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为什么活的人,便能生存。”——尼采
四个月前,我的一个好朋友被诊断患有严重的抑郁倾向,在陪他从医院回家的路上,向来话不多的他一直在问我:“逸仙,你说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吗?生老病死,明知自己逃不过自然的规律,明知无论如何努力终点就在那等着我们,那为何还要如此艰辛的活着呢?” 我不假思索的答道:“生活也许本来是没有意义的,只因为我们努力的去体验去创造,它才变得意义非凡。正如一张白纸,你要问它有什么意义,我想是没有人能够答得上来的,但是你要是在上边写上一首诗、画上一幅画或者是创作一首曲子,那纸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朋友若有所思,没有说话。
事后我陷入了长久的沉思,像“生活的意义”这种大到发虚的问题,我是向来都不敢深想的,因为一旦没能想明白就极有可能坠入思维的漩涡,堕入虚无的境地。尽管如此,这个问题还是在我心中扎下了根,不时的在耳畔回响。
1.我们为什么要追寻生活的意义?
“知道为什么活的人,便能生存。”这句话是著名心理学家弗兰克尔在其《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中引用最多的一句话,二战期间,弗兰克尔全家被纳粹关进奥斯威辛集中营,父母、妻子、哥哥都死于毒气室中。而他本人却凭借着极强的意志在存活率不到二十八分之一的集中营中幸存下来。被解救后的弗兰克尔用其专业的视角和集中营的经历写下了《活出生命的意义》一书,深刻的探讨了“生命的意义”这一深邃而艰难的命题。他在书中谈到,集中营中死亡的囚徒,并非全都命丧纳粹之手,很多人在被送进焚化炉或毒气室前,都是选择了自己放弃生命,对于这些囚徒而言,看不到希望而饱受摧残的集中营生活让他们彻底的失去了对生活的动力,他们不知道自己的存在是为了什么,当然也不知道“如何”继续活下去。在集中营三年的经历,让弗兰克尔发现,人类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是其生活的主要动机。如果我们只是不断地强调要好好生活,而不知道为什么要好好生活,不知道生活的意义所在的话,我们就无法真正获得“好好生活”这个结果,人做任何事情都要一个理由,一旦找到了那个理由,行动才能跟上设定的方向。正如我们如果想让一个人笑,那就需要给他一个笑的理由,比如讲个笑话。要是只是催促他笑,或是让他催促自己笑,那他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真正的笑起来,即使显示出笑的模样,也只不过是僵化的皮笑肉不笑。只有知道“为什么”的人,才有探寻“怎么做”的持续动力,才有更深远的力量去实现目标。也只有知道生活意义的人,才能拥有更深刻而持久的生命动力。
然而,从当下正在热议的“中年危机”、“佛系青年”这些话题看来,“生命动力”这种东西对于我们现代人而言,似乎早已消耗殆尽。不置可否,随着社会发展的高速化和专业化,我们的生活压力日趋严重,对生活的感知力正在不断下降,原来心中简单的乐趣与充实被深深的不安全感所替代,而由不安全感所带来的焦虑、厌倦和虚无又正进一步地侵蚀着我们对生活的本能判断与感受,使我们丧失了赖以指导生活并因此产生安全感的人类本能,同时也丧失了必须做什么的本能和应该做什么的传统,这种双重丧失表面上看是社会压力所造成的,但究其本质是内心对生活意义探寻的放弃所引起,这也是为什么忙碌的我们一旦闲下来,心中无限的孤独感和空虚感就会疯狂的滋长,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着,我们需要靠工作和指令不断推动自己的生活,一旦没有人告诉我们应当做什么我们就无所适从。
因此,对于重压下的我们而言,如果想从根源上破解对生活的厌倦和焦虑,消除内心的不安全感和空虚感,那么除了勇敢地去追寻生活的意义,以期重获生活的动力以外,我们别无他法。
2.我们如何追求生活的意义?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活的意义其实都是不同的,而且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我们不能脱离个体的特殊性而去讨论生活意义的普遍性。这就好比问一个棋手:“告诉我,大师,世界上最厉害的招法是什么?”离开了特定的棋局和特定的对手,压根儿就不存在最厉害的招法,甚至连较厉害的招法都不存在,生活的意义也是这样。我们不应该追问抽象的生活意义,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其独特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只有我们用毕生的精力去体验去创造才能完成。
虽然说对于每一个人、每一刻而言生活的意义总是不断变化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意义不可追寻,相反,正因为生活的意义与个体生命的独特性与创造性相关,使得我们的追寻也更有价值和动力。弗兰克尔在其著作中提到了三种探求生活意义的方式: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工作);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爱);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克服困难的勇气)。
对于第一种方式我们很容易理解,就是取得某种成就或成功,其意义显而易见。因为这种成就或成功完成了我们生命价值的创造,同时也达到了自我实现的可能。但是我必须说明的是,这种价值的创造与自我实现的目的绝不为了某种世俗的“成功”,这种成就与成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产物,只是我们无意识地投身到某一伟大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是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我们的目的是体验和创造那个忘我的状态,若是把副产品变成目的,反而会丧失全部的乐趣。
第二种方式是通过体验某种事情——如真善美,或是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即爱某个人。心理学家弗洛姆认为,爱是发展自我,消除孤独的唯一途径。而孤独常与虚无相伴而生,长久沉浸在孤独之中的人往往会在“空无一人的内心旷野中”迷失人方向。而通过爱一个人,会让我们体验到另一个生命的独特性,从而发现并创造一个独立于自身肉体之外的“自己”。同时,在这种情感的互动与创造下,我们将体验到一种出于本能的对爱人与生活的责任感,这将成为生活意义的不竭源泉。弗兰克尔就是凭借着这股对爱人的无限眷念和对生活的高度责任感度过了奥斯维辛三年的炼狱生活。
找到生命意义的第三种方式就是忍受苦难。尼采说:“那没能杀死我的,会让我更强大。”从长远的角度看,苦难的历练会让我们拥有更广阔而厚实人生阅历,会让我们在面对今后的挫折与磨难时拥有更具底气的自信与从容。然而从实际情况看,苦难也是我们追寻意义之途的一大拦路虎(另一是虚无)。因为作为人的本能,当我们面对困境时,总会不自觉地反问自己这么做究竟有何意义,如果此时我们无法回答,苦难就会轻而易举地把我们击败,而实际上是我们自己把自己击败了。所以,如果我们能够回答苦难的意义,自然也就能够战胜苦难,一旦苦难被战胜,生活的意义就显现出来了。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死循环”,当我们尝试勇敢地面对苦难时,其实已经迈出良性循环的第一步,正如俾斯麦所说:“生活就好比看牙医,你总觉得最难受的时候还没到,实际上它已经过去。”苦难的意义只有在我们能够积极的面对它时才会显现,而这种意义又会给往后的斗争以鼓舞,我们很快就会发现,即使在看似毫无希望的境地,即使面对无可改变的厄运,也能找到生活的意义。
上面的三种方式看似不易理解,其实核心只有两个字——责任。对事业的责任,对爱人的责任,以及对自己的责任。从整个人类社会来说,责任是其存在的第一本质。对个体生命来而言,责任造就了个人对生活的独特意义,反而言之,也就是生活对我们的意义所在。一旦我们认识到自己对生活的不可替代性,我们就会充分的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自己对所爱的人或未竟的事业的责任,也就永远不会抛弃自己的生命,知道自己的存在是“为什么”,也就知道“如何”活下去。
生活究竟有什么意义吗?我想,对于这个终极一问,我们再无需纠结。因为任何脱离具体的生活实际而空谈“生活的意义”的行为本身就毫无意义的。正如一开始所言,生活的意义并不在它本身,而在我们对它的回答,我们与其每天叩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不如勇敢的去回答生活给我们所提的问题,也许在这回答中,我们就可以发现自己生命独一无二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