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幽默笑话 - 络腮胡的生物学

络腮胡的生物学

络腮胡的发育始于青春期。络腮胡的生长与面部皮肤毛囊受到二氢睾酮的激发有关。青春期后,二氢睾酮仍然持续地影响着络腮胡的生长。不同皮肤区域的毛囊受激素的影响不同,有的表现为激发,有的表现为抑制。二氢睾酮也是导致男性秃顶的主要原因。二氢睾酮由睾酮在体内经过反应得来。在一年中,不同季节时体内的睾酮水平不一而同,因此胡须在夏季往往生长较快。在科学研究的初期阶段,由于技术的限制,胡须的生长难以量化,因此在研究激素活动对短期蓄须效果的评价时引发了不少争议。例如,1970年在权威期刊Nature上发表的一篇研究论文中提到:一位物理学家在一个偏远地区的小岛上生活了数周,这段时期他处于相对隔离的生存环境。这位物理学家察觉到他的胡须生长停滞了,但是,当到了他即将启程离开小岛的前一天,胡须生长又再次出现。胡须生长的速度在他回到家后的第一天和第二天达到顶峰。通过研究,他对此总结到:性行为可能刺激了胡须的生长有关 。然而在当时,胡须研究者对此表示不以为然 。

在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络腮胡的生长主要受基因的调控 。 生物学家将胡须视为男性的第二性征,这是因为胡须在性别上具有独特性,但并不在繁殖过程中扮演直接的角色。达尔文在《人类的由来》中首先对胡须的进化过程提出了一种可能的假说:人类活动的性选择过程可能导致了胡须的出现 。现代生物学家证实了胡须进化过程中的性选择,他们寻找到证据表明:女性在择偶时,会倾向于认为具有更多胡须的男性更有魅力 。

在进化心理学中,对之所以存在胡须的解释包括:传达性成熟的信号,以及借由胡须增大了下颚的视觉面积,从而传达一种支配优势。相比之下,剃须干净的面部传达了较少的主导和支配权 。一些学者认为,若胡须的存在是由性选择造成,其原因究竟是和吸引力(异性间)有关还是和支配权(同性间)有关,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 。

胡须可被视为是男性整体状态的一种指标 。面部毛发的数量能够影响男性的吸引力 。由于蓄须者往往易于陷入打架斗殴这类对自体生命有风险的活动中,因而生物学家推测,胡须必须具有其他非常强的进化优势,才能抵消这类风险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络腮胡往往象征着男子体内较多的睾酮含量,而高睾酮含量被发现与免疫抑制过程有关,后者对精子的发生过程有利 。 除粘膜和手心、脚掌、唇部等无毛部位之外,人体表面覆盖了大量的毛发。体表的毛发可分为多种类型,包括毫毛(vellus hair)和受雄性激素影响的毛发(androgenic hair),络腮胡属于后者。每一类毛发具有独特的细胞构成,但一般都遵循同样的生长周期:生长期、退行期和休止期。在生长周期中,各类毛发各期的长度不同,即便是同一类毛发也有不同,络腮胡的各个毛囊中,有的毛囊可能正处于生长期,而其他毛囊处于休止期。当毛囊完成一整个周期后,它将重新开始一个新的周期,此时会产生新的胡须。胡须的生长速度大约为每月1.25厘米。

生长期(anagen phase):

生长期从毛乳头开始,可持续2到6年。哪些毛囊会处于生长期是由基因决定的。胡须处于生长期的毛囊时间越长,生长得越快和越久。在生长期时,毛乳头的细胞不断分裂产生新的胡须纤维,毛囊更深入真皮层从而能够获得更多的养分。对于头皮上的毛囊而言,任何时期都有大约85%的毛囊处于生长期。

退行期(catagen phase):

基因决定了毛囊退出生长期和进入退行期的时间。退行期也叫做过渡期,在这一时期,毛囊能够对自身进行更新,一般持续2周,毛囊退缩,毛乳头和毛发脱离,此时毛发根部失去了血液的滋养。毛囊在极端情况下可缩小到原长度的1/6,这导致毛发根部被向上推出。此时胡须不再生长,但由于不断被推出,因此纤维的总长度仍在增加。

休止期(telogen phase):

休止期一般持续1到4个月。头皮上约有10%-15%的毛囊处于这一时期。此时,毛囊正对的表皮细胞会持续生长,从而积聚在毛发根部附近,暂时将已经停止生长的毛发固定在皮肤上,这使得毛发在不需要身体养分的情况下还能继续发挥其部分功能。在特定的时候,毛囊将会重新进入生长期,此时这些表皮细胞会被软化,之前被暂时固定的毛发将会脱落,2周内新生的毛发将会从毛囊出口重新出现。休止期的结束就是生长期的开始。这一交替过程实质上造成了毛发的正常脱落更新过程。 络腮胡属于对雄性激素敏感的体毛(androgenic hair,也可通俗的称作体毛),这类体毛和头发以及毫毛(vellus hair)不同。毫毛在粗细和颜色上都更为不可见。雄性激素对头发的生长是不利的,但促进了毫毛向成熟终毛的发育。因而在正常内分泌条件下,相比女性而言,男子具有更多的体毛却更容易出现秃顶的症状。 雄性激素作用下,毫毛(vellus hair)向成熟的终毛(terminal hair)进行转化。

普林斯顿大学人类学教授Ashley Montagu的研究表明:亚洲人群、布希曼人、黑种人相对白种人具有相对较少的体毛和胡须分布。Montagu认为这种少毛的特征是一种幼态的持续性 。 世界范围内,不同地区、族群中体毛的分布不同。颜色越深表示体毛在身体表面分布的面积越大。 牛津毛发基金会的Rodney P.R. Dawber(皮肤学的临床研究者)在研究中提到:东亚男子具有较少的面部毛发(胡须)和体毛。Dawber同样发现地中海地区附近的男子体毛生长非常茂盛 。人类学家Arnold Henry Savage Landor的研究发现阿伊努人的体毛最为旺盛 。华盛顿大学解剖系的C.H. Danforth和Mildred Trotter在欧洲血缘的陆军士兵中开展的研究结果显示:具有深色毛发的白人男子比浅色毛发的白人男子具有更多的胡须和体毛 。H.Harris在《英国皮肤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显示:美国印第安人的体毛最少,中国人和黑人具有少量的体毛,白人的体毛和胡须比黑人多,而阿伊努人的体毛和胡须最多 。Milkica Ne?i?等人开展的研究同样显示了白种人体毛比黑种人多这一事实 。德国汉堡人类生物学研究所的Eike-Meinrad Winkler和Kerrin Christiansen针对生活在纳米比亚的卡万戈人(Kavango)以及!Kung族人的体毛和激素水平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提示了非洲黑人之所以相对欧洲白人而言具有较少的体毛,其原因和激素水平有三种关联:雄性激素和雌二醇的分泌、雄性激素的代谢、目标细胞对性激素的反应 。

Bradford大学生物医学系的Valerie Anne Randall表示:白人男子的胡须生长在30岁中期达到顶峰,这是因为从毫毛(vellus hair)到成熟终毛(terminal hair)的转变需要等待生长周期完成转化 。Randall发现,在相同的血清雄性激素水平下,白人男女相比日本男女具有更多的体毛 ,这可能与毛囊在性激素代谢过程中对5α-还原酶的敏感性不同有关,具体机制仍需进一步阐明 。

斯坦福大学人类学系的Stewart W. Hindley和Albert Damon提出,高加索人种(白种人)比黑种人和蒙古人种(黄种人)具有更多的体毛和胡须分布(见下表) 。 人类中指上的体毛分布比例  人群人群中的比例安达曼人0%爱斯基摩人1%非裔美国人16%-28%埃塞俄比亚人25.6%尤卡坦半岛的墨西哥人  20.9%佩诺布斯科特人22.7%尼泊尔的廓尔喀族人33.6%日本人44.6%印度人40%-50%埃及人52.3%近东人62-71%欧洲人60%-80%人类学家Joseph Deniker发现:胡须和体毛最多的人群包括:阿伊努人、伊朗人和澳大利亚土著、托达人(Toda)、德拉威人(Dravidians)和美拉尼西亚人(Melanesians),而美洲印第安人、布希曼人、蒙古人和马来人相对少毛。多毛的男子具有浓厚的络腮胡、睫毛和眉毛,但倾向于具有更稀疏的头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