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中这一段:
民十随部队入川,由茶峒过路,住宿二日,曾从有马粪城门口至城中二次,驻防一小庙中,至河街小船上玩数次。开拔日微雨,约四里始过渡,闻杜鹃极悲哀。是日翻上棉花坡,约高上二十五里,半路见路劫致死者数人。山顶堡砦已焚毁多日。民二十二至青岛崂山北九水路上,见村中有死者家人“报庙”行列,一小女孩奉灵幡引路。
里面的“民十”我一直以为是一个人的名字,心里还想着,这名字咋这么怪。后来后面又出现了“民二十二”又想是不是指人数呢?
直把那章读完,都是云里雾里的。看完后习惯性的去看评论,第一条就是对于“民十”的解释,原来是指民国十年。民二十二,就是指民国二十二年。
当时就笑喷了,跟我一般见解的人还不少,下面长长的一溜的评论回复都是同感的。每一条回复都是那么的有喜感。
中国的文字真是博大精深,不论怎么写,都可以用来表达,不像英语,错一个字就是另一个意思。
现在每天都要读上一个小时以上的书,由于是碎片时间在读,所以具体也不知道一天读了几个小时,但每一次读书,都让我深深的感觉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和知识的伟大。
很高兴自己在这个时候能明白这一点,不至于未来的日子浑浑噩噩的度日,以至于到老了以后,只能感叹一句:想当初,我……
然后就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