蒙古包内使用面积大,空气能很好地流通,采光好,冬暖夏凉,遮风挡雨,很适合牧民的生活。

蒙古族人以肉食、奶食为主,传统的吃法有“手扒肉”:将大块肥嫩绵羊肉用白水煮熟后端上桌,用蒙古刀割下蘸作料吃;“烤全羊”:将整只羊去掉内脏,把各种调料填进切口和腹腔内,然后装炉烤制,烤成的全羊外皮香酥、肉嫩味美,是招待贵宾的佳肴。蒙古族人酷爱饮茶,尤其是用砖茶煮的奶茶。此外,马奶酒也是蒙古族的传统饮料之一。

待客禁忌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自古乃礼仪之邦,好客之情人皆有之,而蒙古族尤盛。来蒙古包作客,不但会受到主人热情的款待,还会感受一些从未接触,从不知道的民族文化。当然,在进入蒙古人的生活之前,必须要了解他们的一些习俗和禁忌,否则,若是按自己的想法去随意行事,不但会闹笑话,而且会令蒙古族同胞不高兴。

首先到蒙古族家里做客忌讳进屋时把衣襟掖在腰带里,挽着袖子,也不可手提马鞭子进屋。不论客、主,都要让长辈和老人先进屋。

进屋后,忌讳乱坐位置。来者是客,主人一般要让客人上边坐,而客人请老人先就坐。在蒙古包里,总是长辈老人正面而坐,男人做西边,女人做东边。

有客人在场忌讳对孩子发脾气,更不能打骂孩子。长辈和老年人讲话忌讳打岔、揭短。有疑问或需要说明情况,待人家讲完后再问。

假如你来蒙古包作客,主人会立刻献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奶茶,接着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当主人请你品尝时不要拒绝,否则要伤主人的心,使主人感到遗憾。蒙古人不怕不别人吃得多,食用越多,主人越高兴。接受主人的茶饭后,忌讳一点也不吃;忌讳用筷子食用奶食和站着喝奶和吃奶食品;忌讳随便撒倒 *** ;遇到别人端奶走过时,不能视而不见,必须尝一尝再走。

喝茶的忌讳:敬茶时忌讳满杯;忌讳用左手倒茶;忌讳从门里向外倒茶水;吃饭喝茶时忌讳长吁短叹。

食用红食禁忌:在品尝德吉和食用羊背子时,忌讳衣冠不整,除无名指外,其他手指禁止弹洒德吉;啃骨头时忌讳残留肉屑;在食用肩胛肉时,忌讳咬着吃,应该用刀或用手撕着吃;食用完的骨头,忌讳用相互敲击;平时的肉食品中,忌讳食用牛胆囊和狐狸肉,狗肉、猫肉。

吃饭禁忌:忌讳给客人食用无盐的茶饭;吃热饭时忌讳用嘴吹气;忌讳倒撒食物;饭后忌讳伸懒腰。

相对与待客来说,主人家平时做准备工作的时候也是有禁忌的:比如砍肉时忌讳断骨,应该断开关节;忌讳在放肉食品时倒放头尾;往锅里下米时忌讳用袋子倒;捣碎茶叶时忌数数;烙饼和油炸食品时忌讳大声喊叫,说不吉利的语言等。

以上引用一网友回答

问题七:说一说蒙古族牧民的日常生活情况 草原牧民的日常食品主要分为三大类:奶食、肉食和粮食。蒙古族牧民传统的放牧方式是游牧,牧民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圆圆的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们流动的家。它是用木杆作支架,外面罩着羊毛毡的一种圆形帐篷。内蒙古草原冬天非常寒冷,罩着的羊毛毡是为了抵挡刺骨的寒风。辽阔平坦的草原为马提供了尽情驰骋的空间。丰盛的草是马的食物。蒙古族人民从小与马打交道,他们传统的交通工具就是马。牧民的生活一半在马背上,一半在蒙古包里度过。因此,蒙古族被人们称之为“骑在马背上的民族”。 蒙古族牧民身穿长而肥大的蒙古袍,脚蹬蒙古靴,宽大的蒙古袍挡强大的风沙又能护膝防寒,还可以作被子盖,真是“一物多用”啊! hqsyxx/...04

问题八:蒙古族有哪些禁忌? 民族禁忌:火忌:  蒙古族崇拜火、火神和灶神,认为火、火神或灶神是驱妖避邪的圣洁物。所以进入蒙古包后,禁忌在火炉上烤脚,更不许在火炉旁烤湿靴子和鞋子;不得跨越炉灶,或脚蹬炉灶;不得在炉灶上磕烟袋、摔东西、扔脏物;不能用刀子挑火、将刀子插入火中,或用刀子从锅中取肉。水忌:  蒙古族认为是纯洁的神灵。忌讳在河流中洗手或沐浴,更不许洗女人的脏衣物,或者将不干净的东西投入河中。蒙古民族逐水草放牧,无水则无法生存。所以牧民视水为生命之源,习惯节约用水,注意保持水的清洁。蹬门槛:  到牧民家做客出入蒙古包时,禁忌踩蹬门槛。在古代,如果有人误踏了蒙古可汗宫帐的门槛,即被处死。这种禁忌习俗,一直延续到现在。忌摸头:  蒙古言辞忌讳生人用手摸小孩的头部。蒙古人认为生人的手不清洁,如果摸了孩子的头,就会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和发育。作客忌讳:  牧民虽好客,但忌讳也比较多。客人进蒙古包时,要注意整装,切勿挽着袖子,把衣襟掖在腰带上。也不可提着马鞭子进去,要把鞭子放在蒙古包门的右方,并且要立着放。进蒙古包后,忌坐佛龛前面,否则主人就会冷待客人,并认为客人不懂礼俗,不尊重民族习惯。?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小姐首先会给宾客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小姐斟茶时,宾客若不要茶,要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民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金杯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敬酒歌,客人若是推推让让、拉拉扯扯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瞧不起主人、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淖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要是你前头的人都不得不喝下这碗酒,那你也非得喝下不可,这时最好方法是多给天、地、火神敬献一点。)? 到牧民家做客要带适当的礼品,如酒、粮、小食品等,不做空手之客。对迎面来狂吠的牧羊犬可大声喝斥,但不要用东西去打,因为见生人来,狗上前狂吠是其天性,是告知主人有生人来到。这时主人会出来喊住狗,请宾客进包。? 如需解手要到蒙古包南方较远的地方,不要在蒙古包东、西侧(有羊圈)、北侧(气味会随风刮入包内)。离开主人家时要道再见并致谢意。? 蒙夏天族的重要传统节日过“小年”和过“大年”,过小年讲究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喝团圆酒;晚间送灶神时全家对着火焰向火神祈祷。汉族过的春节,蒙古族叫“大年”,年前宰杀牛羊,做新衣服,备好精美的食品,年三十晚上,全家围坐在摆满肉食,奶食,美酒的桌旁“守岁”,初一到十五,纷纷跨上骏马,带上哈达和美酒向亲朋好友拜年,拜年者往往还带上一小包茶叶回去,意思是“带喜回家”。? 蒙古族歌分长短调两种,不论高亢嘹亮,还是低吟回荡,都表现出蒙古族民族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蒙古族舞蹈久负盛名,有传统的马刀舞,鄂尔多斯舞,筷子舞,盅碗舞等节奏明快,舞步轻捷,艺术地表现了蒙古族劳动人民的纯朴、热情、粗犷豪放,马头琴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民族乐器,因在琴杆上端饰有一个马头,所以叫“马头琴”,演奏者多半是独奏,或自拉自唱,音色低沉,悠扬动听。

问题九:蒙古族介绍 蒙古族简介

分布在内蒙古各地,大多聚居在农村牧区,部分散居在城镇。蒙古族发源于额尔古纳河流域。“蒙古”的汉文译写始见于唐代文献称作“蒙兀”。元代文献始译成“蒙古”。历史上畜牧业生产是蒙古族人民一向赖以生存发展的主要经济形式。如今仍有相当数量的蒙古族从事畜牧业生产。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属于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3种方言。古代的蒙古族信仰萨满教。从十三世纪元朝开始,在蒙古族统治者的强制推行下蒙古族群众逐渐接受并改信了喇嘛教。

蒙古族的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实行同姓不婚的习俗。蒙古族的丧葬一般为土葬、火葬和野葬。蒙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热情好客、勤劳勇敢的民族。蒙古族的衣食住行都很有自己的特点,尤其是生活在聚居区的蒙古族大多保留了传统的风俗习惯,如男女都穿身宽袖长的长袍,束以腰带,着高至膝盖的长筒皮靴。男子多戴深色礼帽,女子则以红、蓝色布缠头,盛妆时还戴金银头饰点缀的冠。饮食多以牛羊肉和奶食为主,粮食、蔬菜为辅,多喜欢喝奶茶。解放后多数蒙古族告别了蒙古包,改住砖木或土木结构的房子。蒙古族除了过春节等节日外,每年7、8月间都要隆重举行祭敖包和那达慕活动,即祭祀山神、路神和娱乐活动。现在这种活动已演变为草原上庆丰收、进行物资交流和举行文体活动的各民族群众性 *** 。

蒙古族

一、概况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民一直游牧、生息于南起长城、北抵大漠、东达兴安岭、西越贺兰山的这片苍茫大地上。每当提起她的名字,人们便会想起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古歌谣,眼前便会呈现出蓝天白云、碧野红花、羊群斑斑、肉乳飘香的广阔无垠的草原,浮现出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曾经叱咤风云、纵横欧亚、英勇善战、气吞山河的伟岸雄姿!

蒙古族是中国人口较多、分布十分广阔的少数民族之一。根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现有人口480多万人。主要聚居于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多分布在辽宁、吉林、河北、黑龙江、新疆、青海、河南、四川、贵州、北京、云南等地。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按地区划分为中部方言、西部方言和东北部方言)。蒙古文属拼音文字类型,初创于成吉思汗时代。现行蒙古文有29个字母,其中表示元音的5个,表示辅音的24个。拼写时以词为单位上下连书,行款从左向右。

蒙古族起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据13世纪蒙古族的传说,大约距今2700多年,蒙古部落被别的游牧部落击败,仅剩两男两女,遁入额尔古涅――昆,生息繁衍。后来人多地狭,意欲出山,于是做风箱化铁溶山,开辟通道,全体迁徙出来。以后,每于除夕之夜,成吉思汗族人要把少许的铁烧红,放到砧子上锤打,以示不忘祖先故事。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是一个勤劳、智慧而又思想开放、善于学习、勇于探索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不断总结生产生活中的各种实践经验,同时学习、吸收和借鉴国内外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逐步了解、掌握、积累了大量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产生了许多发明创造和历史、文学、艺术成果,涌现了众多的科学家、历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为充......>>

问题十:古代的蒙古人喜欢吃什么 1、蒙古人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他们什么都吃,可以说是发现什么吃什么。

2、蒙古人没有大米,捕猎而来的野兽是蒙古人唯一的食物,他们对待食物非常节俭。

3、蒙古人用手抓食物,而不用任何如筷子、刀叉之类的工具,吃完后他们会用鞋子来擦手,如果在户外,他们擦手的工具会是杂草。

4、蒙古人只要很少的食物就能吃饱,即使招待一百位客人,也只是屠宰一头小猪(动物),这么少的食物其实很难保证每个人都可以分食到,然而对于蒙古人而言,这已经足够。

5、蒙古人会将吃剩下的骨头放在腰间的皮袋中,饿了就把骨头拿出来舔一舔,直到骨头索然无味了才扔掉。

6、蒙古人自己食量小就以为别人食量也小,从欧洲等地来到蒙古的人们曾留下记载,招待他们的蒙古 *** 给他们发放了食物,他们在一顿吃完之后,才听说那是十三顿饭的量,有些人曾因为食物不足而被饿哭。

7、食量过小使蒙古人在战争中受益良多,他们几乎可以做到数日不食来穷追敌寇,“此时,他们比酒囊饭袋要好多了”。

8、据一位罗马教皇派往蒙古的使臣纪录,蒙古人每天早晨喝一杯子粥便可以度过一日。

9、根据需要,蒙古人可以一两天不进食也若无其事,而且绝无怨言。

10、行军中,马匹会为持续奔跑而蹄部极度充血,蒙古人饿的话就下马对马蹄部位放血,啜饮马血之后上马继续奔驰,在此条件下,蒙古人可以持续作战十天左右。

11、蒙古军队单兵装备中有一种筛子,可以在水质不好的地方舀泥浆水过滤饮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