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幽默笑话 - 艾子杂说(苏轼著)的全部译文

艾子杂说(苏轼著)的全部译文

有个营丘人,虽学识浅陋,却总喜欢跟人家瞎争。一天,问艾子:“大车下面和骆驼的颈项上,大都挂着铃,这是为什么?”艾子说:“大车和骆驼都是很大的东西,它们在夜里走,如不挂铃,狭路相逢就来不及避让,铃声可提醒对方早作准备。”

营丘人又问:“塔上面挂铃,难道也为了叫人准备让路吗?”艾子笑他无知,回答说:“鸟雀喜在高处做窠,鸟粪很脏,塔上挂铃,风一吹铃响起来,鸟雀就给吓散了。”营丘人还要问:“鹰和鹞的尾巴上也挂着铃。哪有鸟雀到鹰和鹞的尾巴上去做窠的?”

艾子大笑,说:“你这个呀,不通事理太奇怪了!鹰鹞出去捉鸟雀,它脚上缚着的绳子,会在树枝上缠住;假使它一扑翅膀,铃就会‘叮呤当啷’响起来,人们就可以循声而找到它。你怎能说是为了防鸟雀来做窠呢?”

营丘仍旧问道:“我曾见过送丧的挽郎,手上摇着铃,嘴里唱着歌,难道也为了怕给绊在树枝上吗?”艾子有点气恼了,说:“那挽郎是给死人开路的,就为了这个死人生前专门喜欢跟人家瞎争,所以摇摇铃让他乐一下啊!”

营丘有一位士人,性情不善变通,但又每每多事,好拐弯抹角地诘难别人,几乎没有一次是说在理上的。有一天,他去拜访艾子,问道:"凡是大车底下,以及骆驼的脖子上,都系着一个铃铛,这是什么缘故呀?"

艾子回答说:"大车和骆驼物体很大,而且多在夜间行路,忽然在狭窄的道路上相逢了,就难以回避,所以要借用铃铛的鸣声使对方听到,便于预先能够回避罢了。"营丘的士人接着问道:"在佛塔的顶端,也装设了铃铛,难道说佛塔也会夜间行路,要使用铃铛鸣声互相避让吗?"

艾子回答说:"您不通事理,竟到这般地步!大凡鸟鹊多是依托高处作窠,撒下的粪便非常肮脏,所以塔上要系上铃铛,用它惊吓鸟鹊不去作窠呀,您怎么能拿这件事去和大车、骆驼的铃铛相比较呢?"营丘的士人说:"那鹰鹞的尾巴上,也系有小铃铛,哪有鸟鹊到鹰鹞尾巴上作窠的事呢?"

艾子大笑着说:"真怪呀,您这个人太不知道变通事理啦!那鹰和隼捕捉食物时,有的追入树林中,常被绦条绊住脚爪,或者偶然被枝条挂住,在振动翅膀挣扎时,铃声响了,人们就可以跟随着铃声去寻找它。哪里是为防备鸟鹊在它尾巴上作窠呀?"

营丘的士人仍不服地说:"我曾看到出殡送葬时,走在前面引路的挽郎拿着铃铛唱挽歌,我并没去究问是什么道理,今天才知道是怕树枝绊住他的脚,以便让人们循声去找到他。但我不知道钩绊挽郎脚的绦带,是用皮条做成的呢?还是用丝线编织成的呢?"

艾子听了恼怒地回答说:"挽郎是给死者之导引送葬的人,因为死者生前好跟人出难题争辩,所以才敲着铃铛去娱乐他的尸体呀!"

原文:

营丘士,性不通慧。每多事,好折难而不中理。一日,造艾子问曰:“凡大车之下,与橐駞之项,多缀铃铎,其故何也?”艾子曰:“车、駞之为物,甚大且多。夜行,忽狭路相逢,则难于回避。以藉鸣声相闻,使预得回避耳。”

营丘士曰:“佛塔之上,亦设铃铎,岂谓塔亦夜行,而使相避邪?”艾子曰:“君不通事理,乃至如此。凡鸟鹊多托高以巢,粪秽狼藉。故塔之有铃,所警鸟鹊也,岂以车驼比耶?”营丘士曰:“鹰鹞之尾,亦设小铃,安有鸟鹊巢于鹰鹞之尾乎?”

艾子大笑曰:“怪哉,君之不通也!夫鹰隼击物,或入林中,而绊足绦线,偶为木之所绾,则振羽之际,铃声可寻而索也,岂谓防鸟鹊之巢乎?”

营丘士曰:“吾尝见挽郎秉铎而歌,虽不究其理,今乃知恐为木枝所绾,而便于寻索也。仰不知挽郎之足者,用皮乎?用线乎?”艾子愠而答曰:“挽郎乃死者之导也,为死人生前好诘难,故鼓铎以乐其尸耳。”

出处:出自宋代苏轼的《艾子杂说》。

扩展资料:

简介:苏轼(著)

《艾子杂说》,传宋苏轼撰。***三十九则,据明《顾氏文房小说》本全录。《艾子杂说》与一般的笑话集或寓言集不同,集中既有寓言,也有幽默。不过,寓言也好,幽默也好,都属“借古讽今”之作。

永乐大典残卷道家部

文献通考

《艾子》一卷:陈氏曰:相传为东坡作,未必然也。

曾慥类说

《艾子》:公孙龙、魏牟生于列御寇之后,其事乃见于列子之书,说者谓列子弟子以其义无垂统而有所发问,故类而附之,无嫌也。艾子事齐宣王,而书之所载亦多后世之事,岂为艾子之学者务广其道,凡论不诡于统叙者,皆存而不去耶?览之者以意逆志,则艾子之学可明,姑置其时之后先可也。

李戴埴鼠璞

《艾子》:世传艾子为坡仙所作,皆一时戏语。亦有所本。其说“一蟹不如一蟹”,出《圣宋掇遗》,陶谷奉使吴越,因食蝤蛑,询其族类,忠懿命自蝤蛑至蟹凡十余种以进。谷曰:真所谓一代不如一代也。

北窗丛录

世传《艾子》乃坡戏作,予亦以为然。比见吴思道云:是襄阳魏道辅所作。未知孰是。

作者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诗文有《东坡七集》等,词有《东坡乐府》。

百度百科-艾子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