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围绕这个问题就可以顺藤摸瓜,把文章的所有内容逐一串连起来,最直接地指向全文的主题。河上初中的方仁娣老师虽然没有明确地点出这个问题,却也时时处处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课堂教学。在授课过程中,这个中心问题可以分解为三个小问题:①长妈妈的身份、身世、外貌如何?为什么要写这些?②文章叙写了长妈妈哪些事情?主要写了什么事情?从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怎样一个人?那时年少的“我”是怎么看待这些事的(心里的感受如何)?后来“我”的情感是否发生了变化?如今“我”对这些事的情感又是怎样的呢?③为什么说长妈妈有“伟大的神力”?文章在哪些地方出现这个词?它们的含义是否相同?方仁娣老师从阿长买《山海经》这个主要事件切入,抓住作者对长妈妈情感发展这条线索逆流溯上,解答了作者对长妈妈感激、赞叹、佩服的深情。钱建丽老师从文章最后一句话开始,品析成年鲁迅对长妈妈尊敬、感激、祝福之情,然后顺着文章的顺序,概括长妈妈的一些事情,最后品味细节,让学生寻找文中写得最细腻精彩的地方,从修辞、用词、描写方法等方面进行品析(这一问题的设计,就不恰当了!可能钱老师的意图是让学生围绕中心问题来展开,但问题的指向不精确,学生的思路就旁逸斜出,杂草丛生了,你一句,我一句,近不了圈子,中不了耙子,主要问题没析透,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就一知半解)。鄙人以为,三位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在问题的有效应答方面还不尽如人意:首先,三位老师都避而不谈文章一开始就介绍的有关阿长的身份、身世、外貌;其次,对课文前半部分写的阿长那些令“我”讨厌的不耐烦的事的分析,方和钱两位老师定位不准,钱老师虽然点到了,但不够深入;第三,三位老师对两处“伟大的神力”缺乏理解,颜和钱两位老师避而不谈;方老师点到第一处,却没有点到更重要的第二处,她把第一处定位在“讽刺和嘲讽”,鄙人不以为然。下面,就说说鄙人的一点浅见吧:阿长,何许人也?文章一开头就亮出了她的身份、身世、外貌,说明阿长地位卑微、身世孤凄、长相丑陋,遭人轻视,甚至连真名实姓都被忽略不叫,随便继承别人的一个绰号,让人叫一生一世!活脱脱的一个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被压迫、被奴役的劳动者!关注不幸者,歌颂下层劳动人民的美德,这正是“五四”时期进步知识分子的创作方向,“所以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鲁迅《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一件小事》中的车夫、《故乡》中的闰土,都是这样的普通人,鲁迅要写他们,抒写自己“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愫,书写卑苦大众发自内心的淳朴、善良,写阿长,正是鲁迅创作意图的最好体现,全文其他内容只有与这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才足以表现主题,完全表达写作目的。不然,就是支离破碎,就是一知半解!因而,这部分内容是万不可忽视不管的!其次,对课文前半部分有关阿长的那些令年少的“我”讨厌、不耐烦的琐事的品析、定位,不应仅仅停留在少年作者的感觉上,而应用一种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和品析。确实,在当时十来岁的孩子看来,阿长谋死隐鼠令人憎恶;背地里切切察察地说人短长,不许“我”走动,拔草、翻砖头就状告“我”顽皮让人“最讨厌”;摆成“大”字的睡相挤“我”不得翻身又令“我”“无法可想”;还有那些令“我”“不耐烦”的许多规矩道理,真是“烦琐之至”“非常麻烦”。但是,写作此文,作者已46岁。作者是以46岁的眼光来看待那时的事,用一个中年人的心态不动声色而又饱蘸情感地写下那人那事,意蕴就截然不同了:虽然阿长饶舌多嘴,但这些絮絮叨叨之中却凝聚着慈母般的细心关爱,这种关爱可以说到了无微不至的境地!在中年的作者看来,谋死隐鼠或出于无意,但更与不许拔草、翻砖头、走动,不许进死人、产妇房子一样,出于“我”的清洁卫生、安全健康考虑;拣落地饭粒甚而吃下去,是教“我”从小养成节俭惜粮的好习惯,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不让钻晒裤子的竹竿,也出于养成“我”端庄大方的礼仪习惯,体现大户人家孩子文雅气质和教养;至于正月初一道“恭喜”,吃福橘,更是对“我”一年生活顺顺利利的美好祝愿!虽然长妈妈因不识字而显得无知、守旧、愚昧、迷信,粗俗不拘小节,不懂怎样教育孩子,但是,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作者并未把这些当做长妈妈的“不是”来贬抑,而是作为“不虚美”、“不隐恶”的创作方法。尊重事实,尊重历史背景,让人看到十九世纪末的底层劳动妇女就是这个样!人物的真实性、事件的真实性就在于此。前两位老师把这些理解为作者对长妈妈的贬抑,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依鄙人理解,作者是欲擒故纵,故意正话反说,在少年“我”的误解中潜含中年“我”的理解,更彰显长妈妈的人格美力—―“蒙尘的金子”,而这“尘”,也不是长妈妈自己蒙的,而是社会、时代给蒙的。在那个时代里,写一个李双双或者秋菊什么的,那才是笑话。第三,本文出现两处“伟大的神力”,第一处出现在长妈妈讲完有关“长毛”故事之后,“我”的感受。据潘旭澜《〈朝花夕拾〉的艺术》《纪念鲁迅诞生一百周年论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的赏析认为“更是尖锐的讽刺和批判”,方老师所理解的“讽刺嘲讽”恐怕就源于此吧。但鄙人以为,从作者一贯的写作态度和作品事实看,作者肯用他的投枪杀过去“讽刺批判”的,应该是那些“横眉冷对”的“千夫指”,并不是那些他全心“附首”服务的“孺子”,在他们面前,作者向来是做“牛”“挤奶”,“滴血”“以饲”,撒向民间尽是爱的!如果说作者对阿Q、孔乙己还有“怒其不争”,对闰土只有“哀其不幸”的话,那么,他对长妈妈,就应该是“敬”其“伟日大”了!从少年“我”的心理角度分析,他向来看不起长妈妈,一个连名字都让人随便编的佣人,一字不识,又难看又唠叨,没见过世面,除满肚子麻烦的礼节外,还能说道些什么?不料她编说了这么个吓人又新鲜的“长毛”故事,实在大大出乎小小的“我”的意料,令“我”将信将疑,诧异万分。此处,“伟大神力”理解为“调侃”意味倒有些道理。第二处“伟大的神力”没有一位老师谈到,实际上这是作者感情的高潮,是少年“我”终于崇敬、感激长妈妈的地方。鄙人以为,此处有两方面的理解:①买《山海经》,“别人不肯做”,只有阿长懂“我”心,主动问“我”,对“我”的轻视也毫不放在心上,悄悄地、不怕麻烦地去替“我”做了。这种热心、爱心,真是“伟大”;②这件事,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买到,且路远,书店正月里还关门,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长妈妈那样,为“我”费尽周折,去办这件事?更何况长妈妈还不识字(从“三哼经”便可知),居然成功地买了回来!这实在太能干了!真令“我”惊喜、感激!好“伟大的神力”!这大大激发了“我”读书、收藏图书的兴趣,对“我”走上文学道路不可谓影响不大。品析清上述三个问题,这堂课的中心问题就完全得到了完全有效的应答:长妈妈,一个孤苦卑微、模样丑陋、饶舌无知的底层农村妇女,以她淳朴率真、热心善良、富于爱心的美好品质,赢得了少年的崇敬和感激,并终生怀念,用文字写下她的人性美,大加赞美,借此,歌颂悲苦的下层劳动者,用人性美来“改变”国民的“灵魂”,使中国强盛!这,正是作者苦心孤诣创作的最终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