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搞笑笑话 - 最近对哲学和心理学很感兴趣。谁能推荐这本书?

最近对哲学和心理学很感兴趣。谁能推荐这本书?

推荐】哲学与生活(台)傅佩荣

傅佩荣,美国耶鲁大学博士,曾任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湾省立大学哲学系系主任、哲学研究所所长,现任台湾省立大学哲学系、哲学研究所教授。著有《儒家哲学新论》、《中西十大哲学家》、《西方心灵的味道》、《不同季节的阅读方法》、《为自己解惑》、《人生问卷》、《四大随笔》、《文化视野》(理序文化)、《论语与庄子的重新解读》(理序文化)等数十本书。他的作品简单易懂,善于推理。曾获全国文艺奖、中正文化奖。著作丰富,涵盖哲学研究与导论、人生哲学、心理启发等。他的著作有:《阐明自我的真相》、《管理自我的潜能》、《探索人生的价值》、《走向智慧的巅峰》(以上四本书是傅佩荣关于身、心、灵一体化的专著)、《走向人生的巅峰》、《活出高的智慧》、《我在莱顿那年》、《珍爱爱情》、《生命》。有《中西十哲》、《新世纪的心境平和》、《论语解读》、《庄子解读》等80余种图书,还有《创造人生》、《重建心灵》等有声丛书。

目录

前言

哲学与生活

《从哲学看人生》简本序言

第一章哲学是什么?

定义:哲学的本义是“对智慧的热爱”

希腊语中的“爱”和“智慧”

爱情智慧要保持开放的心态。

真正的智慧来自生活的考验。

每个人都需要哲学。

学习哲学的基本习惯:永远保持好奇心。

哲学思维:理性反思对哲学的基本描述

培养智慧

发现真理

确认值

如何提高哲学素养

培养思考的习惯

把握全局观点

确立价值取向

争取知行合一

结论:爱智慧是人的天性。

第二章思维方法

逻辑(思维规则)

概念

法官

推理

语言分析(表达的效果)

语言的有效性

语言的类型

现象学(争论事物的策略)

打破四种幻想

胡塞尔的现象学

诠释学(阅读的方式)

阅读的三种取向

阅读的四个步骤

结论:心理成长的方法

第三章人性的真相

第四章神话与悲剧

第五章苏格拉底

第六章存在主义

第七章超越荒谬

第八章中国哲学的起源和特征。

第九章儒家风格

第十章道家智慧

第二章XI艺术与美学

第十二章宗教与永恒

第十三章教育与自我

第十四章文化视野书目推荐延伸阅读

周推荐:谁来上哲学课?

哲学课可以是最无聊的,也可以是最吸引人的,这取决于谁来上这门课。与其他课程不同的是,哲学课中知识的传授起着次要作用,首要目标是点燃对智慧的热爱,引导学生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大问题。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哲学教师必须是一个头脑活跃的智者。他能在课堂上产生磁场,把思考的乐趣传递给学生。他是见证者,学生看到他就相信哲学绝不是一件无聊的事。这样的老师当然不会用别人编的现成教材教学生。他必须自己编写教材,这贯穿着他独特的视野和独立的思考。

傅佩荣的《哲学与生活》就是这样一本教科书。他开设的这门课程受到台湾省立大学的热烈欢迎,被学生评为“最佳通识课程”。看完这本书,我觉得它属于名副其实。傅先生对哲学有真正的理解,善于简洁明了地表达。比如,在把哲学说成“爱智慧”时,他把“爱智慧”定义为“保持善良本性,探索万物真理”的人生态度,把“智慧”概括为“整体性”和“根本性”,把“爱智慧”的“爱”解读为温和理性的“友谊”而不是狂热的“爱”,我也很欣赏傅老师开阔的视野和胸襟,他在课程上实现了两次突破,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想法。第一,打通一切精神领域,谈哲学不局限于哲学学科,列出专门章节讨论神话、艺术、宗教、教育对生命哲学的特殊贡献,把生命问题放在文化的视野中;二是打通中西哲学。西方哲学侧重于苏格拉底和存在主义,而中国则侧重于儒家和道家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在建构现代人生哲学时博采众长,虚心接受一切思想资源。

人们是否认同这本书的一些具体观点并不重要。一个优秀的哲学老师的能力,不是让学生接受他的意见,而是让学生受到他的影响,思想始终处于活跃状态。我对哲学课的最低和最高要求是带领学生走进哲学的大门,让他们体会到哲学的魅力,但这是一件容易的事吗?多少哲学教学结果截然相反,让学生一听到哲学这个词就头疼,一看到贴着哲学标签的门就扭头。事实上,那些门通向哲学。所以,在向读者推荐这本书的同时,我期待我们的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让一批哲学教师和教材真正引领学生走进哲学。

如果你没有看到好的一面而不去做,但是看到了坏的一面,你就可以去做。太可怕了。不见恶,则得善法。如果你不怕它,你就能得到它。不做就能得到。不做就能得到。没有的话可以去拿。没有的话可以去拿。如果你没有,你可以得到它。

标题:

级别:★版主

声望:52点

文章:1003篇

积分:12362点

魅力:6898分

金币:617。

现金:21582元

门派:心网志愿者团

出发地:

报名:2003年10月24日二楼14pt 18pt 20 pt 22 pt 24 pt 30 pt 34 pt 38 pt 45 pt。

-

哲学的第一章是什么?对于普通人来说,“哲学”是一个抽象而空洞的词。有人笑说所谓的哲学家就是一个整天在黑屋子里找黑猫的人。也就是说,他所说的一切全凭个人想象,无法证明是否有这么一只猫;也有人抱怨哲学就是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说自己本来就知道的事情自己都不明白。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第一章中,应该特别说明这个一般概念是不正确的。你去图书馆查资料,一定要参考书目号。这时你会发现数字“0”代表的是大类,即字典、百科等工具书;“1”这个数字就是哲学。为什么哲学排在第一位?这是因为在西方学术传统中,哲学的作用早已被界定,哲学被认为是基础性的、整合性的,它不仅能为一切知识奠定基础,还能整合一切知识。人类的经验是多样而分散的,特别是对于深入理解的需要,往往只能分工而不能合作。但是,人的生命是完整的,我们总想对一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样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博士学位”的英文单词是Ph.D,意思是“哲学博士”,意思是任何专业学科的最终水平都是哲学水平。要理解以上是否合理,就要进一步思考:“哲学是什么?学习哲学对生活有什么帮助?◎定义: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哲学的英文名是philosophy,源自希腊语,由希腊语中的Philia和Sophia两个词合成,意为“爱智慧”——爱智慧。希腊单词“爱”和“智慧”索菲亚的意思是“智慧”。几年前,有一本畅销书叫《苏菲的世界》。Sophie这个词来源于Sophia。有些女生喜欢取英文名Sophia,代表一种对智慧的向往。“爱”字在希腊语中有三种不同的写法,分别用Philia、Eros、Agape三个词来代表,分别指三种不同的感情。Eros应该是大多数人都熟悉的,它的形容词是erotic,中文一般翻译为“情色”。Eros指的是“爱”,代表一种本能的情感冲动和浪漫情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个人有爱的欲望是很正常的,因为没有这种能力,两性就不可能结合繁衍。Philia是“友谊”,与Philos同根。第三种爱是Agape,代表“博爱”,即宗教中的无私之爱。在汉语中,“爱”这个词往往比较模糊,需要特别标注为友情、爱情、博爱,或者父母子女之爱、夫妻之爱、家庭与国家之爱,以便区分。在希腊语中,直接用不同的词来避免混淆“爱”这个词,因为爱有很多种,比如:有的人为了爱可以牺牲自己的奉献;有的人执着到为了爱情杀人或自杀;有的人为了爱情实现自我。哲学讲的“爱”,重点是“友谊”。友谊是温柔而理性的,从相互欣赏和尊重开始,然后相互磨练,一起走上人生的道路。换句话说,当一个人爱智慧的时候,就不是一种爱欲了,就好像男人爱女人一样,太狂热了,站不住脚。不是阿加佩那种没有任何差别的博爱,而是菲丽亚那种温柔理智的友情,让我们对智慧采取了更正确的态度。爱情智慧要保持开放的心态。那么,什么是爱情智慧呢?这里我想指出一个原则,就是“爱智慧不等于拥有智慧。“在希腊时代,有一派学者自称为‘诡辩家’,认为自己有智慧。因为一个年长的人见多识广,能够教导他人,年轻人很容易摆出一副他知识渊博,能够为所有问题提供答案的样子。其实他们不一定是真正的智者,也不一定是爱智慧的人。因为对智慧的热爱代表了一个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点就是时刻保持头脑的开放。哲学叫做爱智慧,它强调的是“过程”。它需要不断地被质疑和被询问,它总是在等待惊喜。希腊时代有句话:“哲学起源于惊奇。这个世界充满了变化,但这些不断变化的东西能继续存在,难道不奇怪吗?变化代表生死,就是现实中应该缺乏的东西,但能坚持下来,这是很奇妙的事情。因此,人们应该试着问:“存在是什么?真正的智慧来自生活的考验。在希腊人心目中,智慧是精神上的,属于神灵。人是身心一体的,身体是有重量和惯性的物质。比如,有时候我们希望自己能早点起床,但是无论如何都起不来了。这个时候,我们觉得自己的健康真的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身体之所以这么重,是因为它是一种物质,所以它是惰性的。有时候我们愿意帮助别人,这代表了心灵的美好,但我们可能因为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而懒得去行动。所以人体是弱小的,会阻碍人类拥有智慧。诚然,西方强调“爱智慧”是一种精神追求。人在最后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要审视自己,有没有全面降低身体的影响,让心灵完全自由地翱翔在永恒而真实的领域。如果你达到了这种状态,就说明这个人的一生经过了各种考验,达到了最后的圆满。每个人都需要哲学。有人说,人生如读书。你要努力练习,最后改掉。否则,生活的辛苦有什么必要呢?比如,人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多读书吗?当然不是。学习的目的是减少我们生活中不必要的麻烦。在《鲁春秋》的记载中,有一个叫宁岳的人。当他十几岁时,他开始为别人工作。他每天从早到晚非常努力地工作,但他的工资只够温饱。看到自己生活无望,他问一个朋友有什么办法可以摆脱这种痛苦的生活。这位朋友告诉他,如果他愿意学习,30年后就可以避免这种痛苦。宁玥从此没日没夜地听、学。十五年后,她变得非常博学。一个贵族请他当家教,生活就此改变。当然,这个故事是一个特例,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人都忘记了他们设定的目标。但这也说明,一个人如果有高度的自制力,就能摆脱身体的惯性和虚弱,让心灵更加自由。人的本质在于心灵,因为身体会衰老,再怎么努力也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靠身体,只会一步一步走向坟墓,根本没有希望。相反,如果我们明白人的本质在于精神世界,那么无论身体如何变化,心灵都有另一片天空可以翱翔。这样看来,哲学对每个人都是必要的,因为人性中有一种哲学倾向——每个人都希望自由,希望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和压力,越来越感受到做人的乐趣。那么如何才能达到这种状态呢?热爱智慧。爱智慧就是搞哲学思考,哲学思考就像生命之灯,让我们知道该往哪里走。学习哲学的基本习惯:对一切都要好奇。有一部日本电影叫《催眠》,讲的是几个角色在不知不觉中被催眠,然后他们接受指令,在控制下做了很多不可想象的事情。很多时候我们是被催眠的,广告的作用就是一个催眠的过程。有一句广告语是“你在看我吗?你可以靠近一点!其实看电视看久了,如果真的仔细看,最后会像被催眠了一样。你觉得好像应该向这些人学习,像电视上的人一样使用同样的商品,否则你就无法生存,于是你变成了商品流通站,不断地消费和使用这些商品。这种催眠作用可能会在一个社会中形成一种集体潜意识。比如我们从小就被不自觉地灌输了很多观念。我们常常认为这些想法是对的,没有问题,但我们从来没有仔细反思过。其实一个人要想学习哲学,就必须养成对一切都好奇的习惯,这样才能重新开始。哲学思考:虽然理性的反思经验本身就像一个丰富的宝库,但其实里面有好有坏,就像黄河的水,看起来浩浩荡荡,其实里面全是泥沙。这个时候,我们需要依靠理性来反思自己的经历。当我们用理性反思我们的经历时,我们是真正清醒的。但是,在体验的过程中(比如开车、逛街、和别人打电话等。),我们可能会身不由己,因为有很多外在因素会引导我们朝着某个方向行动和生活。人自然会有各种好的坏的经历;事情已经发生了,后悔也没用。但是,理性思考这些经历很重要。能够静下心来思考,对于一个人的一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也可以说是人生转变开始的关键。我们常说“人生转折的地方”,思考可以帮助一个人找到人生转折的机会。当一个人在思考的时候,意味着理性开始运作,所以这时他是清醒的,也可以说是“我思故我在”。当人们思考时,他们在整合经验,然后问自己,“真实的我是什么?我应该是什么样子?当谈到“我应该是什么样子”时,意思是我做了很多不该做的事。正是因为这些不恰当的行为,我们才知道什么是应该。换句话说,一个人很难在没有负面经历的情况下理解积极的一面。当然,理性思考有时候是很难的,我们经常会觉得有些问题是不断被切割和混淆的,所以最后干脆就不想了。电影《乱世佳人》里,在经历了许多灾难之后,斯佳丽终于靠在门上说:“明天再说吧!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她实在想不通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复杂的事情发生。但是真正用理性思考经验之后,你才能知道你应该做什么,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更理想更适合你的。理想代表着未来,哲学思考就是让人们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建立联系,让自己的生活不再只是活在当下的过程中。◎哲学的基本描述可以用三句话来描述:(1)哲学是培养智慧;(2)哲学是真理的发现;(3)哲学是为了证明价值。“聪明”、“真实”、“价值”是三个可取的术语,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必须努力真正理解它们的内涵。陶冶智慧的诗人托马斯·s·艾略特(1888-1965)在一首诗中写道:“我们在信息中丢失的知识在哪里?我们在知识中丢失的智能在哪里?现代人每天都可以获得信息。例如,人们经常上网查找一些信息,这样他们就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再比如,9·21地震时,有人从打电话回来的外国亲友那里得知了地震的震级和震中在哪里。这是因为国外的人看到了媒体的报道,知道了台湾省地震的信息。相反,台湾省的人们因为停电而暂时无法获得任何信息,陷入了黑暗之中。这是一个很有趣很荒谬的现象,可见信息的重要性。当然,信息也有不重要的地方,因为信息太多了,无时无刻不在变化,最后变得和垃圾一样。正因为如此,人类需要知识。知识以特定领域的研究为特征。比如天文学是专攻天文学,物理学是专攻物理学。同理,其他学科也有自己的专门领域。知识是专业的,深入了解的部分,所以也造就了社会上的很多专家。所谓专家,就是对某一门知识做过专门的研究,成为该领域的特定人才。但专家难免心胸狭窄,所以爱因斯坦(1879-1955)曾说:“专家只是训练有素的狗。这句话的用意不是骂人,而是提醒我们不要只是做一个专家,而要尝试通过自己的知识去进一步体验智慧。那么,什么是智慧呢?如何培养智慧?我们的日常生活主要依靠我们的感官,比如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觉到的。但是,感觉不靠谱。例如,如果你把筷子放在水里,它们看起来会弯曲,但实际上它们是直的。看铁轨的时候会觉得远处铁轨交叉,其实铁轨并没有交叉。所以感觉和理智是有差距的,有时候人们看到的和理智实际了解和探索的结果是大相径庭的。由此可见,所有人的感情其实都是相对的。冷热方面,同样的温度,如果你从北极来,会觉得很热;相反,如果你来自非洲,你可能会认为天气够冷了。正因为感情相对不可靠,容易出错,所以人在这个世界上不能只靠感情活着。如果一个人只凭感觉生活,那么他的生活就没有可靠的保障,充满了随时变化的危险。知识可以让我们对某些方面有清晰的认识。在古代,人们缺乏知识,所以看到雷电就去拜神,遇到干旱就杀牛祭祀,希望能下雨。如果第三头牛被杀了,开始下雨,那么从现在开始,只要有干旱,就会有三头牛被杀。这种行为的原因是缺乏知识。有了知识,我们就会通过知识去把握周围的生活环境,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不会陷入盲目的怀疑。智慧有两个特点:完整性和根本性。(1)完备性:很多人在填报志愿的时候都觉得自己联考失败或者选错了部门,好像人生没有希望了。其实这种“为生活而努力”的想法是错误的。如果我们把某个阶段的成败看做整个人生的成败,那只是一个借口。很多联考失败的人,最后都成功了;也有一辈子都没有通过联考,只是小学或者中学毕业,依然可以成功的。人生是完整的。如果我们在一个地方失败了,我们只是有机会在另一个地方反思,这样我们才能改进。相反,如果一个人是一帆风顺长大的,他可能没有太多的机会去反思。所谓整体性,就是把生命看成一个整体。所以判断任何事情的成败,不能只看某一点,要考虑整个人生。这样在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就能快速的重新站起来,重新开始,在得意的时候收敛。(2)根本性:人活在世上,有些问题只是表面的小问题,有些则是根本性的大问题。生死是最根本的问题,所以哲学家经常思考死亡。所谓“千古一难唯死”,如果能看透这一点,人生还会有什么困难?老子曾说:“人不怕死,为什么怕死?如果普通人不怕死,你拿死吓唬他们也没用。当然,大多数人做不到老子的程度,因为死亡是大多数人最大的威胁。即使不是你自己,而是你爱的人,那也是莫大的遗憾。除了生与死,还有其他一些根本性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人的命运不同,经历不同?为什么有些人做了坏事却没有遭到报应?为什么有的人一出生就要受苦这些都是根本性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生活中通常没有明确的答案,所以你需要做好以开放的心态接触智慧的准备。总的来说,培养智慧代表要超越感性的局限,在知识范围内慢慢打基础。有了基础,还需要进一步达到一个完整的、根本的境界,这个境界与个体主体的意识和经验有关,后面确认价值的部分会有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