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是东汉末年“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 历史 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曹操凭此战成千古名,并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绍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拉开了序幕。
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在此展开战略决战。
正当双方僵持不下时,谋士许攸临阵弃袁绍而投曹操,献计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今河南封丘西),继而击溃袁军主力,取得了官渡之战胜利。
官渡之战,两军在黄河边相持一年多,发生了不少惊心动魄的故事,任何一个细节处理不当,战争的天平便会发生倾斜,谁胜谁负还真不好说。
袁绍失败,有太多的必然因素。
曹操胜利,有太多的偶然因素。
然则,必然中夹杂着偶然,偶然中印证着必然。
历史 学家们总结了太多宝贵的经验和惨痛的教训,都点评得非常精彩。
然则海宸以为,袁绍之败 败于两人,一个太一本正经,一个老不正经 !
识人用人 控人 ,是战略家、指挥员的看家本领。
袁绍的产业能做到那么大,按理应该有过人的识人用人控人本领。
实则不然,在大机关长大的他,带兵打仗依然是公子哥做派,只顾自己的感觉,一切跟着感觉走。
许攸字子远,年轻时与袁绍、曹操交好。
一个从小玩到大的人,应该是非常了解才对。
袁术的评价是:“许子远凶淫之人,性行不纯。”
荀彧的点评是:“许攸贪而不治。”
罗贯中总结到:“堪笑南阳一许攸,欲凭胸次傲王侯。不思曹操如熊虎,犹道吾才得冀州。”
总而言之,许攸是个凶、淫、不纯、贪而不治,心高气傲却目光短浅,十足的狂徒,是小人得志式的狂徒。
与祢衡、孔融和杨修的狂从本质上来说是不同的,他只关注眼前的利益,绝对不会考虑长远,从一而终对他来说只是个笑话。
直白点说,这货老不正经,是个有才无德的投机分子。
对于这种人,能用则小心使用,不能用则绝对不能放过他。
这个道理,曹操稍微想一下就懂,更知道怎么做。
袁绍却总是后知后觉,什么事儿等他明白过来的时候已经晚了。
许攸原本是袁绍的谋士,在袁绍攻打公孙瓒,兼并幽州,拥有冀州等四州之地,成为北方最强盛的诸侯过程中有功,被袁绍当作最为重要的谋士之一。
官渡之战,许攸向袁绍献计:
“曹操兵少,必然会集中全力来抵抗,许都的守卫就一定空虚。
如果派出一支轻骑兵突袭许都,就可以将许都攻陷。
假如他没有马上溃散,也能使他首尾不能兼顾,疲于奔命,这样就可以将曹操击败。”
这是条避实击虚的毒计,如果此计得以实施,后面就没有曹操什么事儿了。
这么好的计谋偏偏出自许攸之口,拥有重兵的袁绍怎么会采纳呢?
在袁绍看来,打败曹操只是个时间问题,根本不需要费那么大周折。
这对袁绍来说非常的遗憾,对曹操来说则是非常的幸运。
恰恰此时,许攸的家人给袁氏集团出了道的考题,检验袁氏综合管理水平。
他家里居然有人犯法了,留守邺城的审配将其家人逮捕下狱。
这个审配兄也太一本正经了,重要领导的家人犯点错,教育一下就算了嘛,二话不说就抓人。
也怪袁绍只顾得打仗,政治教育抓得太少,没有教干部们树立前线后方一盘棋的思想。
许攸在前线指挥打仗,掌握着袁氏集团的核心命脉——具体的兵力部署,你审配怎么能动他的人啊?
哪怕你请示一下袁绍,或者叫袁绍想办法稳住许攸也行啊,擅作主张,不防不备,酿成大错。
我们做事情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并不是喊喊口号做做样子,而是一定要贯彻落实到行动中。
审配太一本正经,原则性有余,灵活性不足。
许攸知道后很生气,后果万分严重。
这货原本就老不正经,前面绞尽脑汁给你袁绍出了条神计,你袁绍不采纳也就算了,居然还叫人打起我家人的主意,再弄下去,我的老命岂不难保了?
此地不留爷,想留爷的外面排着队呢。
不正经的人,想法自然不会正经。
这货也不去找袁绍论理,让袁绍下令放了家人就是,一句也不说就投奔了曹操。
还有,袁绍作为统帅,审配在后方抓了许攸家人的事儿,他不可能不知道,居然没有及时表态,这让许攸更加伤心绝望。
原本是小问题,可是在非常时期却被无限放大,袁绍和许攸都没有按常理出牌。
袁绍是敏感期不敏感,许攸则完全是小人之心而导致敏感过度——他原本就是个有才无德的小人,千万不要指望他会识大体顾大局。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许攸向曹操指出袁绍集团命脉之所在。
曹操亲率五千精锐骑兵突袭乌巢,烧毁了袁绍的粮仓,袁绍果然失败渡河逃走。
这么说来,审配在敏感时间太一本正经了,最终导致袁绍官渡战败。
至于这种一本正经的背后,隐藏着多少利益纠葛?海宸卖个关子,以后再分解。
是否可以这么说, 袁绍官渡之战,成亦审配,败亦审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