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支付系统很复杂,因为它作为一个相对基础的系统,为其他众多系统,提供服务,需要满足不同的业务场景,所以他很复杂。所以没有一点功力,是说不清楚的。这里也只是在个人经验和《支付方法论》的理解上面做一些简单的介绍,以作为一种了解或者入门的方式。
进入正题:
支付,作为我们生活必备的基础,特别是货币支付到信用支付发展到一定地步的时候,支付也慢慢的从以前的物物交换,到货币,在到现在的中心化数字支付,再到现在的去中心化的电子支付。支付无疑成为社会生活中交易发生后不可或缺的环节,而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刷卡支付,使用第三方支付(微信或支付宝)的背后,所运行的系统,往往不得认知,而学习这些知识看起来并没有什么卵用,当然多知道一点并没有什么坏处。
简单的理解,支付实际上就是货币债权的转移,也就是我的钱变成了你的钱的过程,在现金交易的过程中,支付并不需要什么系统,只需要有人担保货币的一般等价物的性质,那么支付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发生,并不需要什么支付系统。但当涉及交易金额巨大,又或者路途遥远无法及时见面,又或者不同币种之间的交易的时候,支付系统便是迫切需要的。因为这些支付场景,货币不能直接交付,而需要一些中间环节来完成整个支付过程,支付系统便是提供了这样一个中间过程(在银行业务里面,支付业务属于中间业务)。
在很久以前,中间过程也是一个支付过程,只是在支付双方插入一个中间人,转出方将钱转给中间人,中间人做运输和兑换后转给转入人,这样就完成了一个支付中间业务,这也是基本的支付系统模型。但随着业务场景越来越多,支付工具和支付方式的开发,支付品牌众多,从当初的一个中间人,变成了好几十个中间人。从只需要转一道手,变成了好转好几道手,就比如微信支付,从客户方到商户放,就有微信支付系统,网联系统,银行系统这三道手,整个流程环节复杂,中间环节和银行就需要做好紧密的分工合作了,来确保谁的钱入谁的帐,谁的钱由谁支配的基本原则。
“谁的?”这个谁,是支付的一大问题,比如我叫张三,他也叫张三,那明明是转我的钱,结果转成了他的钱,那这个很明显就闹笑话了,也有可能闹官司了。所以,认清人特别重要,身份验证特别重要,一般的,多环节的,不能面对面的,都要验证3-6个要素,6要素验证(账号,户名,证件类型,证件号,手机号,手机验证码)一般通过第三方(支付宝,微信)验证,3要素验证(账号,户名,密码)只能通过行内系统(app,pos,atm等)验证。在这些验证中,又有针对不同的业务场景,验证的方式不一样,所送的个数不一样,后面会根据不同的业务场景来区分验证的要素,验证不同要素也是风险控制的一个大猪蹄,通过不同的风险级别,支付系统会给每种支付方式设定支付限额。
所有的网上支付,最后都要经过银行系统,所以银行承担着巨大的账务风险,而现在发展的去中心化,数字货币,将使得银行在支付环节中不在担任这样的角色,账直接落在客户自己的钱包上,并不过银行。
当然谈风险都是题外话,试论现在做什么事不会有风险,只是风险大小的问题,风险的承担方的问题。说回支付系统。
让支付系统认人是一件大事,当然还有另外一件大事就是清分,比如一个支付环节,简单的我转100元人名币给你,那就是我减少100元人名币,你增加了100元人名币,没有问题,我们当场算清,当场付钱结算。但如果环节多了,比如过了支付宝,过了网联,过了银行,我付款给你,我是这家银行,你是那家银行,那我把扣款的信息转给支付宝,支付宝转给银行,银行扣完钱,支付宝收到钱,又把钱发另外一条入账信息到另外一家银行,环节多了,每一个过程都可能出问题,这里也只是涉及到单一的客户对客户。那如果我支付发生的时候,一个订单中多家商户,多个收款方,那就需要算算整个帐了。也就是要清分了,谁的钱入谁的帐,算清每个人该入多少帐。
清分和结算一般来说是在一起的,所以有时候也叫做清算,就是算完付钱的意思。但在清分之前,我们得先确认这比帐是否落实,于是要对账,对账的意思就是,你的记账本和我的记账本要对的上,对不上那肯定有问题,就要向办法解决,是退货还是补帐需要根据不同的场景做不同的判断。但唯一的要求就是,银行不垫款。
对账十分简单,就是一笔一笔的对,一般的要素有交易日期时间,交易流水,借方,贷方,交易类型,交易金额,手续费,交易结果。在普通的对账里面,不会只对成功的帐,也要对失败的帐,以防一方多记,一方少记,当发现差错的时候,一般都会以一方为准(银行机构为准,或者清算机构为准),另外一方进行差错处理。
写在后面:
《支付方法论》是站在第三方机构的角度,对第三方支付系统进行介绍,对整个支付业务可能更偏向交易,而不涉及其他资金转移业务,所以他有局限性,但也深入的介绍了第三方支付机构的一些关注点。全书不掺水,绝对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