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蛀牙”(龋齿),
说不定还时不时还疼一下,
俗语有话:牙痛惨过大病
其实这真的不是一句玩笑话,
一颗小小龋齿,
竟让以下这位主人公
心脑肺肝肾等五个重要脏器衰竭,
而通常四个重要脏器衰竭,
死亡率即可达到 100%!
在广州生活了14年的“老外”Michael Horvath,刚刚从一颗龋齿引发的抢救中获救。
41岁的他在广州成家立业,娶了一位广东姑娘,即将在下个月迎来两人的第一个宝宝。然而,4月初的一天,他高烧持续一周,很快出现呼吸急促、胸闷等症状,被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并导致五大脏器功能衰竭。
以为是普通发烧谁知直接进了ICU
原本以为只是一场普通的感冒发烧,开点药就能回家,没想到,警觉的急诊医生一接诊就发现情况不妙: 他呼吸很快,肺部已经有了啰音, 考虑到病情已经持续一周,急诊医生马上下了“留院观察”的诊断。
一天不到,Michael病情迅速转重, 被送进了EICU (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医护人员给他做了高流量湿化治疗仪通气,加强扩管、利尿,并于次日凌晨插管上机予呼吸机人工通气。 无创呼吸机通气、抗感染、抗心力衰竭等对症处理后,情况还在恶化。
4月7日晚7时,医院迅速启动第一轮多学科紧急会诊(MDT),随即将他转到 心外ICU 做进一步诊治。
参与会诊的各专科专家仔细研究了病情, 大家一致同意导致他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的病根在心脏,但具体的病因方面仍未十分明确。 为了保护心功能,专家组一致同意采用积极的抗感染治疗。
4月10日,为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他被转入CCU(冠心病重症监护病房) 。医生使出包括抗感染治疗、冰毯降温、增强免疫、CRRT(连续肾脏替代治疗,又称“床旁血液滤过”)脱水改善心衰、纠正电解质紊乱、营养支持、护胃抑酸等在内的“十八般武艺”。
一般来说,普通心衰病人经过这些高等级生命支持手段后,病情会好转或者至少能稳定下来。
然而,Michael是个例外。他的病情仍在逐渐加重。
到了4月12日凌晨, 他已经出现了5个系统脏器的功能不全,感染不受控,发生了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再次出现血压不稳定、全身大汗淋漓等症状。
“元凶” :跟一颗烂牙有关
4月12日上午,心外科、心内科、CCU、MICU、SICU、肾内科、消化内科、麻醉科、体外循环科、超声科等专家们再次聚集到CCU的病床旁,进行了第二次MDT讨论。 MDT结束后,四十个会诊专家通过微信群,继续讨论Michael的治疗方案,持续了整个上午。
根据影像检查的结果和家属的告知,患者有一颗蛀牙和患有中耳炎。口腔科专家的会诊证实他嘴里 有一颗烂牙,仅残留牙根。
根据以往经验判断,专家组认为导致患者病情严重的罪魁祸首, 很大可能就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简称IE)。
感染性心内膜炎是一种比较凶险的心血管疾病,一旦引发瓣膜结构毁损, 不及时进行手术的话,病人死亡率高达30-50%。
但是患者往往从起病到明确诊断,感染和急性心衰均已比较严重,常规的内科治疗措施如果效果不佳,只有急诊体外循环手术清除感染病灶,修复受累的瓣膜结构才能挽救患者生命。
据中山一院心胸外科熊迈副教授介绍,国外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病因与持续血液透析治疗、静脉药瘾等有关,而在我国, 由于龋齿发病率高,且国人对口腔 健康 不太注意,由龋齿造成的感染性心内膜炎仍占很大比例。
一帧帧回放超声图最终找到手术依据
“他的病情太凶险了,对我们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般心衰病人是外科医生要求内科医生尽早做手术,但这个病人是相反的。内科医生建议我们尽快给他做手术,但我们觉得必须找到手术依据。”中山一院心脏外科主任吴钟凯教授回忆,心脏外科手术要有两个依据,一是细菌培养是阳性,二是心脏影像检查能够在心瓣膜表面找到由血小板、纤维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和感染病原体沉着而组成的感染赘生物。
没想到,Michael又给专家们出了一个大难题。
他的细菌培养结果是阴性,无法明确引发感染的病菌。 “这不奇怪,我们使用了万古霉素等强力抗菌素来抗感染,导致细菌培养得不到阳性结果,但为了保住他的命,药又不能停。”吴钟凯说, 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影像检查结果上。
中山一院心脏外科主任吴钟凯教授与中山一院超声医学科副主任林红教授,甚至将患者入院后的所有床旁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重新进行一帧一帧图像地追查。
“患者的二尖瓣形态和开合情况是有改变的。但因为气促,拍摄的影像不是很清晰,一开始,我们找不到赘生物。”林红教授说,经过反反复复地检视,凭借丰富的经验, 她最终在瓣尖的位置发现了一条飘动的赘生物 ,“很细,一不留神就会错过”。
吴钟凯主任当即拍板,进行二尖瓣替换术(全部二尖瓣装置)+心内异物取出术+主动脉内球囊反搏置管术+体外循环辅助开放性心脏手术。
此时已到了4月12日周五的傍晚。从CCU、麻醉科、体外循环科、手术室、血库、心胸外科ICU等各个专科,如同链条上各个齿轮,迅速而高效地运转起来。仅仅1个多小时,各方面的术前准备皆已到位。
与此同时,Micheal又给医生们出了一道难题。
经检查发现,Micheal的血液是 B型RH阴性血,也就是俗称的熊猫血, 备血的难度增加。医院输血科迅速向广州血液中心申请调血,后者则安排志愿者捐献血液。
晚上8点钟,吴钟凯主任主刀,熊迈担任助手开始了急诊手术。
从建立体外循环到阻断升主动脉,心脏灌注停跳,打开心腔,手术一区28室的无影灯下非常的安静,只有监护仪发出“嘟、嘟”的监测声音。这一刻,时间就是生命,外科麻醉手术体外循环,大家都专注于一刻不停的操作,而平时积累下来的默契,在这一刻无需用语言进行提醒。
手术进行中。
在手术中,医生发现Micheal的房间隔上有一个天生的小孔,称为“卵圆孔”。
“卵圆孔本应在出生之后闭掉,但是他没有。”吴钟凯解释,这造成了某些情况下,右心系统的血液以及一些感染源可以通过这个小孔进入左房, 继而开始破坏二尖瓣,导致他的病情比普通病人进展得更猛烈。
“找到了确诊依据!”吴钟凯一打开心脏的房间壁,就吁了一口气,只见Micheal心脏二尖瓣的瓣叶之间 出现了细小的本不该存在的赘生物,甚至将正常瓣膜的腱索都“啃”断了。
这些赘生物是附着在瓣膜组织上的由细菌、白细胞和炎症组织形成的松散团块,会破坏正常瓣膜乃至心肌结构。
随后,主刀医生迅速清除赘生物和毁损瓣叶腱索,保留其余的 健康 瓣膜结构,进行人工瓣膜置换。不到1小时,心内操作完成,随着左心房排气、关闭,主动脉处的阻断钳开放。
很快,患者的心脏重新跳动了起来。
体外循环科与麻醉科全程监护。
经食道探头进行术中超声检查,发现患者原来的二尖瓣返流消失了,心脏收缩功能有了恢复。随着尿道中重新出现澄清的尿液。患者的病情稳步好转。
术后仍需提防感冒和口腔疾病
术后,Micheal进入了心胸外科ICU。经过积极抗感染,改善心功能,脏器功能保护等,他的左心功能在术后第一天就恢复到正常水平,术后第三天拔除了气管插管,术后一周(4月19日),他从无比凶险的多脏器功能衰竭中恢复过来,顺利转出了ICU。
入院两周,在经历九死一生后,他回到心脏外科二区病房,顺利走上了康复之路,今天出院了。
中山一院吴钟凯教授为患者检查。
“我现在感觉很不错。那场病几乎要了我的命!手术之前,我很难呼吸,需要插管,但现在我的呼吸回来了,我可以正常谈话,心跳也正常了。”Micheal说,非常感谢医生们做了很棒的手术,让我获得重生。术前他体重105公斤,受疾病的打击,一度降低到93公斤,现在恢复到97公斤。医生提醒他, 出院后要预防病情复发,提防感冒发烧和注意口腔卫生。
谈及这次抢救为何能成功,吴钟凯表示,除了医院各学科派出最强阵容联合协作,医患之间的信任和良好沟通也非常重要。“在这次抢救的每一个关键点,如果家属犹豫、不信任医生,那么就会错失治疗时机。”
口腔问题为什么
还跟心脏病有关系?
一次普通的发烧遇上蛀牙
为什么会演变成如此凶猛的病情?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牙周炎与心内膜炎等多种心脏疾病密切相关。牙周炎不单单会造成牙龈炎症、出血、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移位、咀嚼无力等,它还与 心内膜炎,心肌梗死、冠心病等密切相关 。
你以为牙周炎伤害的仅仅是牙齿?
更可怕的是:
牙周炎患者的口腔含有大量细菌毒素,仿佛一个“细菌存储基地”,若任由一些细菌毒素经伤口进入血液循环系统,进入身体其它部位,就会引发全身性疾病。
1. 增加患心脏病的概率。 牙周病是导致牙齿过早脱落的重要原因,并继发其它疾病。牙齿少于21颗牙齿的人,心脏病发作的风险比正常人高出69%。有深牙周袋的病人(牙周病)心脏病发作的风险要高53%。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科黄代营教授表示,当发生中重度牙周炎时,牙周袋袋壁上聚集了大量致病细菌,而发生炎症的牙周袋上皮变薄甚至发生溃疡,袋壁通透性大大增强,因而大量细菌及其毒性产物通过上皮进入血液中,因此牙周炎患者较常出现较为严重的菌血症。
细菌及其毒性产物通过血液引起迁移性感染,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病变,脉管炎,血小板集聚和黏附,血管脂肪变性,胆固醇沉积,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等一系列病变,进而影响心脏 健康 。
在冠状动脉斑块及血栓中,能够检测出牙周致病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均表明,急性心肌梗死或冠心病的患者比同年龄、同性别的非冠心病者患有牙周病的比例更高,也更为严重。
黄代营教授提醒,心脏病患者应主动进行口腔定期检查,积极防范牙周炎。 牙周炎患者也要注意不明原因的发热、胸痛。 牙周病患者除了定期洗牙外,每3~6个月要到牙周科复诊,进行牙周基础治疗。
2. 容易引起流产。 患有牙周病的孕妇发生早产的概率是 健康 孕妇的7.5倍。因为牙周病会产生一种物质,该物质会引起子宫收缩导致早产。
3. 牙周炎还会加重糖尿病。 血液中的病菌毒素及炎症因子会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影响血糖控制。
4. 导致胃病。 牙菌斑是幽门螺旋杆菌的储存库,随吞咽进胃部,会引发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胃癌。
5. 不育。 口腔细菌随血液循环,侵入生殖系统,令精子活动力下降,引发男性不育。
6. 老年痴呆。 牙龈疾病细菌侵入脑部后能引发炎症,并带来脑损伤。
牙周病如此可怕,该怎样预防?
牙周病在早、中期的症状不明显,让许多人都掉以轻心,而且大部分国人没有定期进行口腔检查的习惯,因此牙周病早期很难被发现,知道牙齿松动才意识到问题。
只要进行定期的口腔检查、养成良好的口腔清洁习惯及定期洁牙(洗牙),即可预防牙周病。特别是洁牙。
超声波洗牙
洁牙是一种很好的牙齿保健手段,也是预防牙周病的重要措施,通过定期洁牙(成年人每年至少要洁牙1到2次),清除附着牙面周围的牙结石、牙菌斑等,即可有效预防牙周病!
每天早晚两次刷牙,记得别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