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话大全网 - 古代笑话 - 鲁迅的童话集是什么?

鲁迅的童话集是什么?

鲁迅的童话集《故事新编》。

新故事简介: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以古代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包括他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八部作品。《故事新编》在选材和写作上不同于《呐喊》、《彷徨》。鲁迅先生自己认为这是一部“神话、传说、史实”的集合。

新版《故事会》收录了鲁迅先生从1922到1935的八篇短篇小说。1936 1最早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被列为巴金编著的文学丛书作者之一,生前共出版7次。

这八部小说分别是:补天、奔月、治水、摘玫瑰、铸剑、通关、不攻自破、开始死亡。加上序言。这本书以神话为主,故事有趣,想象力丰富。是鲁迅作品中唯一一部以古代为背景创作的小说。

其中《补天》写于1922的冬天,原书名不是舟山,收录于《呐喊》第一版,后改名《补天》并摘录;奔月和铸剑写于1926和1927。《铸剑》在《莽原》发表时,书名为《眉尺》。通关,治水,不攻,挑魏,起死回生从1934写到1935。

新故事多以“博考文学”为蓝本,“取其一点理,随便染之。”也就是说,作品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都有文献可考,但不受文献约束。在把握古人精神的基础上,进行艺术想象和虚构。

扩展数据:

《故事新编》作品欣赏;

1,补天:是对古代神话女娲“黄土造人”、“石头炼天”的复述。在这一重述中,鲁迅试图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人与文学的起源”,从而使古代的补天具有鲜明的现代性心理深度。

2.铸剑:取材于《列传》中眉间复仇的传说,但作者重点讲述了“黑衣人”如何报复眉主的惊险过程。在对“黑衣人”复仇意志和复仇行为的炒作中,文本强烈传达了鲁迅对生命、牺牲、友情的独特理解和评价。

3.奔月: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是中国传统叙事中“英雄+美女”的经典模式,但奔月并没有选择传说中“射鬣蜥”的英雄故事,而是重点讲述了他后来陷入“英雄无用武之地”,在绝望中遭遇“逢蒙射鬣蜥”的故事。

鲁迅之所以选择这样一种从古代传说中“错位”出来的叙事方式,是为了突出易作为英雄的另一面,即他的孤独、尴尬和人性的软弱,传达一种跨越时代的心心相印之感。

4.非攻:《非攻》中的墨子形象,从精神谱系来看,属于鲁迅后期思想中想要寻找和发扬的“中国脊梁”。虽然是帝王的族谱正史,但往往掩盖不了他们的光辉。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墨子主张“兼爱”,反对“非攻”,以“固守脚跟而利天下,为之而为之”的精神。

鲁迅在小说中牢牢把握住了这一精神渊源,紧张而戏剧化地表现了墨子斗智斗勇如败,最终促使楚王放弃攻宋。儒家孟子曾抨击墨子说:“墨家爱万物,而无父。”没有父亲,没有绅士,就是禽兽。”显然,鲁迅并不同意对儒家的这种评价。

《不攻》中的墨子凭借自己的意志、勇气和智慧,拯救了弱小的宋国,拯救了宋国数万生灵。这是一种博大的人间情怀,一种深邃的人道主义精神,一种无边的大爱,这也是鲁迅一生都在践行的精神道路。

5.治水:治水中的“大禹治水”传说,鲁迅从小就耳熟能详。在鲁迅的心目中,“大禹”属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精神典范之一,即“勤劳为民,舍命为法”。小说没有直接描述大禹治水有多难,而是间接暗示。

通过对文中大禹“黑瘦脸”和“老茧鞋底”的特写,读者可以领略到大禹治水的艰辛和执着。此外,在治水上,鲁迅还虚构了一群聚集在“文化山上”的文人,他们无视特大洪水,在“文化山上”吹嘘,无济于事。

对于小说中的这些学者,鲁迅指的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到30年代中国部分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也表达了鲁迅对“一方面是庄严之作,一方面是荒淫无耻”的愤怒和批判。

6.出关:1906当时在东京的鲁迅听章太炎先生说,老子“西行函谷关”是为了孔子。虽然鲁迅“不相信这是确定的事实”,但这种想法在他脑海里徘徊了30年,而且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语境中得到启发的。

鲁迅不仅赋予了这种说法生动的表达,而且渗透了自己的现实感受。《出关》一方面描写了“孔子两次见老子的情景”和老子选择西行函谷关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叙事中,作者有意漫画化了老子的形象,讽刺30年代的一些知识分子把老庄哲学作为护身符,奉行一种敷衍和隐退的隐士哲学。

“识时务者为智者”,这是中国古人生存经验的总结。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世故。在今天的读者看来,伯夷和舒淇“很不懂时代”,“饿死在首阳山”是理所当然的。

7.《采薇》:采薇是《故事新编》八部小说中最具喜剧性和内在悲剧性的一部。鲁迅充分运用喜剧手法,不断阐释博艺和舒淇兄弟所遭遇的尴尬困境:居无定所的退休之家,留马谏不成功,逃亡途中的焦虑,吃欧盟的矛盾。

鲁迅越是突出伯夷和舒淇兄弟在这些困境中的迂腐和危机以及无力应对和自救,读者就越能看到这种困境背后深刻的精神悲剧:伯夷和舒淇兄弟不吃苏洲,这是基于他们认同的一种义,但他们在动荡的现实中对义的坚持是如此脆弱和无奈。

这种对无奈和脆弱的执着,表现了一种精神存在的意志和力量,这也是采薇思想的魅力所在。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老子”和“庄子”常常并存,这不仅是因为它们是一脉相承的思想,更重要的是庄子的思想比老子更具系统性和思辨性。

8.来自死亡:以独特的方式,用一部独幕剧将《庄子·至乐》中的一则寓言——庄子与骷髅的对话演绎成小说:庄子请太上老君施法,让一个已是骷髅五百年的人起死回生。那人死而复生后,向庄子要衣服和包裹。

此时,鼓吹“方胜·方思·方胜,方思·方胜”的神秘思辨的“万物同源”理论,在现实中粗暴的欲望和要求面前,显得束手无策。文末描述了庄子不得不落荒而逃的结局,从而揭示了这一哲学的现实悖论。现实中,生与死划清了两条界限。

深渊与黑暗分明的背后,承载着一种对生与死的价值与意义的选择与思考:不知道生,怎么会知道死;舍生取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个体生死选择正义性的理性判断和道德评价。

事实上,在30年代的中国,每一个知识分子都不得不面对如此严峻的拷问,对抗或回避,承担或放弃,放弃或索取,等等,成为30年代知识分子心理天平上的醒目标尺。

百度百科-鲁迅的新故事

百度百科-一个新故事(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