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弘文馆,就是说他考上了弘文馆,但是年纪太小,不能去工作,所以让他去弘文馆学习,给他发了工资,准备以后选官。
但是这一学就是整整十六年。刚考了制作托举,最后进了剪辑。我进入了弘文馆,成为了一名芝麻官。我的主要工作是做一些编辑和校对。
这期间,正逢吐蕃、突厥多次入侵甘肃地区,杨炯幻想自己也来到了边疆战场,写下了著名的《参军》。
京都上烽火的火焰,长安城,粗瓦斯油。
离开宫殿,将军将承担指挥权;包围敌军攻城,精锐骑兵勇猛异常。
大雪使颜色变暗了;狂风怒吼,战鼓齐鸣。
我宁愿做一个下级军官为国家而战,也不愿当一个只刻了章的白面书生。
最后两句不朽,高呼:宁为前方百夫长,不为笔墨砚台书生。英雄豪情跃然纸上。这一声呐喊,突破了诗的美,走向了蓬勃苍劲的盛世之风。
32岁时,杨炯被推荐为馆学士、太子(李习安)詹,上七年级,相当于东宫里的编导。对于杨炯来说,这是一次腾飞,他的事业终于有了前所未有的突破。
然而两年后,却是晴天霹雳,杨炯被贬到四川子洲,原因是他的堂弟杨深让没能跟随徐敬业扬州讨伐武则天。
直到武则天即位那年,他才带着诏书回到洛阳,掌管教官、算书等。
后来又赠武则天一首《兰盆颂》,称赞武则天是皇帝的典范,由此给她打上了谄媚者的烙印。但这篇文章为杨炯赢得了一次晋升机会。他被任命为颍川县令。但上任仅一年,他就死在了办公室。
初唐四杰,短命,投江,失踪。相比较而言,杨炯的结局应该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