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岁了,宝宝黏妈妈的程度非但没有减,反倒更加旺盛,24小时不能离开妈妈,什么也不让妈妈干,这的确让人吃不消!
一起来看看宝宝成为“小黏糕”的症结在哪里。
一直都是妈妈呀
从出现在妈妈的肚子里,到出生后吃妈妈奶,宝宝与妈妈强烈的依赖关系从未放松过。
虽说随着行为能力增强,宝宝可以自由地坐着、走着玩会儿了,但他对妈妈的怀抱、气味、声音是那么的熟悉,这种熟悉的感觉可以让宝宝有足够的安全感来放松自己。
所以,2岁后宝宝黏妈妈从另一个角度想,说明妈妈在宝宝出生后的生活中,一直陪伴着宝宝,而且宝宝对妈妈的照顾很满意呢。
妈妈不见了
当妈妈的产假结束,重新回到工作中时,宝宝并不明白,他只知道那个特别依赖的人没道理地不见了,于是他想用尽力气用哭声叫回妈妈。
如果这个阶段妈妈处理得不够好,这样的经历会一直停留在宝宝的意识里。
那个曾经“妈妈不见了”的感觉会时不时地提醒他,让他产生焦虑感。
妈妈陪宝宝太少了
妈妈工作太忙了,从产假结束的那天起,妈妈不仅会与宝宝分开一段时间,而且在宝宝有精力、醒着的时间里出现的概率也在下降。
这种总见不到妈妈的不安全感会让宝宝紧紧抓住和妈妈在一起的每一分钟。
爸爸、家人齐上阵
照顾宝宝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情,平日里只要爸爸、爷爷或其他家人在,就可以让他们与宝宝做些各自擅长或宝宝喜欢的事情。
例如宝宝喜欢让爸爸做大马,那就玩一会儿骑大马,爷爷喜欢陪宝宝玩拼图,那就一起来拼一拼吧。
慢慢地,当妈妈不在宝宝身边时,其他看护人也可以让宝宝很开心,宝宝也就不再那么只依赖妈妈了。
“延迟出现”我来玩
例如当宝宝提出让妈妈陪他玩一会儿时,妈妈可以答应,但不需要即刻出现,宝宝在等待的过程中自己可以先玩起来了。
带出来个“野孩子”
天气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让宝宝到户外 游戏 、运动。当他接触的人、事物更加丰富时,就不会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妈妈一个人身上了。
当 “小黏糕”变成“野孩子”,妈妈就可以轻松地独自待一会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