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幽默笑话 - 社会心理学第9章——偏见:不喜欢他人

社会心理学第9章——偏见:不喜欢他人

首先我想说,人员不多的学习小组通过腾讯会议进行讨论,这种学习方式真的太好了,就比如第9章,我之前并没有阅读,可是在听大家讨论的过程当中,我很快抓住了这一章的重点,并且对某些细节产生了比较深刻的感受,短短一个半小时,收获不少。

首先先来确定三个概念:偏见、刻板印象、歧视。

偏见是先入为主的负面态度。强调的是负面态度。比如我们认为某人不好,这就是偏见。

刻板印象是有关其他群体的信念,可能准确也可能不准确或者过度概括,但是它是基于事实核心的。也就是说刻板印象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比如。在很多人的眼中,东北人是有暴力倾向的,东北的女人不管家庭情况怎么样,身上总是要有一件上万皮草的;我们总觉得山东人是憨厚的、开朗的、热情的,这些都是刻板印象。

歧视是不合理的负面行为。强调的是行为。

举个例子,教室里有一个小女孩,长得胖胖的矮矮的,还有点丑,说话声音很小,脚上穿着一双9块钱的小布鞋,很多同学不愿意跟这个女孩做同桌,瞧不起这个女孩,觉得她太弱了,这就是偏见。有的人看这个女孩的衣着打扮,就觉得这个小女孩家里会很穷,有可能爸爸妈妈常年生病,这就是刻板印象。还有的一些男孩子就会偶尔的去敲这个女孩的头,笑话她,甚至是掐她,这就是歧视。

可是当有一天放学的时候,大家发现她钻进了一辆豪华轿车,一了解才知道人家爸妈是搞房地产的,之所以打扮成这样,只是顾不上照顾她而已,很多同学改变了对她的态度,也不敢欺负她了。

我们身边存在很多的偏见,公开形式的偏见,例如种族偏见。微妙形式的偏见,例如进行一场比赛,你的服装得体与不得体两种情况就会给评委造成偏见,从而影响最终成绩。

而性别偏见就更加明显了,重男轻女几乎全世界都存在。比如,在英语的称呼中,女人结婚后要跟着丈夫姓,被称为***夫人,而不是女士或者是小姐了。而男人从来没有结婚后跟随女人姓的习惯。哪怕古代偶尔有赘婿,也往往被村里人瞧不起。

人类为什么会有偏见呢?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不平等。不平等的地位滋生偏见

2 社会化。家庭社会化对儿童偏见有影响,这往往与母亲对他们的教育有关。

3 社会制度的支持。比如去银行贷款,他们针对事业单位的职工提出了很多优惠政策,这也是一种偏见。

而偏见还有更深刻的动机根源。

1 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

当我们遭遇挫折的原因令人胆怯或者尚未可知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转移我们的敌对方向,这就是替代性攻击。

2社会同一性理论:感觉自己比他人优越。

人类有迷之自信,总觉得自己要优于旁人,即使很普通的群体成员身份,也会使人们喜欢自己的群体优胜于喜欢其他群体。

偏见还有认知根源。

偏见中的刻板印象,成为我们思维的副产品。首先将人分门别类的做法,夸大了群体内部的一致性和群体之间的差异性。其次,两个独特事件的发生有助于建立人与行为之间的虚假相关,将他人的行为归结于内在品质,会导致群体服务偏差,将外群体成员的消极行为归结于他们的天性,对他们的积极行为的闪烁其词。

偏见的后果是什么呢?

1 预先判断引导我们的注意和记忆,预先判断还能引导我们对事件的解释,这充分说明了我们活在了大脑的世界当中,这个世界不是真实的世界,只是我们扭曲了的注意和记忆,对事件的解释而已。

2 歧视的影响,自我实现的预言。

社会信念是能够自我验证的,具体可以了解“心像事成”和“墨菲定律”。

3 刻板印象威胁。

当我们与一个高个子的、年轻的选手在一起玩篮球时,我们常常怀疑他们太强大,否认自己的能力,这将削弱我们的自信心影响表现,这就是刻板印象威胁。刻板印象威胁是通过三种方式来破坏表现的,一是压力,二是自我监控,三是抑制不需要的思维与情绪。

例如:当我们发现对方很强大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有压力,增加与情绪加工有关的脑区活动;担心犯错就会影响注意力的集中;而调整思维势必消耗一个人的认知资源,并且干扰到他的工作记忆。

下面我来说一下读这一章感受最深刻的一个地方:社会同一性理论——感觉自己比他人优越。

特纳提出了社会同一性理论。特纳与塔杰菲尔观察到以下现象:

1我们归类。在表述某人的事情时,我们往往会给这些人贴上标签;

2 我们认同。将自己与特定的群体联系起来,并以此获得自尊。

3 我们比较。我们将自己的群体与其他群体进行比较,并且偏爱自己的群体。

个人同一性与社会同一性,***同培育自尊。

从上图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自尊是通过两个方面来发展的,一个是个人同一性,第二个是社会同一性,而个人同一性是通过个人的成就与自我服务偏差来发展,社会统一性是通过群体成就和内群体偏差来发展。

一、自我服务偏差

个体倾向于以有利于自身的方式来进行自我直觉。人们总是善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自己的努力,智慧和能力的结果,而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运气不好,没准备好等,这种现象我们统称为“自我服务偏差”。

二、内群体偏差

以群体的方式来描述你是谁比如你的宗教种族性别所学专业,这样也意味着描述你不是谁,我们属于这个圈子自然就排除了另外的圈子。

一个孩子为什么自尊不强呢?不管别人怎么鼓励他,总是感觉烂泥扶不上墙,可能就跟自我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有关。如果一个孩子打心底觉得自己并不优秀,觉得自己无能,得不到身边人的认可,觉得自己就是别人的累赘,这个人的个人成就就是弱的,而他自我服务偏差功能又特别弱,总是认为糟糕的事情是自己造成的,好的事情是别人的功劳,这个人的自尊自然是弱到极点。

可是这个人总要生活下去呀,怎么办呢?这个时候他就寻找社会同一性,找到一个群体,在群体当中感受到成就感。比如找到一个叛逆性很强的组织,在这个组织里他感受到荣耀与尊严,感受到宽容与接纳,感觉自己很快乐,而它的内群体偏差又发展的很好,觉得自己就是这个组织的一部分,这时候他也可以发展出自己的自尊。

课本中有一句话说,如果缺乏积极的个人同一性,人们往往会通过认同某一群体来获得自尊,因此很多年轻人通过加入帮派的寻找自豪感、权利、安全感和同一性,当人们的个人同一性和社会同一性融合到一起,自我与群体的边界变得模糊时,他们会更加愿意为组织而战,甚至为组织牺牲。

以上这些文字,值得那些愿意往外跑的孩子家长深思,是什么让孩子的自我同一性得不到发展,只能转向外部的群体呢?恐怕答案是很明确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