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看上去合理的事情不一定真的合理,而看上去不合理的也许恰恰合理。我们来看看邬先生是怎样拨云见日,成功说动年羹尧出兵平叛的。雍正为了年羹尧已经孤注一掷,如果年羹尧再打不赢这一仗,他这个皇位怕是也坐不住了。
可是年羹尧呢,经过一年的排兵布阵,好不容易对敌军形成了合围之势,却连敌军的影子都找不到。大军每天要消耗二十多万两银子,如果再这样拖下去,仗还没打呢,自己就先垮了。年羹尧心情烦躁,就拿杀人解气,派出去的探子找不到叛军,回来一律斩首。各省负责押送军需粮草的官员,但凡有延误的,数量不对的,也照杀不误。
可是大军消耗巨大,很多省份已经拿不出那么多粮草,就像田文镜负责的河南省,年羹尧跟他要两万石粮草,他只凑出了五千石,这谁敢送去啊。上次因为山洪爆发就延误了一日,负责押送粮草的官员就被年羹尧杀了,现在少一万五千石到那更得死了。因此不管田文镜怎么说,都没人敢去。正在他犯难的时候,邬先生自告奋勇,要去给年羹尧送粮草,而且放出豪言,年羹尧非但不会杀他,还会把剩下的一万五千石粮草都免了。果真会这样吗?
当年羹尧看到河南的押运官竟然是邬先生的时候,连忙站起来招呼,别人不知道邬先生,他可清楚得很。这可是辅佐雍正登上皇位的人,他的突然造访,让年羹尧有点吃不准。虽然他现在不在皇上身边了,但也很难说他是不是由皇上派来的。因此一上来就试探地问他不是在李卫那吗?怎么替田文镜押送粮草呢?年羹尧当然知道他是在说玩笑话,既然人家不愿多说,他也不便多问,但他知道邬先生来此绝对不是单纯送粮草这么简单。便往这方面问,这次邬先生没有回避,反问他知道打不赢仗或者找不到叛军会有什么后果吗?年羹尧当然知道,就连皇上的位子也不保。
邬先生见他清楚这个结果,就把皇上当前的处境说给他听。皇上已经掏空了国库还得罪了普天下的官员,言外之意,皇上已经坚持不住了。现在形势到了非常紧迫的地步,再不打胜仗,皇上和年羹尧都要丢掉位子。年羹尧听出来了,这是在质问他为什么还不出兵。他说,我也想赶紧打胜仗,可实在是找不到叛军。这话对付别人还行,但是邬先生是谁啊,直接点出他的一个失误。虽然你对敌人形成了包围,但因为没有切断他们的粮源才造成了今天的局面。年羹尧是怎么应答的,我这就切断青海的粮源,就算饿死全青海的人也无所谓。看上去是不择手段的亡羊补牢,实际上是在为自己解释如果从去年就封了叛军的粮源早把青海的人都饿死了。
年羹尧的说法看上去似乎没有问题,但正是这看似没有问题中却隐藏着很大的问题。年羹尧在康熙年间的时候就屡立战功,很得康熙爷的赏识,以他的军事才能不应该犯这种低级错误。因此只有一种可能,就是年羹尧是故意这样做的。对敌人包围,但不困死,用青海的人民来打掩护,故意留给叛军一条活路。因为叛军在一日,他这个大将军就能当一日,他实在是太喜欢这种位高权重的感觉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体现他的价值,如果他一上来就很轻松的把叛军剿灭,别人不会认为是他能力强,而是会认为这件事本来就不难。人们总是对轻易就能得到的东西不够重视,年羹尧很清楚这一点,因此他故意制造出找不到叛军的假象,就是为了不能让这个仗胜的太轻松。邬先生也很清楚这一点,他故意点出年羹尧的失误是在暗示他,我能看到这一点别人也能看到,不要弄的太过头,再拖下去,就会适得其反。但是年羹尧没有台阶,他也走不下来啊,邬先生这才说他知道叛军的位置。
其实邬先生真的懂兵略吗?我觉得他更多的是懂得人心,当他们两个来到地图前的时候,邬先生甚至连他们目前的位置都不知道在哪,显然之前他都没有研究过地图,那他为什么一下子就能指出叛军的位置在法伦寺?其实邬先生不过是指出一个可能性比较大的地方,并搬出一套灯下黑的理论,叛军也许在法伦寺,也许在其他的什么地方,他不过是给了年羹尧一个台阶下来,告诉他是时候收场了。年羹尧只要想打,他肯定能找到叛军,邬先生做的不过是让他下定这个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