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王败寇,历史只会为胜利者歌功颂德,却很少给失败者予以肯定。赵括的纸上谈兵无论多么可笑,但请各位记住,面对重重包围,缺水断粮的困境,他没投降,而是以身殉国。
这样人,不应该是英雄吗?
说句笑话,造纸术是汉朝才有的,战国时期记录文字还是用的竹简和帛等物件儿。
纸上谈兵,不知从何说起?
事实上,赵括绝对不是一个平庸之辈!要知道长平之战乃是秦赵国运之战,赵王会那么放心的将数十万大军交给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无能之辈?
或许你会说,赵王老眼昏花,不会看人,被赵括的高谈阔论所吸引,被郭开的谗言所迷惑。那你未免过于小看一代王侯了。如若赵王真是如此昏庸,那么赵国也不可能在他治下与秦国一争长短了。
当然,这些只是推论,赵括毕竟是败了,四十万大军因他而全军覆没。这个责任,赵括身为主帅,肯定得算在他的头上!
但是,你得要看到,当时赵括面临的是一个什么样的处境?
首先,秦赵上党之争,据于长平,长期的对垒,已经将这场战争演变成国力的对抗。而到最后,赵国坚持不下去了,他需要赵军主动出击,尽快结束这场战争,否则赵国就没饭吃了。
赵括便是在这样的期待下,临危受命!主动出击,与秦军战于野,这是赵国的战术方向,赵括的所有行动部署,都是会照着这个来。
赵王不是傻子,统率四十万大军通晓兵法的赵括更不是傻子。虽然是主动出击,但其目的不是送死,而是求胜,没有一点胜算把握的战斗,他们会打吗?那还不如就此罢兵认输算了。
只是,他们没想到的是,秦国换将增兵,白起来了。秦军没有像以前那样上去和赵国硬刚,而是避实就虚,且战且退,给赵括来了一个大包圆儿。
这里不得不说,白起确实厉害,姜还是,老的辣!赵括太年轻了,经不起诱惑啊!
四十万大军就这样被白起给包了饺子,可即使是这样,缺水断粮的赵军在赵括的指挥下,硬是坚持了四十六天,最终投降还是因为赵括这个主帅死了。
在那样的困境之下,年轻无威望赵括的能稳住军心,坚持战斗,说明其无论从带兵能力还是指挥能力,都是非常不错的。
长平一战,赵军四十余万大军全军覆没不假,但秦军也伤亡近三十万,这可是其有着白起,地利等战场环境加成的情况下。
可见,赵括并不是大家所认为的那般一无是处。他只是年轻没经验,且长平之战遇到了白起。如果给他时间,假以时日,必定是一代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