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斜视角。远离观察者的物体沿着斜轴向上延伸。在《清明上河图》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样一种表现手法。这和焦点透视中的斜透视是不同的。
○3重叠法又称遮挡法,前景物体在背景物体之上,用前面的物体部分遮挡后面的物体来表达空间感。在儿童画中,儿童经常使用混合绘画空间来表达对世界的认知,主要的空间表现形式有“左右上下关系”和“部分遮挡关系”。同时,遮挡法也使得在有限的画面中表达更多的内容成为可能。
○4近大远小法。画一个比附近同等物体小的远处物体。这也是现代线性透视的重要理论基础。
○5近缩法。在同一个物体上,为了防止因为近物的法线透视太大而阻碍远物的表现,故意缩小近物以获得完整的画面效果。在佛教寺庙中,将大佛塑造成逐渐向上扩展的形状是很常见的。其实就是近缩法的应用,让人们俯视时避免近大远小的过度变化,获得完整的视觉印象。
6空中透视法。由于空气的阻隔,空气中稀薄的杂质导致物体距离更远,图像看起来更模糊。所谓“远人无眼,远水无波”,部分原因就在于此。同时还有另一种颜色现象,由于空气中孕育着水汽,物体在一定距离下呈蓝色,距离越远,这种倾向越明显,这也可以归结为颜色透视。这种方法经常被用来创造后期哥特式风格的祭坛画的真实性。
7色彩透视法。由于空气的阻隔,同一颜色的物体在靠近时是明亮的,在远离时是苍白的。
○8圆形透视,特点是视点不固定,围绕物体做圆周运动,可以全方位显示物体的各个侧面和背面。这种圆形透视在传统民间艺术中最为常见,如唐代长安小雁塔重修碑时,在阴线上刻下四角形,还在上下左右两侧铺开厅堂、走廊,面向画面中心,战国时期的猎袭铜像和内蒙古阴山氏族社会的岩画。还把车平面展开,把左右马平放,四只脚朝向画面外侧。
○9透明透视,透明透视是所描绘的物体内外或前后重叠,互不遮挡。比如透过老虎和牛的肚子,我们可以看到它们肚子里的宝宝。透过房子的墙可以看到房子里面的景象。这种表现手法是民间艺术中见到最久的,民间艺术之所以能够突破透视法的限制,就在于民间艺术抛弃了自然物的实体真实,即占有一定空间的立体真实,而是用全部感性和理性的认识综合地表现对象,观看的真实让位于观念的真实,物像的真实让位于心像的真实。虽然从一个视角看不到墙壁背面或动物腹部的东西,但它们是存在的。儿童画也会经常看到这种只注重表达内心感受的空间表达方式。
○10散点透视不同于焦点透视,焦点透视只描绘一只眼睛在一个方向看到的景物。它的重点不是一个而是很多。视点的组织没有焦点,而是一组和画面一样宽的分散的视点。在画面和视点群之间,有无数条垂直于画面的平行视线,对画面的每一部分形成平视效果。如果从一个点看整个画面,不符合透视法,但当观众移动欣赏画面时,每一部分看起来都像是生活的场景。这种透视法有利于充分表现人物和部位。因为画面的视点不是集中的,而是像画面一样分散到一个很大的区域,变成了无数个分散的视点,因此而得名。散点透视有垂直升降展开的画法,国画理论称之为崇高法;水平高低展开的画法叫平原法;还有远近距离展开的画法,称为远法。
除了以上的理性透视和感性透视,还有一种空间表现手法是画家独立创作,故意违背透视规律。
○11反透视就是故意违反一般透视规律。一般认为,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的塞尚是反透视的先驱。塞尚已经忘记了文艺复兴以来用线性透视创造三维错觉的手法。他创造了一种“反透视法”。他并没有创造出观者进入画中的深度,而是创造了一种印象,即他所描述的物体和人向观者走了出来。他无意让自己的作品“栩栩如生”,也无意表现物体的立体感,而是表现物体的结构、关系、色彩。他想达到一种艺术的真实,这种真实取决于艺术家的理性而不是眼睛所能把握的真实。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12广角透视又称鱼眼透视,因模仿鱼眼镜头的拍摄效果而得名。扭曲夸张的透视效果。常用于表现视觉冲击力的漫画场景,也可以在一个小画面中表现出广阔的空间。
○13俯瞰平行透视,一种灵活的无消失点俯瞰平行透视的方式,常用于游戏场景。
从上面的介绍来看,所谓“透视”,就是表现画面中各种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或位置关系,在平面上构建空间感和立体感的一种方式。所有透视法都以画家对画面表现的要求为准。我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使用最合适的表达方式来学习或者创作自己的画作。学习视角不需要严格按照视角原则来创建。如果严格按照透视原理进行创作,结果往往是一幅呆板死板的画。观察和感觉足以掌握基本的绘画技巧。凭感觉画透视关系,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应用于各种主题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