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梆子是河北省的主要地方戏,是梆子声腔的重要分支。
清中叶,鄯善梆子流入河北。河北梆子是道光年间,经过几十年的音变、地变而形成的。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河北梆子蓬勃发展。河北梆子曾被称为北京梆子、直隶(今河北省)梆子、卫(指天津)梆子、秦腔。1952被定为河北梆子。它诞生于河北农村,流传于河北省。兴盛时,不仅流行于北京、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也流行于山东、东北等地的中小城市和农村。这是一部广受欢迎、影响深远的戏剧。
河北梆子剧本文字通俗易懂,多为河北口语,具有浓郁的河北地方风味。河北梆子唱腔响亮激烈,伴奏铿锵有力。河北梆子唱腔分为四条线:生、旦、净、丑。此外,河北梆子在曲目演唱伴奏方面对北陆梆子、老调梆子、评剧也有一定的影响。
人生历程,生为主,唱做并重;丹行中的蓝衫(又名青衣)以唱功为主,在《莲花灯》等剧目中能连唱几十句甚至上百句,吐字生动,台词委婉;花旦对工作的重视平淡,表达细腻,京剧蓝调文武并重;吴丹在泗州城的打鞭卖艺技艺出众。它是河北梆子的一项特殊业务,不同于京剧。它的特点是留着胡子的样子,唱着一张脸,用的是双线表演程序,由一个网表演者来表演。比如《庆顶明珠》里的肖恩,《三高五》里的王芸,《金沙滩》里的杨继业。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特定的传统唱腔。腔浑厚庄重,腔激烈高。干净的腔粗犷奔放,丑陋的腔跳跃戏谑。其中盛丹星的唱腔丰富多样。歌唱音乐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结构系统。主要格式有柔板、慢板、板26(含正负音)、水板、板减、哭板,辅助格式有导板、大板、尖板、协调、哭头(莫23)、挡板、锁板。
河北梆子戏分为传统戏和时尚戏两大类。现有传统剧目550多部,包括《杨家将》、《情定珠》、《莲花灯》、《谭梅案》、《教学》等。有超过one hundred and fifty时装戏剧项目。流传至今的代表性剧目有:蝴蝶杯、秦香莲、南北和声、春秋配、斩子等。
近年来,河北梆子得到全面恢复,一大批优秀剧目和演员为河北梆子的发展注入了活力。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河北梆子剧院以河北梆子演奏家裴艳玲、张惠云主演的《哪吒》、《钟馗》、《莲花灯》、《陈三亮》等名作再次蜚声海内外。哪吒被拍成舞台美术片,在全国发行,钟馗首映后在北京家喻户晓。后来该剧在上海、天津演出,再次引起轰动。1986、1989年,裴艳玲主演的钟馗两次赴港演出,在香港引起了一股“裴艳玲旋风”。后来,裴艳玲率团赴日演出,连续演出21场,在日本掀起了一股“钟馗热”。65438年至0987年,上海电影制片厂以该剧为主线,拍摄了故事片《人鬼情未了》,后来在巴西和法国获得两项国际大奖。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河北梆子剧院移植古希腊悲剧《美狄亚》,使河北梆子重新占领国际舞台。男主角彭蕙蘅充分运用河北梆子的唱、念、做、打等套路动作,生动地展现了美狄亚的悲剧命运。该剧已在国内外演出150余场,好评如潮。
河北梆子的主要伴奏乐器有板胡、笛、梆子、笙。近年来打击乐器的锣鼓有借鉴京剧的,打法基本一致。此外,河北梆子在曲目演唱伴奏方面对北陆梆子、老调梆子、评剧也有一定的影响。
河北梆子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既继承了传统梆子的慷慨、悲壮、苍凉、悲凉等艺术特征,又加入了赵岩儿女的豪放风格,具有更加动人的艺术魅力。如今,河北梆子在国内外的艺术舞台上赢得了越来越多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