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别人当知青是闹的笑话
“知识青年 ”已将成为历史,从60年初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插队落户的知青总***涉及到1千多万人,几乎家家都有,这在人类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那个年代的知青,为边疆安全、为农村建设几乎奉献了整个青春,甚至有的献出生命,他们艰苦卓绝、无怨无悔。
人们不应该忘记,50年代左右的知青更不会忘记。
如今快进入老年,当年插队的情景依然每每在眼前晃动,忽然萌发了写点回忆的冲动,开始写点什么呢?先写几段我们闹出的笑话吧。也希望大家讲讲自己的笑话,让我们一起开怀。
“一辈不如一辈”
我下乡后在农业连队呆了不到二年,可就这二年里发生的趣事却让我终生难忘,每每想起,都由衷的好笑、耐人回味。
1969年我17岁,“初中”刚毕业。8月24日早晨,我们学校300多报名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同学踏上了北上的火车专列,经过白天黑夜的不停颠簸,到26日中午列车终于疲惫地停在了佳木斯车站暂时喘息,车停稳后大家争先恐后地了车,一边伸胳膊踢腿,一边急切地目睹着陌生的北国风光。
按照分配计划,我们学校这300多人应该是3师21团的名额,也就是要到中苏边境饶河县扎根。我们的行李也一律托运到那。可不想带队的军人给我们宣布了新的命令,命令我们铁中的这300多名北京知青:“都到行李车箱取下自己的行李,就地待命。”我们大家都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一边互相交头接耳的议论,一边走向车头的行李车厢…..。因为我们都来自一个学校,大家基本都熟悉,拿行李时自然就开始了玩笑,有的说:“上边看我们坐车太累了,叫我们下车先玩两天再走,”有的说:“可能是人数够了,没地方住了,要把我们发回去”,还有个同学叉着腰,冒充领导的样子,向车上要继续赶路的同学挥挥手:“再见了,同学们,我代表北京乡亲们盼着你们打胜仗呀!”。哈哈..哈哈。
等拿好行李,堆积在一起又重新集合,这回可真来事了,带队的军人庄严地向我们宣布:“由于紧急情况,接上级命令,你们这些知青,要变动原来安置去向,原来的安置方案取消,请大家服从命令”。话音一落,刚才还嘻嘻哈哈的我们,一下子都晕了?。
天上突然下起了大暴雨,我们糊里糊涂的跟着上了船,又过了几个小时,《东方红2号》靠了岸,到了给我们安排的地方——佳木斯市桦川县万宝农场,也叫三师30团。这里离城市近,离边境可特别远,“想打仗,参加战斗”那是希望渺茫了。
在这里大家分开,按班级分别乘马车、爬犁、拖拉机到各个连队(这烂泥地汽车是没法开了),我们两个班级的56人分到了离团部最偏远的九连。“唉,这回上边境是没戏了,既来之,则安之吧。”
可自打离开佳木斯,我们就一直纳闷:“兵团领导怎么会中途变卦,不让我们这些人去边境了?这是为什么呀?”
俗话说:“纸里包不住火”。“谜底”在第二天就偶然揭晓了。那天早操后,有2个比我们先一天到连队的哈尔滨青年,突然抢了我们一个知青的军帽,纠纷由此而起,众人一开始纷纷围观他们的推搡,但看着看着不知谁喊了一声:“他奶奶的!我们北京人不能刚来就受欺负,打丫斤的”说着就伸出了拳头,就他这一嗓子,一下子就乱了营,双方知青开始互相打了起来,而且参加互殴的双方知青从各个宿舍冲出来是越来越多,没出十分钟,双方的知青基本上全体参战。八、九十人混在一起,你咬我踢,打的是难解难分,连队二百米左右的空地上,人挨人,到处是搂抱打斗的场面,男知青们挥舞着砖块、棍子和镰刀互相谩骂着向对方猛砍,女知青们也嚎叫着,拼命地揪着对方的头发,双双滚成一团。整个连队到处是你追我打的扭斗,到处是咬牙切齿的叫骂和呼喊。那到处流血的场面,堪称凄惨壮烈….。到如今快40年了,我仍然记忆犹新。此次参战的哈尔滨知青,虽然他们当中有些人岁数比我们大,可是因为人数比我们少,俗话说:“好虎也抵不住群狼”。而我们这群北京小“狼”也着实让他们吃了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