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绥靖政策”的概念和历史提法
1,“绥靖政策”的含义:“绥靖”一词出自《三国志·武治·鲁迅传》:“太祖昭明德,姬,遵王命,绥靖四方。”其含义大致是:“平定安抚,达致和谐”。现代意义上的绥靖政策是指国际关系中的侵略者。表现在损人利己姑息养奸的外交理念及其政策实施过程中。
2、“绥靖政策”概念的历史渊源:最早出现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英法签订的条约和声明中。政治称赞作为一种“自我预设”和“自我确认”,出现在政治外交策略和活动中。这一时期,面对德意日法西斯的掠夺性侵略扩张,英法等国出于民族极端私利的判断,推行绥靖政策。英国首相鲍德温·张伯伦是失败主义绥靖政策的发起者和主要代表。绥靖政策的实质有两层含义,即“祸及东方”和“避战求和”,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价值。绥靖政策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对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绝对衰落的恐惧和对军国主义反动的懦弱的大众和平主义思潮的根本作用。在国内民主机制的负面影响下,对人民的和平主义产生负面影响。同时,出于对不同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仇恨,加上法西斯势力的虚假宣传和心理上的先发制人,企图实现一箭双雕的“给东方带来灾难”的幻想。我认为这一政策的主旨是“避战求和”,也有“祸水东来”之嫌。只是在绥靖后期,绥靖者被迫盲目实现“给东方带来灾难”来自我安慰。
(二),法国“绥靖政策”的政治地位和历史发展阶段
1,法国绥靖政策的历史渊源和政治立场:严格意义上,英国是真正绥靖政策的发起者和推动者,是“绥靖倡议”一方;而法国更多的是绥靖政策的追随者,是“被动绥靖”的一方。在整个“绥靖均衡”中,英法是“绥靖实施”方,德意是“绥靖利用”方。“绥靖政策”的破产,是德国在1939年打击波兰,法国在1940年5月灭亡的标志。英国首相张伯伦的辞职是一个“绥靖均衡”被彻底打破的完整过程。“凡尔赛体系”和“绥靖均衡”的核心问题是解决德国问题。协约国(尤其是英法)不承认德国的大国地位是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原因。英法签订的《凡尔赛条约》在对付德国时采用了“以暴制暴”的方法。从而背离了制定这个条约的初衷。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20多年里,无论英法在处理德国问题上多么仁慈,都难以改变在德国建立的基本认识:战胜国强加的战争赔款是德国贫穷的根源。更不幸的是,基于对德国的恐惧和称霸大陆的幻想,法国对欧洲局势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它对德国造成了很多愚蠢的伤害。由于复杂的国内局势酝酿的绥靖政策的充分条件和英国强加的绥靖政策的必要条件,法国的大战略选择具有非常狭窄的漏斗效应,不得不跟在英国屁股后面,被英德两国牵着鼻子走。
2、法国绥靖政策的具体历史表现:根据两次世界大战前后20年的调控历史,我大致将法国绥靖分为以下四个历史阶段:绥靖政策反对期、绥靖政策交付期、绥靖政策反应(实施)期、绥靖政策碎片化期。人们普遍认为,当德国袭击波兰时,绥靖政策宣告彻底失败。我认为这种划分是狭隘的。只看到了“绥靖利用”一方取得的绝对收益,没有看到作为绥靖推动者的法国失去的相对收益,即第三国的灭亡和法国社会的彻底分裂。限于文章的规定,历史阶段简述如下:(1),绥靖政策反对时期,从巴黎和会到鲁尔危机结束(1919-1923)。在这段历史时期,法国在内政外交政策上表现出盲目自大,这是对后来16年软弱外交的一种反对。(2)绥靖政策酝酿期,从倒危计划到外交部长博德遇刺(65438)。法国国内政府更迭频繁。如果加上前一时期,当时有17政府执政,左右势力交织,严重影响了前瞻性外交战略的出台,为绥靖政策提供了历史温床。(3)绥靖政策反动(实施)时期,拉瓦尔向达拉第妥协,签订慕尼黑协定(199)。根据绥靖的性质和程度,我将法国绥靖分为积极绥靖时期(拉瓦尔内阁时期)、消极绥靖时期(萨罗内阁时期到布卢姆内阁时期)、失败主义时期(小党内阁时期到达拉第内阁时期)。④、绥靖政策破产时期,希特勒的德国攻打波兰,法国进行“静坐战争”至法国战败(1939-。这一时期可分为“静坐战争时期”(1939年3月15日至1940年5月9日)、“第三次* * *和全国战败时期”(1940年5月10日至1940年)
二、法国“绥靖政策”的历史动因
(一)、法国“绥靖政策”的大历史动因:
1,从国际特别是欧洲体系、格局、秩序考察了绥靖政策的历史必然性。
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在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竞争阶段的过渡中,第一次世界大战并没有解决利益分配问题,这一问题物化为《凡尔赛条约》及其体制和机制。这是根本原因。“《凡尔赛条约》的最终版本是一个两头都失败的东西:它既不是铁一般的和平,也不是和解的和平。像法国希望的那样永远践踏德国人也是不够的。也不足以让被征服的人民满足于他们的新处境。”20世纪20年代初,法国人试图逐字逐句执行凡尔赛条约时,没有得到英国人足够的支持;1924之后,当法国人转向和解时,已经来不及消除深埋在德国人心中的怨恨,因为“强加给德国的赔款”对德国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可能收取的”。“试图解释合理赔偿的‘战争罪’一词从根本上歪曲了这场冲突(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根本原因...关于赔偿的条款表明,这些条约作为一个整体是极其错误的:它们忽视了解决方案的经济方面,几乎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种族问题和领土问题上。”这使得一战前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异化的唯意志论,在特殊的国家地理和希特勒的帮助下。
19世纪的三大历史主流——科学社会主义、民族独立和资产阶级民主——到20世纪初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突破。最核心的体现就是* * *资本主义政权的出现,打乱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苏俄成为历史上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资本主义转型时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系列以经济危机为中心的格局和秩序危机,以“大萧条”为高峰标志。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社会虽已进入成熟的条约制度社会,但由于历史原因,存在封建(朝贡)制度因素,德日特有的帝国主义制度是最大特点;垄断资本主义社会需要的是制度(机制)的状态,而美国作为一个新发展成熟的帝国主义国家,对这种理念和机制有很大的需求。而老牌的英法,面对三类新对手,如丧家之犬,顿时如惊弓之鸟,只是被动地抓着不放,唯恐有变。国际联盟的出现和二战后联合国的发展充分说明了这个时代的需要。新生力量急于重新分配利益。既得利益旧主的顽强抵抗,导致矛盾不可调和,战争爆发不可避免。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一直无法进行决定性的战争,因为他们站在超级大国和二流强国地位的边缘,战争会加速他们的衰落。其既得相对利益要求避免战争,纯属幻想。因为无政府状态下的霍布斯效应必然会让新生力量,尤其是德国、日本等有封建残余、渴望“高峰体验”的法西斯势力,不畏疾风,因为风险背后有广泛的利益。但在外交实践中实施幻想,必然会形成客观的绥靖政策;希特勒在德国的边缘政策进一步刺激了他们对战争的恐惧,主观上推动了绥靖政策的彻底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