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又辞职了。”深夜收到这样一条微信。
发微信的人,是我之前去一个海岛旅游时住的青旅认识的女生。
熟悉之后,有时会聊几句,互相加微信。
那时候我刚毕业一年。毕业后找了一份前台的工作。感觉上班很无聊,没完没了,就想着出去旅游,休息一下再回去换工作。
我回去后,每个月都会再找一份工作,但是三个月后就辞职了。
她继续在微信上输入。有工作的时候偶尔会和朋友出去玩,但是不知道说什么,容易累。
辞职后,我只是呆在家里,像个盒子里的人一样生活。
我对生活没有追求和向往。女生喜欢逛街,喜欢打扮自己,我没有兴趣。感觉人生失败了,很想找一个没人认识我的地方。
她也不明白为什么自己以前很活泼,喜欢社交,喜欢和朋友一起吃饭,为什么自己渐渐害怕社交。
许多年轻人似乎被类似的问题所困扰:
一听到电话响就心烦,所以电话常年无声;认识新朋友不太积极,觉得光是维护老朋友就把精力都花光了;参加聚会的时候脸上还能摆出和谐的笑容,但是内心对家人的思念开始泛滥...
对他们来说,最舒服的地方就是自己的一亩地,他们可以永远待在这里。
日本有个词叫“隐士”,形容那些住在自己家里,活在自己世界里的人。
他们刻意避免和认识的人打招呼,不希望别人闯入他们的内心,让自己成为一座孤岛。
《低欲望社会》中写道,日本年轻人没有欲望,没有梦想,没有魄力。
没有太多的欲望,对很多事情失去兴趣,生活简单。
比起孤独,我更害怕社交,这也成了这类人的写照。
02
在漫画《芬兰人的噩梦》中,画家卡罗琳娜用根深蒂固的笔触描绘了害怕社交的芬兰人。
同事来聊天,还得装作很忙的样子;被领导表扬的时候,他会脸红,想躲到桌子底下;等车的时候,无论天气多么恶劣,都不会进入别人的私人空间...
有人说,这才是真正的自己。
没有什么比和别人打交道更麻烦的了。可以避免三人以上的社交活动。
我宁愿一个人在家呆一整天,也不想和别人有任何瓜葛,所以我活得很小心。
作家森山大道在《走向另一个国家》中写过这样一段话:
极端的话,我没有也不想有人际关系。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有一个安静的发呆的时间,仅此而已。然后在生鲜超市、便利店、百元店这种小而安全的购物行为中,感受一点喜悦,不去想太多,孤独而忘我地生活。
在他们看来,这是最舒服的生活状态。
他们躲在城堡里,独处时最有安全感。
虽然看起来很孤独,但是很舒服,至少不会打扰别人,不会伤害别人,也不会被伤害。
正如一篇报道所指出的:他们感到焦虑,害怕自己会让别人不舒服或者对别人产生不好的影响。
其实,善于社交的人并不是没有焦虑,只是不要让焦虑妨碍了他们的生活。
勇气不是没有恐惧,而是带着恐惧向前走。
马尔克斯还说,社会生活的关键是学会控制恐惧。
03
电影《心灵捕手》中的威尔是个天才,但他有亲密恐惧症。
他渴望别人的爱和关心,却隐藏着内心,拒绝和维护每一个试图接近他的人。
在不知道别人拒绝还是接受的情况下,他总是提前一步拒绝别人,从来不敢尝试。
正如塞林格所描述的,爱是触摸,但也要回应。
大概习惯了一个人,很容易害怕别人的关心,得了一种别人只要关心就想回避的病。
很多人也是这样,因为太患得患失。为了避免结束,他们选择避免开始。
我不喜欢孤独,但又拒绝社交,所以在人际交往中刻意保持距离,很难和大家交流。
偶尔会想念朋友,但是别人热情邀请我的时候,我百般拒绝。
他们安于现状,自怜自艾,却根本不想改变。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固执地坚持原有的生活模式,不肯放弃,因为我们害怕,止步不前。
明知道自己在沉沦沉沦,不想动,不想自救,也不想被救。
但是,很多事情,不努力就不知道结果。
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害怕被拒绝,也不要害怕拒绝别人。
你的余生还很长,要敢于拒绝,甚至敢于开始。