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著名学者苏东坡和佛印和尚是好朋友,一天,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与佛印相对而坐,苏东坡对佛印开玩笑说:“我看见你是一堆狗屎。”而佛印则微笑着说:“我看你是一尊金佛。”苏东坡觉得自己占了便宜,很是得意。回家以后,苏东坡得意的向妹妹提起这件事,苏小妹说:“哥哥你错了。佛家说'佛心自现',你看别人是什么,就表示你看自己是什么。”这个故事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心理学上的一个重要效应,即投射效应。
投射是指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会把自己的意愿、情感、思想、欲望、态度等个性特征无意识地反映到外界事物或他人身上的心理过程,一言蔽之,每个人在别人身上看见得是自己。
投射有两种,一种叫一致性投射,一致性投射使人们倾向于按照自己当下的感觉推及到他人,认为别人的感觉同自己一样,例如有一种冷叫做你妈觉得你冷,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风靡网络的玩笑话,也是一致性投射的具体表现,妈妈自己觉得冷,她就会把自己对冷的感知投射到儿女身上,认为儿女同自己一样也会感到冷。自己是个善良的人也就会以为别人也是个善良的人,自己是个斤斤计较的人也就会以为别人也是个锱铢必较的人。
另一种叫互补性投射,我认为我跟别人有某种关系,那么你就是那个跟我有这种关系的人。比如说我觉得我是个好人,有好人当然就有坏人,互补性投射就会把别人看成坏人;我是个敏感自卑的人,互补性投射就会把别人的无心之语听成有心之言。
这两种投射都是误解,可是有时候这种误解很难被澄清,妈妈觉得冷,她就会觉得你也冷,即使你一再强调你不冷,妈妈仍旧会认为你是要风度不要温度的死鸭子嘴硬或者认为你从小就对冷热的感知就比较迟钝。
投射就像一座大山坚不可摧、难以撼动,有时候这种误解会给我们带来好处,例如有些人自我感觉良好,他的心态很积极,他很愿意相信别人的善意,这是因为他在对这个世界进行积极地投射。
但也有些时候,这种误解会给我们造成麻烦,导致出现自我实现的预言。自我实现的预言即我们的预期成真的预言,也就是我们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塑造现实,因为我们会把注意力聚焦在符合我们认知的信息上,自动过滤不符合我们认知的信息,符合我们想法的信息就这样不断被我们选择性地进行证实了,成了自己眼中的“铁证如山”,这种自我验证的信息采集又进一步影响我们的行为,导致出现“果然不出我所料”的现实。例如你投射性地认为一个人不喜欢你,你就会刻意地回避他,有意地防备他,跟他交谈时会不自觉地露出警惕的表情,久而久之,那个人就会察觉到你对他的不友好,他就可能变得真得不喜欢你,这就是自我实现预言的真实写照。
我们不自觉地对别人进行投射,别人也在对我们进行投射。因此,我们要觉察自己的投射,告诉自己:我看到的他不一定是真的他,他看到的我不一定是真的我。
这样的思维第一能避免把自己的投射跟现实相混淆,在人际交往时,有助于做出对别人更客观准确的判断,这样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误解,不再想当然地假定我真得理解别人的意思。保持开放性的心态,多听多问,时刻提醒自己:这只是我想要看到的,不一定是客观现实,能有效避免因不合理的投射而引发的误解,达成更好的合作。
第二保持对投射的觉知,知道别人也会对自己进行投射,就不会把别人对自己的投射当作真实的自己。这样当两个人发生碰撞时,你就不会陷入急于辩驳、证明自己的“清白”而导致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的困境中,从纠结于别人如何看自己的陷阱中逃离出来。
我们常常过于看重别人如何看自己,内心纠结于自己,有时把别人的一句无心之言解读成对自己的讽刺、攻击,这其实也是一种投射的表现。例如敏感自卑的人往往容易把别人无伤大雅的玩笑投射成对自己的取笑、嘲讽。
其实很多事情别人怎么看我们不重要,别人对我们的投射就好像阳光下自己的影子,影子不等于真实的我们,因此,我们没必要跟自己的影子纠缠不清,从而忘记了自己本来的面目,更何况自己是什么样的并不是静态、一成不变的,我们始终可以通过不断努力来塑造自己想要的样子。
跳出别人是怎么看我们的迷思中,站在他人立场上去解决问题,而不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解释自己的“无辜”, 证明自己没有做错。
当我们跟别人发生冲突时,我们就可以告诉自己:他看起来好像是冲着我来着,可是这也许是他把他的问题投射到我身上,我没必要去承担和响应。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去理解和回应别人的感受,看到别人真正的想法和需求,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