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幽默笑话 - 让与争分别是指什么?

让与争分别是指什么?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礼让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春秋之时,晋楚发生战争,晋文公为报当年礼遇之恩,晋军主动退避三舍,一舍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楚国以为是晋国软弱可欺,乘势追击。退让换来了诸侯道义上的支持和晋国军民同心,最终晋国取得全胜。

礼让的实质是适当妥协。“妥协”一词在人们工作生活中经常遇到、用到,而且在很多场合是以贬义的形式出现的。通常人们把它当作软弱可欺、无立场、无原则的代名词。其实,这是对它的误解,《现代汉语词典》中就将其解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

妥协是一种生活艺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相互之间的联系盘根错节、关系错综复杂。正确处理彼此之间的矛盾能够缓解紧张气氛,避免无端消耗,而错误处理彼此之间的矛盾则可能导致矛盾升级,关系恶化。成功地运用妥协的手段不失为解决矛盾的一条佳径。

家庭生活中繁杂琐事很多,夫妻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父母子女之间磕磕碰碰、争争吵吵在所难免,以相互体谅的方式看待之、处理之,则心情和畅、家庭和睦、生活和美;而矛盾双方针锋相对、互不妥协,则心情不畅、家庭不睦、生活不美。生活需要妥协,妥协更强调从对方角度出发看待问题,积极换位思考,正确认识问题,主动作出合理让步,为矛盾的化解创造有利条件。妥协其实是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的一剂润滑剂。

社会就像一张网,错综复杂,在与人的交往中,难免与人产生误会或摩擦,我们是选择锱铢必较、睚眦必报,还是选择礼让三分、笑泯恩仇呢?善待恩怨,学会尊重你不喜欢的人,我们会发现不仅少了一份怨恨,多了一份快乐,甚至还会赢得更多的尊重,收获更多的友谊。清康熙时期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老家亲属因为盖房子争地皮的事情,与隔壁叶家发生了冲突。张老夫人便写信要儿子出面干预,张英从京城往老家安徽桐城寄了一封信,信中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看后,主动退让了三尺,叶家一看,人家风度如此之高,也羞愧不已,同样退了三尺。作为桐城一景的六尺巷至今仍在向人们告诫着:让是一种美德。

妥协还是一种处世哲学。与积极介入、强势主导相比,妥协是一种处世哲学,超然于局外,脱俗于世风,它讲求和而不同,追求的是一种和谐之美。我国著名作家沈从文,他一生坎坷,历经磨难。如果大家到他的故乡湘西凤凰去,可以看到他的墓碑,设计得非常有趣。这是一块天然的石头,正如从文先生的质朴。墓碑的正面刻有16个字:“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能认识人。”反面也刻有16个字:“不折不从,星斗其文,亦慈亦让,赤子其人。”这背面的16个字,是美国汉学家张充和写的挽词,如果把每句话的最后一个字连起来读,就是“从文让人”。“让人”,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智慧。王蒙、余秋雨等人物的作品中,也一以贯之地流露出这种人生智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正是这种让人,成就了他们自己。

妥协说到底是一种雅量。这是包容一切、兼收并蓄的胸怀。有一种说法叫“感谢对手”。其实,感谢不一定必要,但重视却是必要的。对手说的某些话,说的某些事,是不是那么回事,对手都是专捡你的软肋在攻击,他在为你找弱点,当你把这些问题都弥补过来的时候,你就在发展,你就在成长。

妥协是有限度的。鲁迅曾在他的文章里讲过豪猪的哲学。冬天里豪猪挤在一起用身体取暖,但豪猪浑身是刺,靠近了就要刺得对方难受。于是在不断的磨合中,它们就找到了彼此接受的适当距离,既能够互相取暖,又不至于互相伤害。这其实是一种互谅互让的哲学,以“互利***赢”为目标,以“互不伤害”为前提,以“彼此接受”为原则。比如,五个人晚上准备一起去吃饭,有的想吃火锅,有的想吃中餐,有的想吃小吃,有的想吃面条,所谓众口难调,我们应该怎么办呢?通常有以下几种解决方式,以职务高,或是威信高的人为准,我们都听他的;或是以请客的人,或是组织这次饭局的人为准;再或者,以少数服从多数的举手表决来定;当然,也有可能因为达不成一致意见,有些人就不参加这个饭局了,搞成不欢而散。这个时候,就需要一点“糊涂哲学”,吃饭问题不是什么大问题,吃啥都是吃,根据当时的情况灵活确定,随便一点,将就一点,妥协一点,没什么大不了的事,尽量不要搞得不欢而散。

所谓“当仁不让”,原则问题不能妥协,不能让步。当年,素有“铁娘子”之称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邓小平谈判香港回归的问题。小平同志斩钉截铁地说:“主权问题是不可以谈的。”谈的,只是回归的具体细节问题。后来,大体是按小平同志的意思来办的。

与“让”相对的,是“争”。这个世界充满了竞争。有合作就有竞争。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而且竞争越来越激烈。国与国之间,讲综合国力的竞争;公司与公司之间,讲商业竞争。人与人之间,也有一个竞争的问题。从小到大,什么都要竞争。从求学到升学,从学校到工作,从个人到单位,从商战到科研,无不充满了竞争。一个社会也好,一个团体也好,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垄断就没有竞争,“大锅饭”也没有竞争,可结果呢?垄断和“大锅饭”,都是社会进步的绊脚石。何况,你不与人争,人却要与你争,你不想争,未必就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所以,我们还是有必要树立正确的竞争观,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这个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找到适合自己的立足之地。

其一,要敢于竞争。说到竞争,我想起一个成语叫“争先恐后”。这个成语很有意思,现在是奋勇向前、害怕落后的意思,但最早却不是这个意思。晋国的著名车把式王子期与赵襄子赛车,赵襄子老是赛不赢,便责备王子期没有诚意搞技术转让。王子期回答说驾车要注意马,而您老光盯着我。“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夫诱道争远,非先则后也,而先后心皆在于臣,上何以调于马?”是啊,您老盯人不盯马,管人不管马,对赛事中必然出现的先先后后的变化情况缺乏心理承受力,患得患失,计较名次,非欲压倒对手不可,越是这样越不能调理好马,不就越跑越不快了吗?可见,“争先恐后”的原意是指患得患失的浮躁情绪,含有贬义。对我们来说,还是要像“争先恐后”的现在意思那样,不甘落后,奋发有为。其实,竞争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提高能力素质的过程。即使输了,也是有收获的。而且,我们要尽量与高手过招。我曾有过这样的感觉,百米赛跑时,如果和跑得很快的人分在一组,即使跑不过他们,自己的成绩也是不错的;如果和跑得很慢的人分在一组,即使是小组第一,成绩也不怎么样。所以,要想提高自己的成绩,还是要以高手为对手。

其二,不作无谓之争。这是一种没意思的竞争,当然也是一种必败的竞争。我们都熟悉龟兔赛跑的故事。事实上,当兔子决定与乌龟赛跑时,它就已经输了。大人去和小孩子打架,打赢了也没人说你好,如果打输了呢,更让人笑话。寓言中,老虎不接受老鼠的挑战,就是这个道理。余秋雨在《小人》一文中也曾有过精辟的论述。有一则笑话,也很能说明问题。说的是大诗人歌德在公园里散步,与一位批评家在一条仅能容一人通过的小路上相遇。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歌德笑着退到路边说:“我恰恰相反,请先生先走。”

其三,要通过正当的途径竞争。《孙子兵法》说:“以正合,以奇胜。”“正合”是“奇胜”的前提,否则就是违规、越轨。也就是说,出点“奇招”“怪招”是可以理解的,但一切都要在规则允许的范围之内行动,至少你不能违背“反不正当竞争法”吧?比如考试,你就要凭自己的真才实学,如果作弊,那就要出问题。强胜弱败是战争的基本规律,也是竞争的不二规律,心存侥幸是不行的。曾国藩创立湘军与太平军作战,最终他打赢了。靠什么呢?靠他的坚忍,他打的是“呆仗”,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扎硬寨,打死仗”,咬着就不松口,围着就不松手,打安庆是这样,打“天京”也是这样。所以,关键是提高素质,把自己搞强大,慢一点无所谓,胜利终归是自己的。我羡慕武侠小说中“华山论剑”式的挑战与应战,那样的对手,无论输赢,都让人心服。歪门邪道的东西,也许短期内看着好,但终不是长久之计。武侠小说里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正派武功来得慢,循序渐进,容易达到较高的层次;邪派武功来得快,来得猛,但长此以往,就容易“走火入魔”。所以,还是那句老话:“邪不胜正。”

应该说,让和争都是人与人之间的正常现象。没有礼让,世间会缺少温情,社会会缺少和谐;没有了竞争,国家民族就没有了活力,社会进步就失去了动力。但是,让于当让之时,争于当争之际,让止于礼,争合于道,礼让和竞争都应有一个合于道德和法制的规则和尺度。让与争离开了必要的规则和尺度,那么,让,只能是虚伪甚至阴险,而争,只能是只问目的,不择手段。这两者,都是需要我们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