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现在的这个年龄,有时候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件事,一个人都能够把内心中那点深深的回忆给勾起来。我们村最早的小学原先是在村子的南山一片平地,结构形式是泥墙草盖,低矮不堪,门窗不严,但这是我父辈曾经学习的地方,只是在我记忆中有所存在。现在已经是我小学同学建的养猪场了。
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在村子里偏东的新建的砖瓦结构的学校了,也是我们村唯一一座超大型瓦房。我家离学校大该也就三五百米,我家还是土房瓦盖的房子。有前后园子和东侧是一溜仓房和牛圈,猪圈,前园子养的鸡鸭鹅狗,后园子挨着后窗户就是一片果树,有李子,海棠,123苹果,樱桃。在往后就是菜地了。一到初冬下雪后,我和我哥就去果树上找没有掉落的干果吃,虽然不怎么好吃,但也有果的残留的味道,吃的也舔嘴抹舌,有滋有味。
2
在初雪还没下来的时候学校就会通知我们要叫柴火和冬天用的木头。我们班的同学都是村子里的,当时我们村分三块,也可以说是三个自然社吧,有大黑山,暖泉沟,新立屯。村小学在我们大黑山村,其他两个地方要稍微远些,大该有四五里地那么远吧。学校会根据人数定要交多少捆烧材柴和木头,那时候是有标准的,柴火捆的多大才能算数,那时的我们不用父母给我们割柴火的,我们去周围的山上去割柴火。我们几个同学约好了,谁家有手推车借来,就上山了,那时的山上有都是柴火。我们就干起来了,可我们还是没有过大的力气,割的柴火捆没有那么粗,其实也有点其他的小聪明,就是为了凑够数。就这样我们把各自的柴火装上车,怎么区分这三十捆是你的,那二十捆是他的呢?我们就在装车的时后用粗一点的树枝给分开,记住自己的是那层,有说有笑,打打闹闹的就拉到了学校,记的当时学校的柴火垛在学校的东南角,交柴火是有老师和更夫验收的,合格了才算完成任务的,一看我们的柴火捆这么小,记得有这么一句话来形容:没有狗脖子粗呢,不算数。粗一点的按两捆算一捆,在细一点的就三捆算一捆,就这么算完后,唉声叹气的接受,没有完成任务,明天还得上山继续割柴火。但当时我们从来没有顶嘴过和辩解过,只是乖乖的接受。就这样几次把学校要求的毛柴算是完成任务,之后的几年中就按标准交了,因为是听话…。
3
毛柴交完了后,天也越来越冷了,我们就要交教室里烧的木头了,要求我们要交直径十公分左右的,长度不超过二十公分的,因为粗了,长了,炉子里放不下,最重要的一点是必须要干柴,湿材烧了冒烟,整个教室都是烟,那烟可呛挺了,没法上课的。
大概十月份下旬吧,班级里就该砌过冬用的炉子了,我们那时候的老师都是在学校教课,回家干农活的,杂七杂八的都会弄,也大多数都是民办老师,都住在村子里。老师负责砌,我们负责给老师打下手。所用的砖和炉桶子都是在学校有个仓库里放着,炉桶子上用粉笔写着那个年级的,不写那个班的,因为我们村小就六个年级每个年级就一个班,我们班级大该三十多人吧,我记得应该是八四年左右上的小学,有点记不清楚了。这样我们男生把炉桶子,砖搬到班级里,有几个同学在学校的东侧树林子里挖来了黄泥,就在班级里和泥,用来砌砖用,为什么呢?因为那时也没有水泥砂浆,有也贵,最重要的是过了冬天,开春了炉子是要拆了得,等到了下一个冬天在砌。砌一个炉子大概也就一下午的时间,我们的那个炉子是分炉子,炉墙,炉桶排烟三部分组成的。各自功能不同,炉子是烧材火,炉身是散热的,炉桶是排烟也兼顾散热。描述的不是很明白,但确实是取暖利器很好用的。炉子砌好了就要把火生起来,得烧很久,才能把砌炉子的泥巴烧干,这期间还得看那块冒烟,在用泥给糊上直至不冒烟了,这个炉子才算完全合格,投入使用,开始了他的使命。这时候同学交上来的成截的木才被摞在了班级后侧,得有一人高左右,这木材就是我们一冬天取暖用的,如果不够了会在通知我们在交。同时由于炉子在中间占据了空间,我们原先的排桌由四排变成了两排,横排就是四个人了,我们那时候严格按照男女生同桌排,也能排的开,现在想就是那时候每家孩子都多很少有独生子女的家。其实炉子不单单是给我们取暖,还有一个重要的用途,就是离家远的同学需要中午带饭盒的,冬天饭都凉了,在第三节课下课后,带饭的同学就会把饭盒放到炉子上热饭,第四节课下课后,饭就老热乎了,就能吃到热饭了。也有些许笑话,班级里会飘散着这样那样的饭味,咸菜噶的味。我家离得近,所以中午都是回家吃饭,那时还挺羡慕带饭的同学,能够在班级里一起吃饭。
4
冬天就这样开始了,班主任会指派离学校近的同学每天提前到班级生炉子(把炉子点着),得在同学来前,把班级烧得暖暖乎乎的,所以他们会来的很早,也很负责任,生完炉子,填满材火后在回家吃饭在来上课。整个冬天后,完成任务了,班主任会在微薄的班费中买个笔或本做为奖励,这个任务都争先恐后的要做呢,也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
那时的冬天很冷,雪也很大,下得也很勤,头天或者晚上下大雪了,就像我开头写的,我们就得带锹了,班级也有两把,但不够用,其实我记得好像不用特意的通知,我们都已经习惯了,下雪肯定要清雪.就很心领神会的扛着锹来学校清雪,那时的我们学校操场就是土地也坑坑洼洼的,不像现在的学校都是塑胶操场,硬化道路和地面。清雪的范围是通往班级和教研室的路,操场四圈清出一条跑道,去室外厕所的路等等。真就没有下大雪就不上课的时候,也是,那时的我们都是步行上学,也没有车,路上有得也就是牛,马拉的爬犁,很难见机动车,有的也是那种在村里很稀缺的拖拉机(也叫四轮子),所以也不会出现交通安全事故。
伴随着满天雪花和路边,大地,高山上的皑皑白雪一路打打闹闹的,欢欢乐乐的就来到了学校,走起路来嘎吱嘎吱的响声,现在想想是那么的美妙。到了班级扑棱掉身上的雪花,跺跺脚下,鞋上的积雪开始了一天的快乐无忧的学习。有时后穿的棉鞋(棉水呜了)都湿了,就脱下来,放到炉子上烤,瞬间教室就散发出来一股脚臭味,那味道属实酸爽。有时一不留神就把鞋给考糊了,回家就得挨骂。
5
冬,雪。那时给了我们无限的快乐和回忆,那时的冷澈澈真冷,能把人冻透了的冷,那时的雪晶滢剔透,没有污染,能吃,而且是有股凉凉甜甜的滋味,这味道留在了舌尖,藏在了心底,多少年都不会忘记。儿时的那点点残缺的记忆现在在心里慢慢的搜索出来,原来是那么的美好和神往。我的思绪又增加了许多许多回忆,有时间,有机会,有感触的时候,都平淡的一点点拾掇拾掇,写出来。给自己的心在往回拽拽,品味儿时和曾经过往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