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搞笑笑话 - 是谁扼杀了中国孩子的天赋?

是谁扼杀了中国孩子的天赋?

美国举行“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颁奖仪式。虽然中国学生也赢得了许多奖项,但最重要的奖项仍然被美国队囊括。在这次比赛中,美国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水平,素质和项目明显超越了其他国家。令中国学生印象深刻的是,许多外国学生具有“无拘无束的创造力”,“对科学发自内心的热爱”,海外学生敢于想象。比如对于环保项目,国内学生往往会做一个调查报告或者一个小测试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而国外学生已经开始关注木星,将目光投向太空,思维具有发散性和开拓性。“分数=天赋=未来”是我们的教育模式,也是千家万户无法摆脱的牢笼。中国孩子的逐渐成长可以概括为:孩子,灌输快感;孩子,填鸭式推广;少年,海派训练;成年,模范生活。所以,我们孩子的“试卷天赋”虽然被激发了,却失去了可能大有作为的“过人天赋”。“残疾教育”切断了成才之路,以分数为准绳,以成绩为标杆,这在大多数国家的学前教育中被认为是不合理的,并予以杜绝。我的大儿子在美国学习。从幼儿园到小学四年级,他从来没有给过学生一次考试。即使有测试,他也只判断对错,不打分。这种教育重在学习而不是厌倦考试。因为,从小就引导幼儿应对“应试”,可怕的结果就是简单地把他们放在同一个标准上,互相比较,互相培养。比如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每个孩子可能有不同的过程。那些从小语言能力就很差的孩子,很可能成绩不好,所以被贴上了“差生”的标签,对他们以后的学习和成长造成了障碍。记得有一次对一位美国教育家说:“没有残疾儿童,只有残疾教育!”所以越早开始考试,越早学会给孩子画小圈,越早扼杀孩子的兴趣和天赋。释放兴趣是保护和拯救人才的方法。音乐天才莫扎特,一岁就对音乐节拍特别敏感。科学家达尔文从小就对昆虫和杂草感兴趣;漫画家朱德庸的学习成绩亮了红灯。他对绘画感兴趣,没有老师也能自学。对于家长来说,可能只有在孩子小的时候,才能认清自己的自然禀赋,根据情况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避免孩子受到“单一人才”教育体制的制约。所以,发现兴趣,释放兴趣,培养兴趣,才是保护和拯救人才的方法。首先,妈妈可以创造一个环境来引起宝宝的兴趣,和孩子一起积极尝试各种她可能感兴趣的活动。我记得我的小儿子在3岁的时候喜欢唱歌,但当他带他去看少年合唱团的课程时,他太害羞了,不敢加入。于是我带他随意参加一些音乐相关的活动,为了让他自然地去探索自己的兴趣。于是,有一天,在一个孩子们打鼓的班级里,他突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到现在,他学鼓已经半年了,他已经开始爱上“乱说”了。其次,家长可能需要仔细观察,耐心等待。听听孩子会不会就某个话题接连提问,会不会积极参与或观察某个活动。孩子的天赋不是一开始就完全展现出来的,兴趣爱好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家长不可能一下子掌握孩子的天赋和特长。居里夫人的小女儿伊芙活泼好动,充满幻想,但情绪多变。居里夫人带领她先学医,效果不好;然后引导她研究镭,不感兴趣;最后,居里夫人发现夏娃的才华在文学艺术领域,正是居里夫人的细心观察和耐心等待,帮助夏娃确定了人生和事业的方向,使她成为一名杰出的音乐教育家和传记作家。敢于让孩子落后。其实,才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取决于家庭和社会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而孩子自身的自我判断能力、自我学习和自我成长能力尤为重要。而我们家长式的教育环境阻碍了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今年是大儿子上小学的最后一年。从今年开始,学校有考试和分数排名制度。每次汇报考试成绩和排名,他总是说:“我今天考得不好,考了第三。”我就避免讨论排名问题,先问问他哪里失分了。这时,大儿子就会“悲伤”地进行“试卷分析”。如果是一些常识性的缺点,或者记性不好,我会提醒他补课,谨防再犯。如果涉及到一贯的粗心,我会很认真,因为一时的错误容易犯,容易补,坏习惯坏习惯会影响我一生的行为和学习态度,我绝不会轻易放过。再者,如果对数学应用题的理解出现偏差,我会小题大做,刨根问底,因为理解涉及语文能力、逻辑思维等不同学科,不再是单一的数学问题。所以我的态度是,不怕孩子考试掉队,就怕孩子失去自己发现问题、质疑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孩子的兴趣往往是他们天赋的“闪光点”。渴望培养人才的家长,不妨多学学伯乐,给孩子自我成长所需的空间和环境。?(文:黄静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