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一笑,佛说一花一世界,迦叶一笑,开心即是佛。于是佛将无上妙法付于摩诃迦叶,这就是以心传心。迦叶的意思,你开心就好。
佛陀拈花,迦叶一笑。这是佛经上的典故。
《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
这就是这个典故的出处,说的是大梵天王带着家属来参加佛陀的讲经说法大会,并奉献了金婆罗花给佛祖。佛陀就停止宣讲佛法,顺手拿起一枝金婆罗花,目光顺扫众人,似乎要给大家看。花是金婆罗花,手是佛手,兰花手, 也是金刚结指。 当时在座众徒都不知何意,一个个默不作声,大弟子摩诃迦叶,脸上忽然露出会心的微笑。佛陀于是说道:“我有清净法眼,涅盘妙心,能够明见实相无相,其中妙处难以言说。我当不立文字,以心传心,于教外别传一宗,首先传给摩诃迦叶。“
这个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宗派也就是禅宗了,摩诃迦叶就是禅宗初祖,但是如果要仔细论,佛陀才是初祖。如果论中土的禅宗祖师,那么就是摩诃达摩大师。我们就不去细作讨论了。这里就按问题内容来回答, 到底摩诃迦叶在笑什么?
一、会心之笑:人们总说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这个拈花微笑就属于这种情况: 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这个场合里,佛陀和迦叶达到了这个默契,无字真经得到最后的印证传承!这是心灵的沟通和默契。他们彼此都是有缘人。 作为老师有了徒弟,作为徒弟有了师承。 很多人以为只要拈花微笑,那么就大功告成了,殊不知在这个拈花微笑前,佛陀用了多少年的心血去浇灌,大迦叶用了多少年的心血去领悟呢?谁的成功都不是唾手可得!所以才有师徒二人的 苦尽甘来,会心展颜!
二、 谦逊之笑:众弟子都不知所以然,默不作声,就如同我们在课堂上,老师出了一道非常难的几何证明题,几乎没人会做,所以当老师扫过自己的脸庞的时候,恨不得有个地缝儿钻进去,省得被老师叫起来出糗。而大迦叶就是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他会做,但是他不声张,但抓耳挠腮,反而平静微笑,这是修为的表现,也是对同门师兄弟的尊重,也是对佛陀的尊重。会而不骄,有君子之风,正是佛陀希望他了悟和印证的一种境界。
三、使命之笑:要记得佛陀只是说了首先教给大迦叶,不是说其他人不教,而是机缘不到,而这个使命和机缘很可能要由大迦叶去完成了。如果目光能如同光缆,相信佛陀和大迦叶已经传送了大量的信息。这一笑,就是一个理解和顿悟的体现。
四、真理之笑:一个人有简单的物质之欲,满足后会各种器官会很舒适,一个道理,在精神食粮上如果满足了,人也会非常舒适,舒适了就要笑,不舒适了就要哭,在佛陀讲授的真理面前,人豁然开朗,洞察天机,那么自然会开心无比,不笑还等什么呢? 求知欲满足后,你也会笑的。
五、承诺之笑:佛陀结着金刚指手印,拿着金婆罗花,那就是一种期待,一个印信,需要大迦叶积极地回应,是否他有决心、有智慧、有铁肩、有热情去传承呢?大迦叶一笑就完全让佛陀释然, 这就是他的承诺。
六、智慧慈悲之笑:这是佛陀与大迦叶的智慧和慈悲之笑,我们只能似懂非懂,懂也未懂,不懂装懂,总之这里慢充满了善意、智慧而没有狡诈和阴谋。如果我们是大迦叶,那么就能更深切地领悟了,那么《心经》《金刚经》也就不在话下了。我们在道上,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虽然有先有后,但大方向不会错!因为前方就有人给你指路,有人给你点灯,有人给你指月,有人给你拈花,就如同我们的老师和家长曾经爱护和教育我们一样, 既慈悲又智慧!
在中土禅门公案里也有一个类似的情节,说是五祖弘忍禅师敲了慧能大师脑袋瓜子三下,疼不疼呢?我想一定疼,可是慧能也展颜一笑,为什么呢? 因为他求仁得仁啊! 师父秘传他本领。孙悟空何尝不是这样的待遇呢?再来看看大迦叶是不是一个道理呢?
机遇永远都是给有准备的人保留的,天分加努力加机遇,缺一不可!大迦叶能遇到佛陀,佛陀能遇到大迦叶,这都是难得的机缘!彼此都是幸运的人,这事也就是幸运的事了,而我们也有幸能读到这样的典故,遥想当时他们的风采,不由得就心生感伤,也许就是喜极而泣或者悲从中来: 佛在世时我沉沦,佛灭度后我出生,忏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关注 海天玄宇,分享点滴微末般若,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拈花一笑万法空如果想领悟“拈花一笑”的真谛,必须洞彻《心经》、禅宗六祖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才能达到迦叶的境界。
《心经》有“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这句“以无所得”是佛教进入顿悟的法门,心中有丝毫幻灭都无法渡过若水,抵达“彼岸”,。
佛祖只所以“拈花一笑”,是苦于其门徒无法领悟“空”的真境,发现迦叶“会心一笑”,自然晓得其顿悟了,把“无字真经”传授于迦叶。
因此,“拈花一笑”的真谛是“万法皆空”,一切的一切都是过往云烟,别痴心妄想,人生不过昙花一现,不要梦想“吃斋念佛”能赴西方极乐世界,佛祖两手空空,一无所有,怎么可能普度众生,只能自我解脱,任何贪念都是“喝阿三的洗脚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