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神传》中有这样一段话:“ 信念 真的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它能让软弱的人变得坚强,胆小的人变得强大,就连天道都会对它格外的关照,在崎岖的命运道路上,为拥有它的人开一扇后门,给他们留下一个名叫奇迹的希望。”
诚哉斯言,人类的信念能够迸发出强大的能量,这种力量能够强大到让所谓的命运都退让,也就因此产生了“人定胜天”的神奇现象。
竺可桢就是凭借着自己坚定不移的信念和努力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他打破了胡适的短命预言,一下子活到了近百岁。
但是人生总是不会全然顺应着人们的期待,虽然在寿命上占据了优势,竺可桢也没能逃过命运的捉弄, 仅仅半个月之内,接连丧妻失子的不幸便接踵而至。
1890年春天的一个下午,竺可桢在全家人的期待下来到了这个美丽的世界。
他的家坐落在浙江绍兴虞东关镇,父亲经营着一个粮铺。因为是必需品生意,竺可桢的父亲又在商业上颇有造诣,家里也算的上是富裕。
作为家里的最小的孩子,竺可桢一出生便备受疼爱。竺可桢五岁时,父母为了培养他就将他送入了 私塾 。
人生的道路漫长,注定不会是一路平坦。在竺可桢读小学生涯的最后一年里,他家的境况一落千丈,由于父亲的粮店经营不善, 竺家一夜之间从原本的富庶有加变成了负债累累。
经济的支持无论何时都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家道中落,竺可桢的求学之路也变的坎坷重重,幸亏恩师雪中送炭,竺可桢这才得以继续学业。
明白学习机会来之不易的竺可桢开始了更加刻苦努力的学习 ,即使是后来漂泊在上海求学时期,他也能够完美的将孤独和思念藏在心底,擦干眼泪后继续埋头苦读。
功夫不负有心人,竺可桢数年如一日的呕心沥血并没有付之东流,他凭借着优异的成绩成功进入了上海复旦公学。自律且上进的学习态度让竺可桢在优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后来他优异的成绩成了他美国留学的敲门砖。
在前往美国的游轮上, 竺可桢遇见了昔日的同班同学胡适。 也许是出于幽默,胡适又一次提到了当年的笑话, 直接问竺可桢为何还没有死。
原来当年在学堂学习时,竺可桢的身体素质就不是很好,好友胡适为了刺激他锻炼身体就 说出了“竺可桢一定活不过20岁”的言论。
不满于友人的恶意调侃,竺可桢怀着“不蒸馒头争口气”的念头开始了拼命锻炼,他的身体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强壮起来。
老友相聚,必然会有无数的回忆涌上心头。 高兴之余,两人又设下了一个赌局。 胡适说如果竺可桢能够活到六十岁,他便在竺可桢的寿宴上直接给他叩头。
得了胡适这番话,竺可桢锻炼身体的动力更加充足了。 从那次相遇以后,竺可桢便开始了高度自律的健身生涯 ,无论是游泳、体操还是太极拳,只要是对身体有好处,他就会毫不犹豫的锻炼。
信念的力量是强大的,凭借着过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竺可桢的运动锻炼一坚持就是几十年。 “没有一滴汗水会白白流淌”,日复一日的运动锻炼让竺可桢受益匪浅 ,他的身体开始变得强健,他的意志也在潜移默化中变得更加坚强。
健康 的体魄为竺可桢的长寿打下了坚实的身体条件基础,他打赢了当年的赌约, 成功活过了60岁 ,并且超额完成任务,一直活到了耄耋之年。
美国的留学经历开阔了竺可桢的眼界,他深刻认识到农业的发展与气象密切相关。 为了更好的掌握气象学知识,他在大学毕业后就进入了哈佛大学深造 ,学习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气象知识。
在国外学成之后竺可桢立即踏上了归国的航船,想要用自己学到的满腹知识去为祖国做贡献。
归国后的竺可桢渴望将自己在国外学到的先进知识传授给更多人, 于是他依然投身教育事业 ,在大学里做地理学和气象学的讲师。
后来,为了更好地推动我国气象专业的发展, 竺可桢主持修建了气象测候站, 这一举动将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又拉近了一点。
1928年,竺可桢凭借着出色的工作能力和丰富的专业知识成为了 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的所长 。他就职后工作上一丝不苟,总是兢兢业业, 还培养了一大批气象专业的人才, 这为我国气象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虽然在气象研究所的工作成绩突出,可竺可桢还是更加喜欢教育,于是在1936年, 他出任了浙江大学的校长 , 浙江大学也在他的领导下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人生在世,不如意之事常常十有八九, 可在竺可桢的身上,这种不如意将苦难的本性发挥到了极致。 在抗战时期,局势的动荡让竺可桢不得不带领浙大师生进行向西部迁移的工作。
因为路途遥远,又加之交通不便,他们耗费了整整两年多的时间才抵达了目的地。为了对浙江大学的师生负责,竺可桢将心思全部放在了西迁事宜上,以至于他根本无暇顾及自己的家人, 这正是因为如此,他留下了终生遗憾。
在第三次迁校前,竺可桢的妻子和儿子不幸染上了疟疾, 可是这时远在千里之外的竺可桢还在为了准备迁校事宜而忙碌。
虽然 妻子和孩子病危 ,竺可桢却因为肩上的重担而抽不出身去照顾,直到自己的儿子死亡他也没能见到最后一面。看似仅仅半个月的时间,竺可桢却接连经历了两次与至亲生离死别的撕心裂肺的痛苦。
虽然悲痛欲绝,可是竺可桢深知自己还有使命没有完成,于是他强忍悲伤,振作起来之后又立即投身到教育事业中去了。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竺可桢对于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又何尝不是满怀深情 ,可是家国大义摆在他的面前,他的职责必须由他自己完成。
而这份担子,竺可桢从不曾放下,一直到1974年2月7日,84岁的他,年迈的身体再也扛不起这份责任时,他才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