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幽默笑话 - 荆轲与蔺相如的作文 300字长

荆轲与蔺相如的作文 300字长

顺大势者成,逆大势者败。这里,势是指人类社会与自然界

的发展规律。“完璧归赵”发生在公元前283年,当时战国七雄齐

、楚、燕、韩、赵、魏、秦称霸于世,人才济济,谁也不甘示弱

。秦国虽日益强大,有吞并六国之心,但苦于对手林立,一时不

能得逞。蔺相如为了国家出使秦国,顺势而为,一举获得成功。

而56年后,公元前227年,荆轲刺秦王之时,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

的变化,韩国被消灭,秦统一中国的大势已定。燕太子丹的太傅

鞠武给太子丹分析形势说:“秦地遍天下,威胁韩、魏、赵氏。

北有甘泉、谷旦之固,南有泾、渭之沃,擅巴、汉之饶,右陇、

蜀之山,左关、?之险,民众而士厉,兵革有余。意有所出,则

长城之南,易水之北,未有所定也。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

鳞哉!”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你怎能为了受过欺辱这点儿怨恨

就想去触怒他呢!(太子丹受辱之事是指他作为人质在秦国时,

秦王对他不好,他是从秦国逃回来的。)不久鞠武又对太子丹说

:“夫行危欲求安,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连结一人之后交

,不顾国家之大害,此所资怨而助祸矣。夫以鸿毛燎于炉炭之上

,必无事矣。且以?鸷之秦,行怨暴之怒,岂足道哉!”意思是

采取危险的行动却希望安全,制造祸患而祈求幸福,计谋短浅而

结怨很深,为了结交一个新朋友而不顾国家的大害,这正叫增加

仇恨以助长灾祸。像?鸷一样凶狠的秦国,一旦对燕国发泄其仇

恨残暴的怨气,那燕国一定完蛋。对太傅关于形势的正确分析,

太子丹置若罔闻,一心只为报“见陵”之怨。可见荆轲所为是逆

大势而动。

高素质者成,低素质者败。蔺相如是赵国宦官令缪贤的门客

,缪贤向赵王说了推荐他的理由:缪贤曾欲背叛赵国去燕国,并

说燕王曾与自己私下握手“愿结友”。蔺相如听了此事对缪贤说

:“当时赵强燕弱,而你又是赵王的心腹。今你背赵去燕,燕畏

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将捆缚你送回赵国。”蔺相如要缪贤“

肉袒伏斧质”向赵王请罪。由此可见相如有一种积极主动的爱国

精神。接受出使秦国的艰巨任务,也是相如主动承担的。他向赵

王保证:“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赵,臣请完璧归赵。”相如

出使秦国前赵王并未封他什么官职。后来在“将相和”中相如有

意避开廉颇,更显出他的高品质。

与之相反,荆轲虽“好读书击剑”,但当他“以术说王元君

”时,王元君不用他。他又游于榆次,与盖聂论剑,盖聂“怒而

目之”。他只得离去,再游于邯郸,鲁勾践与之搏战,争道,结

果“鲁勾践怒而叱之,荆轲嘿而逃走,遂不复会。”可见荆轲多

次为不受欢迎的人,只是燕国的隐土田光收留了他。当太子丹向

荆轲吐露心中的秘密刺杀秦王时,荆轲一口拒绝:“此国之大事

也,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丹向前顿首,请对方不要推让

,荆轲才许诺。随后荆轲被尊为“上卿”,安置在上等的宾馆,

“太子日造门下”,给高贵的饮食品,备办珍奇的东西,隔几天

就送上车骑美女,“姿荆轲所欲”。太子丹完全用金钱美女来收

买荆轲。太子丹没有大度胸怀,急于报私仇,两次催促荆轲出发

,弄得荆轲不顾君臣竟然叱责太子:“何太子之遣!”很显然,

就出使秦国前的个人素质而言,蔺相如高,他一心为国,不为名

不为利,有主动精神;荆轲低,剑术差,为名为利为女人;太子

丹素质更差,不顾国家利益。

什么是出使秦国时需要的素质呢?爱国,镇定自若,临危不

惧,思维活跃,随之应变,始终掌握主动。这一切蔺相如都具备

了。相如三次夺回了主动权:第一次秦王将璧“传以示美人及左

右”,相如机警地看出“秦王无意偿赵城”,用了一个借口“璧

有瑕,请指示王。”使璧回到自己手中,面对偌大的场面,凶暴

的秦王,没有过人的胆量是想不出这个主意的。第二次秦王“召

有司案图,指从此以住十五都予赵”,相如不被秦王的花言巧语

所迷惑,也骗秦王“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斋戒五日,

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如果蔺相如不能做到“道高一尺,

魔高一丈”,璧再次到秦王手中,恐怕永远也不得回头了。第三

次相如“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相如

充分认识到只有璧离开秦国,璧才安全;也意识到,秦王设那样

的场面,而自己拿不出璧来,会面临杀身之祸。但这有什么呢,

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秦王终没有杀相如,因他到底是一位政

治家,与“欲引相如去”的“左右”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再看

荆轲,虽说进入秦廷后,秦舞阳色变时,荆轲作了巧妙的回答,

但关键问题是面对因剑长拔不出的秦王和皆没有武器的群臣,荆

轲竟然没有能刺伤秦王。他被秦王的淫威慑服了,固有的为官为

财物为女人以及不学无术整日与高渐离击筑唱歌的消极一面都在

这一刻显露得淋漓尽致。

目标切近者成,目标虚幻者败。凡做成一件事必须要有明确

的可能实现的目标。蔺相如的目标很明确:或者城入而璧留秦,

或者完璧归赵。而且这两个目标也是切实可行的。荆轲之行,太

子丹为他定了两个目标:或者劫得秦王,使秦国全部返回从各国

侵占去的土地,或者刺杀秦王,“彼秦大将擅兵在外,而内有乱

,则君臣相疑,诸侯得合从,其破秦必矣。”第一个目标完全不

能实现,凭此二人一把匕首就能劫得秦王么?姑且劫得秦王,又

怎么出去?至于要秦国返回各国的土地,更近于笑话,完全是一

种虚幻的想法。第二个目标就算刺死了秦王,秦国就起“内乱”

吗?秦国如此强大自有其一套班子实施中央集权的领导,所谓“

合纵”诸侯的梦幻早已破灭。其时韩已被秦灭,楚、魏、赵名存

实亡,燕、齐危在旦夕,六国大势已去,早已扶不起来了。如果

通过刺杀一个***就能改变世界的格局,那就把事情看得太简

单了。制定目标要讲究实现的可能性,失去切实可行的目标等于

蛮干,而蛮干没有不失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