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爆笑笑话 - 一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一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

 作为一名老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一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范文通用,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范文通用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正确分辩:迎上去、追上去、游过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大胆表演、质疑、想像、表达的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青蛙是益虫,懂得保护青蛙。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

 难点:分角色朗读和表演。

 教学过程

 一、图文对照,读讲第二段

 1、出示第二幅图问:过了几天,小蝌蚪有什么变化?再结合课文,说一说。

 2、继续观察:小蝌蚪遇见了谁?它会说些什么?会怎样想?再结合课文阅读,找出有关句子,再回答。理解这一段着重领会“长出了两条后腿”“捕食”“迎上去”以及鲤鱼妈妈讲的青蛙特征“四条腿”“宽嘴巴”。

 (1)结合看图,弄清蝌蚪先长出两条腿的位置。

 (2)捕食:捉取食物。

 (3)迎上去:正面主动上前叫“迎”,在这里表示有礼貌,也表示鲤鱼是迎面而来。

 3、指导朗读:要读出孩子问话那种天真的语气。鲤鱼妈妈要读出亲切、长辈式的语气。

 过渡语:小蝌蚪听了鲤鱼妈妈的话以后,有没有找到自己的'妈妈?

 二、讲读理解第三段

 1、用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试着说说学学第三段,先试说图意。然后图文对照,读读第三段,说说你读懂了哪些词和哪些句子?最后小组讨论,交流意见。

 2、体会:“追上去”表明小蝌蚪和乌龟前进的方向相同,也表现了小蝌蚪知道妈妈的特征和位置后急于找妈妈的心情。

 3、解决疑点:为什么小蝌蚪错把乌龟当妈妈?联系第二段鲤鱼妈妈介绍的特征来体会。主要原因是小蝌蚪了解妈妈的特征不全面。

 4、引申扩展:我们平时看事物要全面,做深入细致的调查,否则就会闹笑话。

 5、听录音,指导朗读第三段。要读出小蝌蚪找妈妈那种急切的心情,要读出乌龟和蔼可亲的语气。

 三、学习理解四、五段

 1、小组讨论:通过看图和朗读四、五段,你又学会了什么?小蝌蚪怎样找到妈妈的?它们的妈妈是谁?

 2、品析重点词语:比较“游过去”与“迎上去”“追上去”的不同,体会小蝌蚪找到妈妈那种高兴的心情。表明青蛙是“蹲”在荷叶上,小蝌蚪不急着追赶,也说明小蝌蚪认准了青蛙是自己的妈妈,已对妈妈的长相有了全面了解,相信自己不会认错了,所以不慌不忙。

 3、引导学生思考小蝌蚪是怎样认出妈妈的?回顾鲤鱼和乌龟所介绍的特征与青蛙妈妈的样子相符合,这回小蝌蚪了解全面了,所以找到了妈妈。

 4、说说这两段主要讲什么?(要多问多想)

 5、学生自由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练习朗读。

 6、进行思想教育,引申扩展,通过学习第五段,你懂得了什么?(进行保护青蛙的教育)

 四、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一年级语文《小蝌蚪找妈妈》教案范文通用2

 学习目标:

 1、会认“灰、迎”等8个生字,会写“河、姐”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青蛙一生的变化,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教具准备:

 1、或多媒体课件,有关青蛙的知识。

 2、小蝌蚪、青蛙、鲤鱼、乌龟等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引入

 我们每个人都有妈妈,可小蝌蚪的妈妈是谁呀?揭示新课,板课题:小蝌蚪找妈妈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课文

 播放多媒体课件,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自读课文

 1、标出不认识的字。

 2、读准字音。

 四、检查学习生字的情况

 1、课件展示生字。指名读,正音。

 2、教读,齐读,开火车读生字。

 3、指名介绍记字的方法。

 4、组词练习。

 五、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

 分段读课文,自己喜欢读哪段就读哪段。

 结合图学习:

 1、指读第1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小蝌蚪的样子),理解“甩着”。

 学生齐读这一段,体会蝌蚪的快活的心情。(可以加上动作)

 2、读第2自然段,看图比较。

 思考:小蝌蚪找到了谁?结果怎样?

 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第一、二幅图,比较后,说说几天后小蝌蚪发生了哪些变化。并在课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板书:长出两条后腿。

 课件展示理解“迎上去”,用做动作的方式帮助理解。

 分角色读。

 ⑵从鲤鱼阿姨的回答中,小蝌蚪知道了什么?

 (自己的妈妈是四条腿,宽嘴巴)

 板书:四条腿宽嘴巴。

 3、用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⑴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多媒体或做动作帮助理解“追上去”。

 ⑵交流:为什么小蝌蚪会错把乌龟当妈妈呢?

 ⑶分角色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