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幽默笑话 - 顾协文言文

顾协文言文

1. 《梁书》列传第二十四顾协传译文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郡闻喜县人。出生时母亲就亡故了,被祖母抚养。他年少时喜欢学习,善写文章。担任诸暨县令,在任期间不乱用刑罚,老百姓发生争执,就给他们讲明道理,因而深得百姓的称颂和喜爱,辖境之内没有官司诉讼。

先前,子野曾祖父裴松之,宋元嘉年间受皇帝之命续修何承天未写完的宋史,没有来得及写完就去世了,子野常想继续完成祖先遗业。到了齐武帝永明末年,沈约所修撰的《宋书》已经完成,子野更改删简修成《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颇为中肯,沈约看到了子野的著作感叹地说:“我不及他啊。”吏部尚书徐勉将他的情况上奏梁武帝,任命他为著作郎,执掌修订国史兼记录武帝的言行。

梁武帝普通七年,武帝兴师北伐,命子野作讨伐魏的檄文,子野受诏之后,一挥而就。武帝看着子野说:“他的外表虽然单薄瘦弱,他的文章却气势豪壮。”接着又令子野作文晓喻魏相元叉。当夜受命,子野认为可以等到第二天早晨才上奏,就没有动笔。到了五更时分,皇上下诏催子野快速奏上。子野这才慢慢起身,提笔为文,拂晓时就已写成。上奏之后,武帝深为赞许。有人问他写文章快速的原因,子野回答说:“别人的文章是用手写成的,唯独我的文章是用心写成的。”

子野在皇宫十多年,沉静寡欲以自守,对皇上不曾有过什么要求。子野的外祖母家和表兄弟都非常贫困,子野就把自己的俸禄全部供给他们。家中没有住房,就借了两亩官家之地,修了几间茅屋,妻子儿女长期苦于饥寒,子野唯以教诲为本,(而不从物质上满足他们)孩子、侄儿都非常敬畏子野,像对待严父一样来侍奉他,听他的教导。

2. 顾协字正礼 吴郡吴人也文言文阅读

顾协字正礼,吴郡吴人,晋司空和六世孙也。

幼孤,随母养于外氏。外从祖右光禄大夫张永尝携内外孙侄游虎丘山。

协年数岁,永抚之曰:“儿欲何戏?”协曰:“儿正欲枕石漱流。”永叹息曰:“顾氏兴于此子。”

及长好学,以精力称。 初为扬州议曹从事,举秀才。

尚书令沈约览其策而叹曰:“江左以来,未有斯作。”为兼廷尉正。

太尉临川王闻其名,召掌书记,仍侍西丰侯正德读。正德为巴西、梓潼郡,协除所部新安令。

未至县遭母忧,刺史始兴王厚资遣之。送丧还,于峡江遇风,同旅皆漂溺,唯协一舫触石得泊焉。

咸谓精诚所致。张率尝荐之于帝,问协年,率言三十有五。

帝曰:“北方高凉,四十强仕,南方卑湿,三十已衰。如协便为已老,但其事亲孝,与友信,亦不可遗于草泽。

卿便称敕唤出。”于是以协为兼太学博士。

累迁湘东王参军,兼记室,鸿胪卿,员外散骑常侍。 大同八年,卒,时年七十三。

高祖悼惜之,手诏曰:“员外散骑常侍、鸿胪卿、兼中书通事舍人顾协,廉洁自居,白首不衰,久在省闼,内外称善。奄然殒丧,恻怛之怀,不能已已。

傍无近亲,弥足哀者。大殓既毕,即送其丧柩还乡,并营冢椁,并皆资给,悉使周办。

可赠散骑常侍。谥曰温子。”

协少清介,有志操,初为廷尉正,冬服单薄,寺卿蔡法度欲解襦与之,惮其清严,不敢发口,谓人曰:“我愿解身上襦与顾郎,顾郎难衣食者。”竟不敢以遗之。

及为舍人,同官者皆润屋,协在省十六载,器服饮食不改于常。有门生始来事协,知其廉洁,不敢厚饷,止送钱二千,协发怒,杖二十,因此事者绝于馈遗。

自丁艰忧,遂终身布衣蔬食。少时将娉舅息女,未成昏而协母亡,免丧后不复娶。

年六十余,此女犹未他适,协义而迎之。晚虽判合,卒无胤嗣。

协博极群书,于文字及禽兽草木尤称精详,撰异姓苑五卷,琐语十卷,文集十卷,并行于世。 (《南史·列传第五十二》,有删改)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幼孤,随母养于外氏。

孤:幼时失去父亲 B.即送其丧柩还乡,并营冢椁 营:建造 C.自丁艰忧,遂终身布衣蔬食 丁:遭逢 D.年六十余,此女犹未他适 适:适合 6.下列 句子中,全部表现顾协“清介、有志操”的一组是(3分) ①及长好学,以精力称 ②江左以来,未有斯作 ③惮其清严,不敢发口 ④协发怒,杖二十 ⑤廉洁自居,白首不衰 ⑥协博极群书,于文字及禽兽草木尤称精详 A.135 B126 C. 345 D. 246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顾协刚出来做官时,担任扬州议曹从事,被推举为秀才。尚书令沈约很欣赏他的才干,就让他兼任廷尉正, 并召他为掌书记,继续陪西丰侯正德读书论学。

B. 张率曾经在皇帝面前推荐顾协,皇帝认为顾协年龄偏大,但顾协毕竟是个人才,不应该被埋没,就让张率以朝廷的命令征召顾协入朝为官。 C. 顾协年轻时清正耿直,有志向节操,担任廷尉正时,冬天衣服单薄,寺卿蔡法度想要解开自己的衣服给他,但怕他清廉严正,但最终也没敢给他。

D. 顾协年轻时打算娶舅舅的亲生女儿,尚未成婚顾协的母亲就去世了,守丧期满以后就不再婚娶。顾协到了晚年才娶了她,但没有留下后代。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北方高凉,四十强仕,南方 卑湿,三十已衰。

(3分) 译文: (2)奄然殒丧,恻怛之怀 ,不能已已。 (3分) 译文: (3)及为舍人,同官者皆润屋,协在省十六载,器服饮食不改于常。

(4分) 译文: 5.(3分)D(适:女子出嫁) 6.(3分)C(1表现其好学,2表现其有才,3从侧面表现其“清介、有志操”,4直接表现其 “清介、有志操”,5借皇帝的褒扬侧面表现其“清介、有志操”,6表现其才学广博) 7.(3分)A(“尚书令沈很欣赏他的才干,就让他兼任廷尉正,并召他为掌书记”错,应是“太尉临川王听说他的名声后,征召他担任掌书记”) 8.(10分)(1)北方地势高气候凉,人到四十岁正是年富力强适宜为官的时候;南方地势低而气候潮湿,人到三十岁就已经衰弱了。(3分,“高凉”、“卑”、“仕”各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 (2)现在突然去世,令人悲痛不已。

(3分,“奄然”、“恻怛”、“已已”各1分,句子不通顺酌情扣分)(已,休止。迭用以加重语气。)

(3)等到顾协做了舍人,同官的人皆都起造华屋,而顾协在朝廷官署十六年,用的、穿的、吃的、喝的都和平常没有两样。(4分,“及”、“润屋”、“不改于常”各1分,语句通顺1分。)

顾协字正礼,吴郡吴县人,是晋朝司空顾和第六代孙。幼时丧父,随母亲寄养在外祖父母家。

外祖父的亲兄弟的儿子右光禄大夫张永曾经带着内外孙侄游虎丘山。顾协当时才几岁,张永抚摸着他说:“孩子,你想玩什么?”顾协说:“我就想枕石而卧,让流水来荡涤我。”

张永听了感叹着说:“顾家将从这个孩子起走向兴盛。”等到顾协长大后,他非常好学,以专心竭力见称。

刚出来做官时,顾协担任扬州议曹从事,被推举为秀才。尚书令沈约看了他写的策后感叹说:“至从迁到江南以来,还从来没有见过这样好的作品。”

就让他兼任廷尉正。太尉临川王听。

3. 《梁书》列传第二十四顾协传译文梁书列传二十四顾协,字正礼,吴郡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郡闻喜县人.出生时母亲就亡故了,被祖母抚养.他年少时喜欢学习,善写文章.担任诸暨县令,在任期间不乱用刑罚,老百姓发生争执,就给他们讲明道理,因而深得百姓的称颂和喜爱,辖境之内没有官司诉讼. 先前,子野曾祖父裴松之,宋元嘉年间受皇帝之命续修何承天未写完的宋史,没有来得及写完就去世了,子野常想继续完成祖先遗业.到了齐武帝永明末年,沈约所修撰的《宋书》已经完成,子野更改删简修成《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颇为中肯,沈约看到了子野的著作感叹地说:“我不及他啊.”吏部尚书徐勉将他的情况上奏梁武帝,任命他为著作郎,执掌修订国史兼记录武帝的言行. 梁武帝普通七年,武帝兴师北伐,命子野作讨伐魏的檄文,子野受诏之后,一挥而就.武帝看着子野说:“他的外表虽然单薄瘦弱,他的文章却气势豪壮.”接着又令子野作文晓喻魏相元叉.当夜受命,子野认为可以等到第二天早晨才上奏,就没有动笔.到了五更时分,皇上下诏催子野快速奏上.子野这才慢慢起身,提笔为文,拂晓时就已写成.上奏之后,武帝深为赞许.有人问他写文章快速的原因,子野回答说:“别人的文章是用手写成的,唯独我的文章是用心写成的.” 子野在皇宫十多年,沉静寡欲以自守,对皇上不曾有过什么要求.子野的外祖母家和表兄弟都非常贫困,子野就把自己的俸禄全部供给他们.家中没有住房,就借了两亩官家之地,修了几间茅屋,妻子儿女长期苦于饥寒,子野唯以教诲为本,(而不从物质上满足他们)孩子、侄儿都非常敬畏子野,像对待严父一样来侍奉他,听他的教导.。

4. 《梁书》列传第二十四顾协传译文

裴子野,字几原,河东郡闻喜县人。

出生时母亲就亡故了,被祖母抚养。他年少时喜欢学习,善写文章。

担任诸暨县令,在任期间不乱用刑罚,老百姓发生争执,就给他们讲明道理,因而深得百姓的称颂和喜爱,辖境之内没有官司诉讼。 先前,子野曾祖父裴松之,宋元嘉年间受皇帝之命续修何承天未写完的宋史,没有来得及写完就去世了,子野常想继续完成祖先遗业。

到了齐武帝永明末年,沈约所修撰的《宋书》已经完成,子野更改删简修成《宋略》二十卷。其叙事评论颇为中肯,沈约看到了子野的著作感叹地说:“我不及他啊。”

吏部尚书徐勉将他的情况上奏梁武帝,任命他为著作郎,执掌修订国史兼记录武帝的言行。 梁武帝普通七年,武帝兴师北伐,命子野作讨伐魏的檄文,子野受诏之后,一挥而就。

武帝看着子野说:“他的外表虽然单薄瘦弱,他的文章却气势豪壮。”接着又令子野作文晓喻魏相元叉。

当夜受命,子野认为可以等到第二天早晨才上奏,就没有动笔。到了五更时分,皇上下诏催子野快速奏上。

子野这才慢慢起身,提笔为文,拂晓时就已写成。上奏之后,武帝深为赞许。

有人问他写文章快速的原因,子野回答说:“别人的文章是用手写成的,唯独我的文章是用心写成的。” 子野在皇宫十多年,沉静寡欲以自守,对皇上不曾有过什么要求。

子野的外祖母家和表兄弟都非常贫困,子野就把自己的俸禄全部供给他们。家中没有住房,就借了两亩官家之地,修了几间茅屋,妻子儿女长期苦于饥寒,子野唯以教诲为本,(而不从物质上满足他们)孩子、侄儿都非常敬畏子野,像对待严父一样来侍奉他,听他的教导。

5. 文言文鉴赏《新五代史.刘昫传》

刘晌

刘昫,涿州归义人也。昫为人美风仪,与其兄暄、弟皞,皆以好学知名燕、蓟之间。后为定州王处直观察推官。处直为子都所囚,昫兄暄亦为怨家所杀,昫乃避之沧州。唐庄宗即位,拜昫太常博士,以为翰林学士,明宗时,累迁兵部侍郎居职。明宗素重昫而爱其风韵,迁端明殿学士。长兴三年,拜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昫诣中兴殿门谢,是日大祠不坐,?句入谢端明殿。昫自端明殿学士拜相,当时以此为荣。废帝入立,迁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

刘晌,涿州归义人啊。刘晌风度仪,与他的哥哥刘喧、弟弟构,都以好学闻名于燕、蓟一带。后来任定州王处直的观察推官。王处直为儿子王都囚禁,刘晌哥哥刘喧也被仇人杀死,刘晌于是躲避的沧州。唐庄宗即位,拜任刘喇为太常博士,任命为翰林学士,唐明宗时,多次升迁至兵部侍郎任职。明宗一向敬重刘晌而爱他的风韵,为端明殿学士。长兴三年,任命为中书侍郎兼刑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刘晌到中兴殿门道歉,这一天大祭不坐,刘啕进端明殿告谢。刘晌从端明殿学士拜马宰相,当时以此为荣。唐废帝登位,升任吏部尚书、门下侍郎,监修国史。

初,废帝入,问三司使王玫:“帑廪之数几何?”玫言:“其数百万。”及责以赏军而无十一,废帝大怒,罢玫,命昫兼判三司。昫性察,而嫉三司蠹敝尤甚,乃句计文簿,核其虚实,残租积负悉蠲除之。往时吏幸积年之负盖而不发,因以把持州县求贿赂,及昫一切蠲除,民间欢然以为德,而三司吏皆沮怨。先是,冯道与昫为姻家而同为相,道罢,李愚代之。愚素恶道为人,凡事有稽失者,必指以诮昫曰:“此公亲家翁所为也!”昫性少容恕,而愚特刚介,遂相诋诟。相府史吏恶此两人刚直,因***扬言,其事闻,废帝并罢之,以昫为右仆射。是时,三司诸吏提印聚立月华门外,闻宣麻罢昫相,皆欢呼相贺曰:“自此我曹快活矣!”

当初,废帝入,问三司使王玫:“钱库有多少钱?王玫说”:“有数百万。”和责任来犒赏军队也没有十分之一,唐废帝大怒,罢免王玫,命令刘晌兼判三司。刘啕生性观察,而嫉妒三司蛀蚀败坏尤其严重,这句设计文件,核对虚实,残积积负全部免除他们。过去官吏到多年的背盖而不发,因此把持州县索取贿赂,和刘晌一律删除,民间欢喜感恩戴德,而三司的官吏都沮丧怨恨。先是,冯道和刘晌是亲家,同为相,道罢,李愚代替的。我一向讨厌冯道为人,凡有延误的,必定指斥讥诮刘晌说:“这是你的亲家翁干的!”刘啕生性缺少宽容,而我特别刚强耿直,于是相互诋毁。相府官吏忌恨两人刚直,于是***同张扬,这件事听,废帝并取消的,任命刘晌为右仆射。这时,三司官吏们提着官印聚集在月华门外,听说宣麻罢免刘晌相,大家都欢呼庆贺说:“从这里我们快活了!”

昫在相位,不习典故。初,明宗崩,太常卿崔居俭以故事当为礼仪使,居俭辞以祖讳蠡。冯道改居俭秘书监,居俭怏怏失职。中书舍人李详为居俭诰词,有“闻名心惧”之语,昫辄易曰“有耻且格”。居俭诉曰:“名讳有令式,予何罪也?” 当时闻者皆传以为笑。及为仆射,入朝遇雨,移班廊下,御史台吏引仆射立中丞御史下,昫诘吏以故事,自宰相至台省皆不能知。是时,冯道罢相为司空。自隋、唐以来,三公无职事,不特置,及道为司空,问有司班次,亦皆不能知,由是不入朝堂,俟台官、两省入而后入,宰相出则随而出。至昫为仆射,自以由宰相罢,与道同,乃随道出入,有司不能弹正,而议者多窃笑之。

刘啕担任宰相的职位,不熟习典故。当初,唐明宗去世,太常卿崔居俭以旧例应当为礼仪使,崔居俭因祖名蠡。冯道改崔居俭任秘书监,崔居俭怏怏不乐失职。中书舍人李详为崔居俭起草诰词,有“闻名心惧”的话,刘晌就容易说“有耻且格”。崔居俭申诉说:“名字避讳有规定的格式,我有什么罪呢?“当时听到的都傅作笑话。等到任仆射,入朝遇雨,把班走廊,御史台官吏带仆射站中丞御史下,刘晌责问官吏因此事,从宰相到台省都不知道。这时,冯道罢相为司空。从隋、唐以来,三公没有具体职责,不特别设置,等到道为司空,询问有关部门班次,也都不知道,因此不入朝堂,等台官、两省进入,然后进入,宰相出来就跟着出来。等到刘晌任仆射,把自己从宰相罢职,与道同,于是顺着道路出入,有司不能弹正,而很多人偷偷地笑了。

晋高祖时,张从宾反,杀皇子重乂于洛阳,乃以昫为东都留守,判盐铁。开运中,拜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复判三司。契丹犯京师,昫以目疾罢为太保,是岁卒,年六十。

晋高祖时,张从宾反叛,杀死皇子石重信在洛阳,于是任命刘晌为东都留守,判盐铁。开运年问,拜为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再判三司。契丹侵犯京城,刘晌因眼疾罢为太保,这一年去世,年六十。

摘自百度括号里的为译文

6. 跪求下段文字的准确翻译 谢谢啦

显,字嗣芳,瓛族子也。父鬷,字仲翔,博识强正,名行自居。幼为外祖臧质所鞠养。质既富盛,恒有音乐。质亡后,母没十许年,鬷每闻丝竹之声,未尝不歔欷流涕。梁天监初,终于晋安内史。

显幼而聪敏,六岁能诵《吕相绝秦》、贾谊《过秦》。琅邪王思远、吴国张融见而称赏,号曰神童。族伯瓛儒学有重名,卒无嗣,齐武帝诏显为后,时年八岁。本名颋,齐武以字难识,改名显。天监初,举秀才,解褐中军临川王行参军,俄署法曹。显博涉多通。任昉尝得一篇缺简,文字零落,示诸人莫能识者,显见云是《古文尚书》所删逸篇。昉检《周书》,果如其说。昉因大相赏异。丁母忧,服阕,尚书令沈约时领太子少傅,引为少傅五官。约为丹阳尹,命驾造焉。于坐策显经史十事,显对其九。约曰:“老夫昏忘,不可受策;虽然,聊试数事,不可至十。”显问其五,约对其二。陆倕闻之击席喜曰:“刘郎子可谓差人,虽吾家平原诣张壮武,王粲谒伯喈,必无此对。”其为名流推赏如此。

五兵尚书傅昭掌著作,撰国史,显自兼廷尉正,被引为佐。及革选尚书五都,显以法曹兼吏部郎。后为尚书仪曹郎。尝为《上朝诗》,沈约见而美之,命工书人题之于郊居宅壁。后兼中书通事舍人,再迁骠骑鄱阳王记室,兼中书舍人。后为中书郎,舍人如故。

显与河东裴子野、南阳刘之遴、吴郡顾协连职禁中,递相师友,人莫不慕之。显博闻强记,过于顾。时波斯献生师子,帝问曰:“师子有何色?”显曰:“黄师子超,不及白师子超。”魏人送古器,有隐起字无识者,显案文读之无滞,考校年月,一字不差。武帝甚嘉焉。迁尚书左丞,除国子博士。时有沙门讼田,帝大署曰“贞”。有司未辩,遍问莫知。显曰:“贞字文为与上人。”帝因忌其能,出之。后为云麾邵陵王长史、寻阳太守。魏使李谐至闻之,恨不相识。叹曰:“梁德衰矣。善人国之纪也,而出之,无乃不可乎!”王迁镇郢州,除平西府谘议参军,久在府不得志。大同九年终于夏口,时年六十三。凡佐两府,并事骄王,人为之忧,而反见礼重。友人刘之遴启皇太子为之铭志,葬于秣陵县刘真长旧茔。子莠、恁、臻。臻早有名,载《北史》。

7. 历史上被成为文学奇才的昭明太子是谁

萧统(501~531年5月7日) ,字德施,小字维摩,南朝梁代文学家,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梁武帝萧衍长子、太子,母亲为萧衍的贵嫔丁令光,又称丁贵嫔。

谥号“昭明”,故后世又称“昭明太子”。主持编撰的《文选》又称《昭明文选》。

齐中兴元年(501年),生于襄阳。萧衍时任雍州刺史,镇守襄阳 ,后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梁朝。

天监元年(502年)十一月,被立为皇太子。末年以蜡鹅厌祷事件与父亲有嫌隙,中大通三年(531年)三月,游后池,乘船摘芙蓉,姬人荡舟,落水后被救出,伤到大腿,未及即位而卒,谥昭明,世称昭明太子。

葬安宁陵。有子萧欢、萧誉、萧詧、萧譬、萧鉴。

萧统编有或著有《文集》二十卷,典诰类的《正序》十卷,五言诗精华《英华集》二十卷,历代诗文而成的总集《文选》三十卷。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昭明太子集》。

萧统笃信佛教,著名的佛教大乘经典《金刚经》,其中“三十二分则”的编辑,即为他所作。原本长篇连贯的经文,经过他整理成为容易传诵理解的三十二个分则,各段并补充浓缩精要的副标题。

萧统少时即有才气,且深通礼仪,性情纯孝仁厚,喜愠不形于色。他十六岁时,母亲病重,他就从东宫搬到永福省他母亲的住处,朝夕侍疾,衣不解带。

母亲去世后,他悲切欲绝,饮食俱废。他父亲几次下旨劝逼,才勉强进食,但仍只肯吃水果、蔬食。

他本来身材健壮,等守丧出服后已变得羸瘦不堪,官民们看了,无不感动 落泪。 萧统极富同情心。

他十二岁时,去观看审判犯人,他仔细研究案卷之后,说:“这人的过情有可原,我来判决可以吗?” 刑官答应了,于是他就作了从轻的判决。事后,刑官向梁武帝萧衍汇报了情况,萧衍对他表示嘉许。

梁普通年间,由于战争爆发,京城粮价大涨。萧统就命令东宫的人员减衣缩食,每逢雨雪天寒,就派人把省下来的衣食拿去救济难民。

他在主管军服事务时,每年都要多做三千件衣服,冬天分发给贫民。当时世风好奢,萧统“欲以己率物,服御朴素,身衣浣衣,膳不兼肉。”

萧统 *** 山水,不好音乐。曾经泛舟后池,番禺侯轨盛称宜奏女乐。

萧统不答,咏左思招隐诗:“何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 萧统酷爱读书,记忆力极强。

五岁就读遍儒家的“五经”,读书时,“数行并下,过目皆忆”。他更喜欢“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

所以他身边团结了一大批有学识的知识分子,经常在一起“讨论坟籍,或与学士商榷古 今,继以文章着述,率以为常。”《南史》本传称“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

萧统对文学颇有研究,招集文人学士,广集古今书籍三万卷,编集成《文选》三十卷。《文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文学作品选集,选编了先秦至梁以前的各种文体代表作品,对 昭明文选李善注六十卷 [1]后世有较大影响。

旧时读书人有“《文选》烂,秀才半”的说法。“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选文准则,为后世推崇。

《文选》的择篇标准有以下几点:宣传道德的圣贤经书不选;以思辨为核心的诸子哲学著作不选;对于以纪事为主的史书,则只略选其中颇有文学辞藻和风采的论赞部分,其余有关史事因果的描述,都不选入。 萧统认为文章应该“丽而不浮,典而不野”。

其所选的作品,都应是“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也就是经过作者的深思熟虑而又文辞华美的作品,才能够被辑入《文选》。可见萧统在文学上即注重内容,又要求形式,是文质并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