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幽默笑话 - 金鸡金像金马哪个好

金鸡金像金马哪个好

金鸡奖、金像奖和金马奖号称华语电影三金,是中国电影最权威的三个电影奖项。由于主办单位背景不同,评选口味也不一致,那么,这三个奖项到底哪一个影响力最大呢?

这个问题要看不同的历史阶段。因为三个电影奖项在几十年的历史中,多多少少都经历了一些变革。

先说金鸡奖,它创办于1981年,是学院派电影奖项,代表了官方文艺审美口味。早期金鸡奖甚至说带有一点老干部作风,一丝不苟那种。由于中国电影在8、90年代比较注重艺术和现实主义,甚至可以说基本不考虑票房,所以那个时候的金鸡奖比较纯粹。

金鸡奖在一开始也非常严谨,1981年和1983年甚至连续出现最佳男主角空缺的情况。当然这也是因为当年中国电影产量比较低,精品自然也比较少。

比如1982年中国电影拍摄数量只有96部,其中还包括一些科教电影,并不是故事片。

金鸡奖在90年代以后越来越偏向主旋律电影,大批诸如《焦裕禄》、《孔繁森》这样带有宣传色彩的电影获得金鸡奖,当然它们在艺术水准方面依然得以保持。但是这种倾向也给金鸡奖带来了一些争议。

除了这些,金鸡奖喜欢下双黄蛋的做法更加损害了奖项的公信力。

即使在2000年以后,金鸡奖双黄蛋的次数依然比较多。

还有自从2004年以后金鸡奖和百花奖合并,改为2年一次,电影上映时间和颁奖时间严重脱节,这种奇葩做法对金鸡奖的公信力恐怕更加有害。

不过金鸡奖的优势在于中国电影的快速进步。从上表也可以看出,2013年之后金鸡奖获奖电影质量明显超出此前,正是由于中国电影数量和质量都在逐步提升,有这个基数在,金鸡奖可以从容挑出最好的电影。

而且金鸡奖也在更加开放包容,从2015年开始,金鸡奖评选范围扩大为所有取得龙标上映的电影,长此以往,金鸡奖的前景更加看好。

再说金像奖。

曾经金像奖可以说是华语电影最有影响力的电影奖项,当然这都建立在香港电影的强盛。

在上世纪8、90年代港片黄金时期。港片畅销日本、韩国以及整个东南亚地区,成龙就是典型代表,他的电影在台湾、日本的票房远远超过香港。

所以可以说那个时候港片就是整个东亚文化圈的最好电影。得益于这种票房强势,香港电影金像奖的含金量非常高,甚至可以说金像奖就是东亚文化圈的奥斯卡。

但是金像奖随着港片的没落,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这个话题我以前写过2篇专门论述过,《新生代断层,香港金像奖还有没有未来?》,这里就不多展开了。

简单地说,金像奖现在是越来越抱残守缺,它评选范围只针对香港电影,需要符合下列3个条件条件中的两项: 1、导演须是持有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证的香港居民; 2、出品公司须有一间为香港合法注册公司; 3、影片最少有六个工作项目的工作人员为香港居民,以十六个工作项目计算:监制、编剧、男主角、女主角、男配角、女配角、新演员、摄影、动作设计、美术指导、服装造型、剪接、原创电影音乐、原创电影歌曲、音响效果及视觉效果。

再这样搞下去,金像奖是死路一条,所以现在的金像奖基本上就是个笑话。

然后是金马奖。

金马奖是三个奖项中历史最悠久的。创办于1961年,当然早期金马奖基本没法看,完全是台湾国民党当局官方意志的体现。

后来台湾岛内电影实在是数量太少,金马奖在80年代以后基本成为了金像奖第二,甚至可以说是金像奖的补充。大批没法在金像奖上获奖的电影和电影人在金马奖上圆梦。最典型的就是成龙,他一直没有拿到过金像奖影帝,但是92、93年在金马奖上实现了连庄。

500

金马奖的口味也一直在变化,8、90年代金马奖比较青睐票房成绩突出同时具有艺术水准的电影,但21世纪后金马奖逐渐将焦点聚集在了文艺片。最近10年来金马奖以推荐文艺片为主打,甚至比较排斥高票房电影,越是小众电影越容易获奖。

现在的金马奖评选条件中不设地域限制、评选对象面向所有华语电影和华语影人的奖项。只要是华语片都可以,比如柯震东主演的电影《再见瓦城》就是缅甸人拍摄的反映缅甸华侨的电影,照样入选了金马奖提名。

所以要说起目前的华语三金,金像奖是完全没法提了,金鸡奖和金马奖形成了某种互补。金马奖偏好小众文艺电影,金鸡奖则是在商业和艺术方面尽量平衡,这两者目前含金量都较高。

但是金马奖和金鸡奖也都有各自问题,金马奖太过于小众,金鸡奖除了上文说到的2年一次,颁奖地点也一直在变,这让奖项显得不够稳定。

中国电影已经是全球第二大市场,在稳定市场的培育下,中国电影未来会涌现越来越多的优秀电影。比如今年的《红海行动》、《我不是药神》就是商业价值和艺术水准兼顾的典范,引发了广泛的社会讨论,这样的优秀电影越来越多,值得最高水准的电影奖项加以表彰。

毕竟电影节的影响力完全建立在大量优秀电影的基础之上,未来中国肯定会出现一个权威性和影响力兼具的电影节。至于这个电影节是哪一个,其实金鸡、金像和金马都有机会,就看它们未来如何进一步变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