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科学研究是高度专业化的,业余研究者几乎不可能做出什么重大的发现,更不可
能做出革命性的贡献。如果认为自己是科学天才,做出了重大的科学发现,那么也应该遵
循正常的学术渠道,将论文提交权威的学术期刊发表,才有获得科学界承认的可能。但是
总有人不遵守学术界的行规,在学术界四处碰壁,正常渠道走不通,就想通过大造社会舆
论造势让自己的成果获得承认的。这些人,以研究歌德巴赫猜想和相对论者最多。在中国
民间,自称证明了歌德巴赫猜想或推翻了相对论的天才们,恐怕有成千上万,其大名时见
报端。在中国报刊上,也经常见到有人文学者、记者自以为比专家们更有判断力,为这些
想靠不正常渠道出名的人喊冤叫屈,抨击学术界排斥、压制业余人才。《南方周末》2003
年7月3日发表的《令人深思的“蒋春暄现象”》一文,也属于此类,只不过换了个花样,
试图拿国际学术界来打压中国学术界。
这篇文章的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张浩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宋
正海,做为人文学者,想必并没有能力自己判定“业余数学家”蒋春暄的研究成果成立与
否。他们为蒋春暄打抱不平,攻击中国学术界,认为蒋春暄研究是“墙内开花墙外香”,
甚至很有可能获得国际数学界最高奖菲尔兹奖的唯一依据,只是国外有一家刊物《代数·
群·几何》发表了蒋春暄的论文,这个杂志的主编、美国强子理论创始人、数学家桑蒂利
教授很推崇他。如果这份杂志是一份很著名的学术杂志,如果桑蒂利教授是一位很有威望、
学术地位很高的数学家,也许还有点香气(当然,个别专家的认可也香不到哪里去)。强
调桑蒂利教授是“强子理论创始人”,就是想让读者以为此人的学术地位非同小可。那么
桑蒂利教授究竟是何许人也,他创建的“强子理论”又是什么东西呢?
桑蒂利(Ruggero Maria Santilli)是出生于意大利的美国人,在意大利获得物理博
士学位,曾经在意大利、美国的大学做物理方面的研究,所以他并不是专业的数学家,而
是物理学家。从1983年起,他就脱离了正规的科研机构,在美国创建了一个“基础研究
院”(Institute for Basic Research),自任院长至今,并创办了几份刊物,《代数·
群·几何》(Algebras, Groups and Geometries)即是这些刊物中最古老的一个。
他创建了一个号称超越了量子力学的“强子力学”(Hadronic Mechanics)。
在个人履历中,自称自己是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科学家,有能力去发现数学的一系列“结构
性概括”(structural generalization),并将之应用到物理、超导、化学、生物学、
天体物理和宇宙学的一系列“结构性概括”,他对当代科学的影响,没有任何人能够与之
相提并论,连和他做部分的比较都不行(见他创建的网站www.i-b-r.org上的自我介绍)。
简直就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为伟大的科学天才,连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都要自叹不如。
但是如果我们用google检索一下,发现提到“Ruggero Maria Santilli”(桑蒂利)和
“Hadronic Mechanics”(强子力学)的网页,都只有三百多页,而且基本上都出现在他
或其机构主办的网站上,那么就可以明白那些惊人的大话不过是自吹自擂,他的学术地位
并没有获得学术界主流的承认,他的影响并没有超出他那个小圈子,他创办的那些刊物,
包括蒋春暄发表论文的《代数·群·几何》连SCI(科学引文索引)都不收录,在那上面
发表论文在中国甚至不能用来评定职称。这一位科学天才,实际上是一位科学狂人。一位
科学狂人的评语,能有什么可信度?一位物理学家对数学论文的评价,有什么权威性?在
连SCI都不收录的期刊上发表论文,能算是被国际学术界接受?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基
础研究院”似乎很支持伪科学的研究,例如我发现有一位中国人柳克希自称是美国基础研
究院工程部教授、美国强子期刊编辑委员会委员、美国强子出版社北京编辑部主任,给一
位声称推翻了物理学基础的另一位科学狂人李映华著的《物理学的几个重大理论问题》发
贺信。
不管怎样,蒋春暄的研究并没有被国际数学界所接受,歌德巴赫猜想仍被公认为未被
证明,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者公认是威尔斯而不是蒋春暄。蒋春暄在国外其实并不吃香,只
是有另类人士欣赏他,从未获得国际学术界主流的认可。说他很可能得菲尔兹奖更是笑话,
菲尔兹奖显然不可能颁发给未获公认的成果,也不颁发给超过四十岁的人(蒋春暄在1961
年已经大学毕业,至少已有六十多岁)。一个自然科学史研究人员,连菲尔兹奖的年龄限
制这种常识都不懂,还为蒋春暄未获推荐愤愤不平,说是不学无术,也不为过。有的网站
在转载《南方周末》的这篇文章时,给加了一个《中国学术界有致命弱点?》的标题,作
者也的确是在利用“蒋春暄现象”攻击中国学术界。但是我们从上面的调查可以看出,从
所谓“蒋春暄现象”并没有暴露出来中国数学界有什么致命弱点,倒是暴露出了许多中国
人文学者的致命弱点:不学无术,信口开河,却又自命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