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幽默笑话 - 红楼梦随想八:秦可卿上

红楼梦随想八:秦可卿上

“大奶奶是个心性高强聪明不过的人;聪明太过,则不如意事常有;不如意事常有,则思虑太过。”

这是学问渊博医理精深的张友士张太医给秦可卿下的断语,于书内书外人,很是警省。

事实确实如此,那些在日常生活当中(不包括工作学习),锱铢必较的人,吹毛求疵的人,万事求全的人,事必躬亲的人,会活得很累,而且关键的是尽管压力山大,途中波折无数,结果也大概率不能尽如人意。

倘若还是个聪明人,那么更会加深不如意的程度,因为他会更工于心算,更加劳心劳神。这是聪明跟智慧的最大区别。

书中秦可卿的笔墨不多,关于她的事件极少,还有个重要的情节,仅是存在于脂批当中,另有一段规谏箴言又是以梦魂的方式。对她的描述都出于他人之口,几乎没有一手信息,不过好在这些旁人的可信度足够。

秦可卿是王熙凤的唯一交心人,以阿凤的家世眼光,能走到她心里,足以说明秦氏的不俗,所以从凤姐身上也能对她有个梗概认识。

第十回中尤氏对璜大奶奶诉说的一段话,即使是有维护自家声名的成分,也断不是虚头八脑满嘴胡话的,再有:

“他这为人行事,那个亲戚,那个一家的长辈不喜欢他?”

这也是有佐证的,第十一回,“贾母说:‘可是呢,好个孩子,要是有些原故,可不叫人疼死。’说着一阵心酸。”

十三回:“那长一辈的想他素日孝顺,平一辈的想他素日和睦亲密,下一辈的想他素日慈爱,以及家中仆从老小想他素日怜贫惜贱、慈老爱幼之恩,莫不悲嚎痛哭者。”

从贾母往下,在各个等级阶层都能做到为人肯定和认可,我的老天爷,这已经几乎是完人了!的是“打着灯笼也没地方找去”的。

这说明什么?能说明她是一个方方面面都想得到、兼顾得到的人。这种话说来很容易,但凡你是个在人际关系中经历过的,必然知道这种求全有多难。要知道心里不怀好意、从不惮以最大恶毒忖度别人的,在这样的豪门府邸,那可是从不缺的。

本来还给她贴上个讨好型人格的标签,但我突然觉得讨好型的人,远不足以做到这种程度。

能做到求全,说她心细如发不过分。仍是尤氏那段话,“虽则见了人有说有笑,会行事儿,他可心细,心又重,不拘听见个什么话儿,都要度量个三日五夜才罢。”

这就是了,她是聪明之人,并且心中对人心对事情敏感。因为她这种生活智慧,就算真有人教,还真不一定能教出来。那副对联:“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贴得真好,用这话来描述秦可卿,再准确不过了。

单靠书本上是学不来的,非得在生活人际中一点点打磨,才能达到这种圆润的境界。

我本人也有这个习惯,但比她差得远了。说话是一门极见功夫的学问,语气、表情、用词,都极为重要,每一点改变都可能会给听者带来很大的不同(比如这句,每一点、任何一点、一点点感受都不同;可能、应该、必然、大概也不同;很大的、极大的、较大的也不同,不同的词语语气是很不同的。)。

这个过程要完成的,一个是你来我往正常对话,另一个是听者的感受和接受度。我觉得接受度容易些,比如说各人看大观园的认识不同,刘姥姥是一个样,宝玉是一个样,贾政又是一个样,每一个人都不一样,这是作者的功力所在。说话跟这个类似,有句话是这样说的“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除了句中的贬义味道,其他一概如是。

听者的感受是重点,也是难点。这里一句两句话也说不清楚,但有个宗旨,就是“以人为本”,我将这四字的原本意义曲解了,然后常常挂在嘴边,用以自诫。人本来是芸芸众生的意思,我给它定义了别人、对方,呈现出来的意思是以谈话对象的立场为准则,听起来似乎是讨好,但其实不是,对方可能需要尊重、体面、亲昵、遵从、肯定等,然后从我的角度呈现给对方。

做到这一点,需要你事先对对方有个了解,或者从谈话中收集一些信息,不过像体面、肯定等对每一个人都一样,然后用一种恰到好处的语气、表情和词句,表达出来从而达到目的。我这里说得很笼统,大致是这么回事。所以她一个心重的聪明人,有事没事琢磨个三两天,就很容易理解。

秦可卿的居心,不能用一般入世心来解读,她的目的我认为是出于构建和维护自己以及家庭的“令名”。

小门小户出来的人,嫁到豪门,她的姿态一般不会高,在这种已经有个低人一等的条件限制下,而煞费苦心去营造那个看不见的美好声名。那时代要讲究门当户对的,而两家姻亲在门第上并不对等,贾家所看重的自然是她这个人,所以在宁国府,她娘家的一切都要靠她一个人支撑。

我在写刘姥姥一进荣府时,说任何人都想要获得一份活得像人的面子,处于地位低下的人,可能会比其他人更注重是否获得他人的尊敬。

除此之外,有个著名的现象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称为期待效应,就是在贾家已经对她青眼相加的基础上,她也可能为了不辜负贾家的期待,从而事事都要做好,一切以贾家的三观为准绳,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出于令名的目的。

我觉得秦可卿就是出于这样一种心态,她是否知道自己非秦业亲生不得而知,所以这种性格的来源是否由于早年的孤独感有关,无从得知。

我这样想,也有个例证。还是尤氏那段话,“恼的是那群混账狐朋狗友的扯是搬非、调三惑四的那些人;气的是他兄弟不学好,不上心念书,以致如此学里吵闹。她听了这事,今日索性连早饭也没吃。”

这个反应从头到脚针对的全是名声吧?在学里发生的事情,虽是小孩子胡闹,但说实话声名极差。事情既然闹出来了,凤姐说了,“苍蝇不抱无缝的蛋”,毕竟不能全是捕风捉影,大抵是有些行迹的。以她的心性,一个局外人的眼光,这么看待事情没有问题,事实也确实如此,秦钟的确有些不像话。

他全凭借姐姐才拿到的上好资源,一点半点不知道珍惜,白白虚耗,兼之又让家人蒙羞受辱,搁谁能好受?以她的角度来看,我苦心孤诣营造了这么长时间的好名声,你个小混蛋来了没几日,全给糟蹋了,让外人说咱们家家风不正,没个教养,就算听不见不去听外人碎嘴碎舌,贾家的人该怎么看咱们?

这段话,足以看出秦可卿是个很明理的人,她虽然没有亲眼见到事情发生的客观真相,但一下就能看出问题出在哪里,出在谁的身上。这里也算是为后文以托梦的方式述说谏言埋了个伏,即她有剖清明断的能力。

说到这,不得不提爬灰这一茬。

秦可卿对名声可是有着变态的执着的,“倒弄得一日换四五遍衣裳”,病到那种程度,依然固执虚礼,可见一斑。虽说“这病就是打这个秉性上头思虑出来的”,但她的病,来得奇怪。

纵然心性如此,平日间也没有多少不得意,怎么就一病到这种地步了?

原因就在那个脂批的信息里,秦可卿淫丧天香楼,岔子当是出在这上面。87版红楼梦里将这段故事演绎出来了,是由老公公贾珍强了她。这等败坏人伦的腌臜龌龊事,如果是真实情况的话,那秦可卿的病来如山倒,一点都不会觉得奇怪。

一个事事求全苛求名声的人,居然在当时妇人最重要的名节上出了大大的差池,即使瞒得了别人,也骗不了自己的内心。

如果真是被强,以现在的眼光看,当然是“造衅开端实在宁”归罪贾珍,但是在那个年代,名节尽毁不说,她要担当的可不轻,搞不好还要与那历史中的女皇一样“狐媚偏能惑主”、“陷吾君于聚麀”,要担下主要甚至全部罪责。

这么一来,原回目中的“淫”字也就说得通了,那是社会的不公,人心的罪恶。

这种家族门楣的不堪丑事,秦可卿即使是面对交心人凤儿,也说不出口。她只能一个人默默扛着,偏又是敏感心重的性子,也无怪笑着说:“任凭神仙也罢,治得病治不得命。婶子,我知道我这病不过是挨日子。”

我也不知她那笑容里,是凄苦欲绝多一些,还是百了释然多一些。

从停经开始到支持不住病倒,不过两个多月,但在身体症状出现之前,又不知苦磨了多少时日。熬日子数日子的那段日子里,又不知经过多少煎熬。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病倒之后,她遭受的痛苦,肯定要比病情出现之前更难过。

一旦局面失控,那压城风雨,便无法阻挡,只能任其肆虐了。身心两害,枯寂无依,她承受得太多了。

至于托梦凤姐一段,虽然说得头头是道,有理有节,但我个人坚持认为,此时的她不再是她。那个托梦的魂灵,有着与生前的秦可卿很不一样的东西,纵然我认为她有见微知著条分缕析的能力。

就凭这一句:“秦氏道:‘天机不可泄露。’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这里涉及我本人对于转世、灵魂的一些不同看法,姑且不论。但她既有着迥然大异的视界,就不能等同于秦氏生前的灵魂。

所以因为这些话,而将那些难以见人的情节“命芹溪”删去,我看法不同,保留一些自己的想法吧算是。

我对于她的态度,完全取决于她在那件“淫”事上所处的主客位置,既然不知道事实情况,就没法下断言。虽然我觉得如果是真的话,她处在被动位置的可能性更高一些,不过也并不能完全排除主动出击的情况。

早前买过一本叫作《笑林广记》的书,那里面写的很多笑话,都是描写家庭中败坏人伦的特殊关系,显得异常狎谑,一直不喜,蒙尘书柜,但我心里确实承认这种事情是真实存在和存在过的。历史上的杨玉环和武则天事迹都可证明。

但除此之外,秦可卿的为人还是可圈可点,很让人动容。她确实承受太多,做得太多,表现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